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毒砂是老柞山金矿主要载金矿物。早期与晚期成矿作用形成的毒砂 ,其热电性具明显差异 :早期毒砂热电系数为正值 ,平均 2 5 0 .3μV /℃ ,P型导电 ;晚期毒砂热电系数为负值 ,平均- 2 16 .9μV /℃ ,为N型导电。通过对不同成矿期以及同一样品中不同导型毒砂的热电性特征与成分关系的研究得出 :毒砂的热电性特征由As、S相对含量决定 ,若为富As型毒砂 ,则为P型导电 ,若为富S型毒砂 ,则为N型导电。  相似文献   
42.
再论景观水资源及其分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景观水资源的概念和内涵。并对景观水资源按6个标准进行了分类:按成因分3类;按存在空间分9类;按美学特征分5类;按景观心理效应分7类;按利用功能分4类;按观赏位置分4类;按适宜观赏的时间分3类。其中第四种分类--按景观心理效应的分类更好的体现了景观水资源的特性。  相似文献   
43.
随着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计划的实施, 近年来开展了沿中山站-Dome A考察路线的冰芯研究, 获得了伊丽莎白公主地250 a来气候环境变化的高分辨率记录. 通过与Lambert冰川流域西侧有关研究结果的对比, 揭示了该冰川谷地为东南极洲重要气候分界线的特征. 综合南极地区其它地点冰芯记录和冰盖变化研究结果, 发现以小冰期为代表的寒冷期在东南极洲较为明显, 在西南极洲则不明显, 甚或恰好相反, 表现为温暖阶段. 就东南极洲来说, 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以Lambert冰川谷地为界, 东部地区, 如Wilkes Land (Law Dome), Victoria Land北部(Hercules Neve)等地, 小冰期冷期比较突出;西部地区, 如Dronning Maud Land和Mizuho高原, 情况不是很明确. Lambert冰川流域是非常特殊的地方, 虽然小冰期冷期也存在, 但1850年前后的显著高温和近100多年来的降温与南极洲其它地方都不一样, 而与南极半岛北侧一冰芯所给出的400 a温度变化记录极为相似, 我们尚不能解释为何如此遥远的两个地点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与其它地方则不一致.  相似文献   
44.
冰冻圈关键地区雪冰化学的时空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采用雪冰常量化学元素示踪体系, 系统分析了冰冻圈关键地区的南极冰盖、北极格陵兰和北极中心地带、以及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亚洲地区现代降水(表层雪冰)化学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特点. 研究表明, 两极和高亚洲地区雪冰化学反映了全球或局地大气环境本底:南极现代雪冰化学代表了南半球或全球本底, 北极格陵兰地区代表了北半球对流层中部本底, 青藏高原海拔5 000 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雪冰化学则代表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部本底. 其中, 离子浓度在两极冰盖和喜马拉雅山高海拔地区接近, 而在青藏高原北部高海拔地区则高得多. 三个地区雪冰化学的季节分布特点是: 在南极冰盖, 海盐气溶胶的"丰"季形成雪层化学峰值, 在北极, 冬春季污染物(所谓"北极霾")和漂尘形成季节峰值, 在高亚洲, 主要是春季降尘形成明显污化层. 青藏高原上大风季节与干季重叠, 静风季节与湿季重叠, 决定了干湿沉积过程具有明显季节转换. 总之, 主要阴、阳离子在南、北极和高亚洲雪层中的时空分布揭示了大气气溶胶的源区和传输, 其形成过程与大尺度大气环流、季风和局地尘暴等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5.
用36Cl研究灰岩侵蚀速率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上研究了方解石中^36Cl 的5种起源:(1)近地表Ca散裂和散裂成因的中子捕获;(2)由Ca产生的负μ介子捕获;(3)负μ介子捕获以后的中子发射;(4)由快μ介子引起的光致蜕变反应产生的中子;(5)由U裂变和(α,n)反应产生的中子。论述^36Cl在灰岩深度剖面上的4个分布特征;(1)^36Cl浓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少;(2)深度能够自然地区分由不同生成反应形成的^36lμl贡献;(3)为了把测量的N(Ca)/N(Cl)比值的范围;(4)甚至在最干旱条件下,灰岩的浸蚀也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在稳定状态下起重要 作用。详细概述了^36Cl的采样方法和AMS分析技术,研究了测定灰岩侵蚀速率的数学模型,并且对一些灰岩表面侵蚀速率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46.
47.
