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0篇
  免费   1084篇
  国内免费   1634篇
测绘学   937篇
大气科学   579篇
地球物理   875篇
地质学   2899篇
海洋学   776篇
天文学   60篇
综合类   388篇
自然地理   674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287篇
  2021年   351篇
  2020年   282篇
  2019年   327篇
  2018年   297篇
  2017年   263篇
  2016年   281篇
  2015年   330篇
  2014年   313篇
  2013年   365篇
  2012年   459篇
  2011年   448篇
  2010年   444篇
  2009年   348篇
  2008年   359篇
  2007年   358篇
  2006年   341篇
  2005年   262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利用摆动式单波束探测水下微地形时,因掠射角、底质特性等因素对回波信号的影响,导致数字高程粗差产生。本文根据摆动式单波束的探测原理和工作特点,对多波束测量中的数据加窗法进行改进:将回波能量作为探测点的内在属性参与确定起始加窗点;加窗点采用实测点,并要求起始加窗点尽可能靠近整条测线上实测点的高程均值。由此提高了高程粗差剔除的准确性。在实际应用中,随机微地形的高程粗差被成功剔除。  相似文献   
952.
以TM影像获取的地质环境信息为基础,采用多因子赋值定量评价法对西南三江流域地质环境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将其划分为稳定区、较稳定区、较不稳定区和不稳定区4个级别,为区域性地质环境遥感综合评价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53.
谢用  范东明 《四川测绘》2010,(5):204-208
综合利用EGM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采用"移去-拟合-恢复"方法和二次曲面函数数值逼近算法进行GPS高程转换。通过某隧道实例验证了"移去-拟合-恢复"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检验了EGM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的精度。通过计算比较,在测区范围内,合理选择均匀分布的GPS/水准点,可以使高程拟合精度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954.
岩体结构面粗糙度系数的统计估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岩体结构面表面形态的各质异性、各向异性、非均一性和尺寸效应,本文提出粗糙度系数(JRC)的统计估测方法.根据11064条表面轮廓曲线的测量统计资料,提供16种典型岩体结构面3个方向的粗糙度系数经验值.本文的JRC经验值可直接用于岩体结构面的力学参数估算.  相似文献   
955.
潍坊市北部的寿光、寒亭、昌邑等沿海地区,80年代初期就已形成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导致海咸水对淡水含水层的入侵.本文根据监测资料,对该区海咸水入侵发展现状、危害程度及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56.
范美彤  葛璐  谭红兵  陈维 《地质论评》2020,66(6):1637-1648
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命元素,能够在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转换和运移。碳循环作为地球各圈层相互连接的纽带,被认为是地表系统最重要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碳在水体中主要以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简称DOC)和溶解性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简称DIC)形式存在。内陆水体(包括河水、地下水、湖水和水库等)尽管只占陆地表面1%,但它们在碳循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DIC浓度(CDIC)和DIC同位素组成(δ13CDIC)可以为碳循环研究提供线索,因此成为近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系统总结了全球内陆水体DIC同位素的研究进展。DIC同位素具有广泛的地质应用,不同碳源具有独特的同位素特征。因此,DIC同位素被用于定性和定量地示踪碳源,指示碳循环过程以及确定河水补给端元。  相似文献   
957.
Mo同位素的研究在地学领域应用广泛,它可以示踪Mo的全球循环、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成矿过程、天体演化过程等。应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MC-ICP-MS)分析Mo同位素比值前需对样品进行分离纯化,以富集Mo和去除Zr、Ru、Fe、Mn等干扰元素。处理某些Fe含量特别高且Ca含量也高的特殊地质样品(如含大量黄铁矿的钙质泥岩、钙质页岩等),若根据传统的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双柱法,需多次使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Fe,步骤较繁琐且Mo回收率也会降低,而根据传统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单柱法,使用1mol/L氢氟酸-0.5mol/L盐酸介质会产生较多CaF_2沉淀影响分离纯化效果。针对此类特殊地质样品,本实验使用同一阴离子树脂柱(AG1-X8,100~200目)对样品进行两次淋洗,第一次使用6mol/L盐酸,第二次使用1mol/L氢氟酸-0.1mol/L盐酸和6mol/L盐酸。结果表明Mo的回收率96%,干扰元素的去除效果好,尤其是Ru的去除率接近100%,比原方法提高了约12%。对实际样品进行实验的结果也显示,Mo的回收率和干扰元素的去除都符合要求,δ~(98/95)Mo测定值与文献报道值一致。改进后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单柱-二次淋洗法适用于Fe、Ca含量较高的特殊样品,降低了分析成本,也适用于绝大多数地质样品。  相似文献   
958.
关键金属元素分析测试技术方法应用进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以稀有、稀散、稀土、铂族元素为主体的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在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随着我国关键矿产资源地质调查的不断深入,关键金属元素以其赋存基体复杂、不同矿物含量差异大、化学性质不稳定等特点对分析测试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根据化学组成不同,对关键金属元素主要赋存基体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钨酸盐、磷酸盐、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等。对于不同的基体岩石矿物,通常采用酸溶法(硝酸-氢氟酸组合、王水)或碱熔法等传统溶样方法进行化学消解。评述了当前关键金属元素测试常用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等仪器的特点及应用,总结了关键金属元素分析过程中出现的样品难溶解、回收率不完全、测试过程氧化物和同质异位素干扰、样品和标准基体不一致等常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微区原位分析凭借其高效率、低成本、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以及野外现场分析凭借其简单快速、贴近野外工作的特点是关键金属元素测试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959.
东际金(银)矿床赋存于燕山晚期南园组火山岩中,是东南沿海地区一个隐爆角砾岩型贵金属矿床,已探明金资源量达12.5 t,银资源量135.9 t。通过开展主要金属硫化物黄铁矿电子探针和硫-铅同位素分析,讨论了成矿作用和成矿物质来源等问题。研究表明,东际金(银)矿床黄铁矿Co/Ni值3~94(平均值23)且Co含量为500×10-6~1070×10-6(均值799×10-6),Fe/(S+As)值0.827~0.871(均值0.860),Au/Ag值0.9~5.5(均值2.6),反映该矿床是与陆相火山作用有关的浅成中低温热液型矿床。黄铁矿δ34S在-6.6‰~-0.7‰,206Pb/204Pb为17.9801~18.4303,207Pb/204Pb为15.2689~15.9397,208Pb/204Pb为37.9052~38.7871,指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具有壳幔混源性质的花岗质岩浆,此外含矿热液也活化萃取了部分基底变质岩和火山岩围岩的金属元素。通过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和区域成矿资料对比,东际金(银)矿床成矿时代可被限定于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960.
摘要: 以于都盆地恐龙蛋化石产地调查为基础,通过研究化石赋存岩性和实测地层剖面特征,明确了恐龙蛋化石集中产于晚白垩世周田组,从平面与柱状剖面上阐述了恐龙蛋化石分布特征,并结合化石出土种类、形态、数量及其赋存岩性段等特点,分析探讨了恐龙产卵滨湖-浅湖相沉积环境以及恐龙蛋化石原地-准原地埋藏环境,为进一步研究周田期盆地演化规律、古环境提供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