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7篇
  免费   1109篇
  国内免费   1641篇
测绘学   667篇
大气科学   1226篇
地球物理   1076篇
地质学   2622篇
海洋学   766篇
天文学   170篇
综合类   474篇
自然地理   55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287篇
  2021年   338篇
  2020年   278篇
  2019年   371篇
  2018年   276篇
  2017年   324篇
  2016年   326篇
  2015年   350篇
  2014年   363篇
  2013年   386篇
  2012年   380篇
  2011年   400篇
  2010年   370篇
  2009年   320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300篇
  2006年   279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研究了直接测定海洋河弧菌 (vibrio fluvailis) 5 10脂多糖的分光光度法。利用 1,9-二甲基亚甲蓝 (DMB) ,在适当条件下同脂多糖发生染色反应 ,在 5 5 0 nm波长下 ,反应体系的吸光值同脂多糖含量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 0 .9993,最低检出限为 10 μg/m L,相对标准偏差为 1.6 2 ,平均回收率为 (10 5± 2 .18) %。  相似文献   
12.
起源于台湾东南和非律宾东北海域的黑潮,在沿台湾东岸北上的过程中,其表层流轴的位置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异。本文根据所搜集到的资料(主要是GEK资料),粗略分析了台湾以东及东海南部海域黑潮表层流轴的季节变异,并对引起变异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季风和海底地形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该海域中黑潮特有的路径特征,而季风是引起黑潮表层流轴季节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milarity between breaking waves and hydraulic jumps, the expressions for estimating wave decay and wave energy dissipation in the surf zone are derived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equations of fluid mechanics. Using the numerical solution of cnoidal wave theory, the various kinematic properties of waves in the surf zone, including the relative wave crest height, wave energy, and radiation stress are discussed. The values calculated with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gained by other researchers. The present expressions can be used in the studies of sediment transport on gently sloping beaches, especially on muddy beaches.  相似文献   
14.
黄海溶解氧垂直分布的最大值   总被引:31,自引:8,他引:31  
顾宏堪 《海洋学报》1980,2(2):70-79
海洋溶解氧垂直分布中的最大值,正如最小值一样,亦为溶解氧垂直分布中的一个突出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不同的研究者作出了不同的解释.Thompson在太平洋北部及东北部25-50M处观测到氧最大值层,他们认为这一氧最大值层,是与光合带相适应的.对鄂霍次克海中氧的最大值的形成,绘出了一个假设的图,认为夏季氧垂直分布中的最大值,是由于在跃层形成时期,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时,大量的氧从上面渗入到稍下的层内,随着增温时该处稳定密度层的形成,垂直交换困难,因而氧即被保持下耒,形成了夏季最大值.Ichiye认为,密度跃层中的氧最大值,是由于氧的涡动扩散,要进行得比热的涡动传导为慢的缘故.  相似文献   
15.
海底管道开沟机械的技术经济性能评定与选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水下管道开沟机械的需求市场、实际应用和研制开发动向作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选择水下管道开沟机械特有的技术先进性、适用性、安全可靠性以及经济性评价指标,构造评价模型,对水下管道施工作业中广为应用的水力冲射开沟机械、海底管道犁、机械开沟机和土壤液化法埋管设备及其机型的技术经济性能作了较为详尽地分析对比及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水下管道开沟机械的一般选型原则和对我国海底管道开沟机械研究开发工  相似文献   
16.
渤海、黄海与东海的水温垂直结构呈现陆架浅海特有的水文特征,其分布与变化甚为复杂。几十年来,虽然中外海洋学家曾对这些海区水文要素的分布及其变异作过大量研究,但是,关于水温垂直结构各特征值较系统的分析研究则始于六十年代初期,毛汉礼等根据一年观测资料(1958-1959)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但是这些资料多数是用颠倒温度表观测,少数为深度温度计(BT)观测;并且研究海区限千124°E以西。本文试图分析研究近年来渤海、黄海与东海水温垂直结构各特征值的统计特性;研究海区有了较大的扩展:黄海至124°30''E;东海至127°E。 文中引用国家海洋局1975一1980年间BT观测资料,共计166个观测站,累积约七千余个BT片资料。  相似文献   
17.
现场及实验室试验表明,近岸水中细菌丰度因时因地有较大差别,近岸水在潮周期中以高潮前后细菌量较低;海水在沉淀贮存过程中细菌丰度有明显变化,且与海水中营养物含量、贮存温度等有关;海水经沙滤后能减少细菌90%左右;回水中脱落苗进入贮水池,是贮水池中细菌数量增长10余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有机氯农药(DDT,BHC)和多氯联苯(PCBs)是人工合成的有机氯化合物。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能持久地残留并不易受环境中各种因素的作用而降解,它们在生物体内的累积和生物链中的浓缩已构成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早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并公认为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物。许多国家的学者对不同海区、各大洋海水、沿岸海水、沉积物以及海洋生物体内的DDT, BHC, PCBs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Elear, 1976; Edwand et al, 1975; Ehrhardt, 1981; Harvey, 1973; Osterroht, 1977;Robert, 1976)。我国对近海海域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作过一些调查,但对多氯联苯未见有过报道。、1980年8月作者在渤海湾采集了26个站位的海水样品,22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和8个毛蚶(Arasubcrenata Lischke)样品,分析了其中DDT, BHC, PCBs的含量水平,并对其在渤海湾中的分布特征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使用NCEP/NCAR的海表温度(SST)、海面10 m风场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用联合SVD(CSVD)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南海的海气耦合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海-气耦合模的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发现:第一模态为最显著模态,模态协方差贡献比在四季均超过80%,空间上SST表现为与南海等深线相一致的海盆模态,风场上主要表现为弱的冬季风或弱的夏季风,各个季节的海-气耦合模态都主要反映了SST-蒸发-风反馈这样1种正反馈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而且冬季风期间这种相互作用要更强烈些。时间系数均主要表现为一致的上升趋势和1976年前后的年代际突变,以及与ENSO相关的年际变化特征。冬、夏季弱的季风对应暖SST的特征体现了这种耦合模态隔季相关的特征,都对应夏季华南旱(涝)、江南涝(旱),华北、山东半岛旱(涝),东北涝(旱)这样1种波列状的旱涝相间分布。  相似文献   
20.
Magnetic properties were measured on 370 vibrocores obtained from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with the aim of reconstructing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High SIRM/χ values (>25 kA m−1) found in stiff muds of late Pleistocene age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magnetic iron sulfides, especially greigite. Framboidal aggregates of greigite were further identif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attached energy dispersive X-ray (EDAX) analyses, as well as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XRD) analyses of the magnetic separates. The occurrence of magnetic iron sulfides indicates the complex oxidation–reduction of the stiff muds, resulting from exposure and inundation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and the post-glacial transgression,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