A structural mode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vegetation composition at the plant leaf level and a flourishing-withering ratio was developed. The spectral responses of vegetation with different flourishing-withering ratios were analyzed, the change rates of the chlorophyll and moisture content indices of vegetation with different flourishing-withering ratios were compared,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chlorophyll and moisture content indice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leaves with an intermediate flourishing-withering ratio can increase the absorption signatures of vegetation and that band ranges of 570–700 nm and 1300–1540 nm can play a role in indicating changes in the flourishing-withering ratios of vegetation; NPQI, NPCI, R695/R420, R695/R760, R750/R700, the peak-value area of red selvedge, the red selvedge amplitude, the ratio between the red selvedge amplitude and the minimum amplitude, and the NDVI of vegetation change regularly with the change in flourishing-withering ratios, and these nine vegetation indices are highly related to the chlorophyll content. Vegetation indexes of NDWI and PRI are very sensitive to the flourishing-withering change in vegetation an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isture content,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higher than 0.9. The derivative of the spectra is more effective in describing changes in the structural mode of vegetation with different flourishing-withering ratios, especially at band ranges of 552–628 nm and 630–686 nm, and it is more sensitive to the mixed flourishing-withering ratios of leaves rather than to the vegetation indices. The red selvedge position in the spectrum is highly related to the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is not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the structural mode of mixed flourishing-withering leaves. The red selvedge parameters ar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the flourishing-withering ratio at the peak-value area of the red selvedge amplitude and the ratio between the red selvedge amplitude and the minimum amplitude. The effect of a sand background on the spectrum of withering leave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lourishing leaves; the effect of a sand background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proportions of withering leaves, the superposition effect of the sand background on mixed flourishing-withering leaves is about 7% at visible light bands of 400–700 nm and 1300–1540 nm, and is over 10% at the near infrared band range of 700–1300 nm.  相似文献   
48.
震后趋势决策支持系统PTDS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庄昆元  黄冰树  王炜  章纯 《地震工程学报》2001,23(4):404-409,411
介绍了作者研制的“震后趋势决策支持系统PTDSS”的构成及预报效果,该系统使用模糊联想记忆FAM(Fuzzy Associative Menory)模型将神经网络与模糊系统结合起来,使之具有第2代专家系统的学习功能,系统知识库中除存有专家多年来总结的有关地震现场预报的知识外,还通过系统学习得到了一批十分有意义的,目前专家尚未总结的知识,震例检验的结果该系统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49.
杨猛  王居里  王建其  刘存 《岩石学报》2015,31(2):523-533
新疆西准噶尔苏云河地区发育有斑岩型(铜-)钨钼共生矿床,通过对矿区内Ⅰ#含矿岩体进行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岩浆起源、构造背景及其成矿意义。结果表明:(1)岩体高Si O2、Al2O3,中等富碱且相对富钠,A/CNK=1.08~1.28,σ=1.52~1.81,属钙碱性(强)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含量较低(∑REE=33.77×10-6~92.91×10-6),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中等且富集轻稀土((La/Yb)N=5.13~9.69),具弱Eu负异常(δEu=0.62~0.92);相对富集Rb、Th、U、K等LILE和LREE,亏损Ba、Sr、P、Ti、Nb、Ta和HREE等;(2)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岩浆结晶年龄为308.8±4.1Ma,岩体侵位时代为晚石炭世;(3)岩体具有正的εNd值(εNd=3.64~6.33)、低的87Sr/86Sr初始比值(ISr=0.704009~0.705313)和较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0.52~0.70Ga),形成于晚石炭世洋内俯冲背景下、有俯冲流体及少量洋盆陆源碎屑沉积物参与的晚元古代玄武质洋壳的部分熔融;(4)苏云河地区晚石炭世浅成岩浆侵入活动同时是一期重要的斑岩型(铜-)钨钼成矿事件,Ⅰ#岩体深部及巴尔鲁克断裂以西石炭纪中酸性岩体的含矿性值得做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50.
提出了工字型截面钢管混凝土柱,同时提出了一种在柱底部区域翼缘贴焊钢板的底部加强型工字形截面钢管混凝土柱。进行了3个不同构造的工字形钢管混凝土柱模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模型1为普通工字形钢管混凝土柱,模型2为工字形截面两翼缘外侧贴焊钢板的钢管混凝土柱,模型3为工字形截面两翼缘周边均贴焊钢板的钢管混凝土柱。分析了各模型的破坏特征、承载力、刚度及退化过程、延性和滞回耗能特性。给出了工字形钢管混凝土柱正截面及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符合较好。研究表明:所提出的底部加强型工字形钢管混凝土柱与普通工字形钢管混凝土柱相比,承载力明显提高,延性和抗震耗能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