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80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03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92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在江苏省苏州-南通长江公路大桥桥址区钻孔中发现了特殊的基岩,即三种角砾灰岩,为确定它们是否是活动断裂中的物质,该文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ZZK6孔和EZK6孔的角砾灰岩不是构造角砾灰岩,分别是重力流角砾灰岩、风暴流角砾灰岩,对大桥稳定性没有威胁;而B1孔基岩虽是构造角砾灰岩,但由于B1孔所在的断裂是老断裂,对大桥地基也没有威胁。  相似文献   
162.
不同温度条件下饱水风化花岗岩强度及变形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研究温度和围压对风化花岗岩抗压强度、 剪切强度参数及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 以新疆天山某一矿区的风化花岗岩为研究对象, 对不同温度(15、 -5、 -15 ℃)、 不同围压(0、 4、 7、 10 MPa)条件下的饱水风化花岗岩进行单轴和三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 相同温度条件下, 围压在0 ~ 10 MPa变化时, 风化花岗岩三轴抗压强度随围压线性增大。在相同围压下, 抗压强度随温度的降低而明显提高, 风化花岗岩的黏聚力c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内摩擦角φ随温度的降低呈增长趋势。弹性模量随围压的增大不断提高, 但随着温度的降低, 增长幅度逐渐减小。泊松比也随温度降低和围压的增加呈增大趋势。温度和围压对风化花岗岩试样的破坏形态影响机制不同。温度降低使矿物颗粒及内部的微裂纹和间隙收缩, 进而胶结强度增大; 荷载和围压的增大会使岩石内部形成微裂隙并逐渐贯通, 同时孔隙冰破碎裂隙充分接触, 进一步增加摩擦力提高岩石强度。  相似文献   
163.
本文以伊犁盆地扎吉斯坦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为例,阐述了其中分散元素Re与Se的超常富集规律。研究表明分散元素Re与Se在空间上与砂岩U矿体密切共生,但其超常富集又具有独立性;在矿源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层间氧化作用可以促使分散元素Re与Se超常富集并独立成矿,是一种潜在的分散元素成矿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4.
悬跨海底电缆作为细长柔性结构,在静力平衡状态下具有一定的垂度,在水流作用下的涡激振动特性与海底管线和海洋立管等结构也有很大的不同,其振动模态受垂跨比影响很大。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开展了不同垂跨比下悬跨海缆的涡激振动和疲劳损伤特性研究。试验模型按照水弹性相似准则设计,试验中测量了不同流速下海缆模型产生涡激振动时的应变历时数据,采用模态分析法获得了模型涡激振动时的振动模态和振幅。分析了不同流速下海缆模型的振动模态、应变和疲劳损伤的变化和分布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垂跨比显著影响了海缆的涡激振动模态和应变幅值大小。在本试验流速范围内,对一定长度的悬跨海缆模型,当垂跨比较大时,随着流速的增大,模型涡激振动的主响应振动依次出现反对称1阶和对称1阶模态;当垂跨比较小时,模型涡激振动的主响应模态依次出现反对称1阶和对称2阶模态。当涡激振动主响应模态为反对称1阶时,疲劳损伤最大值达到0. 1~0.7。  相似文献   
165.
内蒙古湖相沉积14C年代测定中“硬水”影响的发现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任国玉 《湖泊科学》1998,10(3):80-82
对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巴克窑泡子湖相沉积物分别做了^210Pb和^14C测年,比较这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发现,^14C年龄比^210Pb估计年龄偏老约2000年,内蒙古其它湖泊的沉积物^14C测年资料一般也都存在年龄偏老问题,作者认为,这一现象主要是由干燥和半干燥地区湖泊“硬水”影响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6.
遥感试验是进行遥感原理的验证、遥感模型与反演方法的发展、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推动卫星计划的论证实施及其观测在地球系统科学中应用的重要途径。在闪电河流域水循环与能量平衡遥感综合试验中,利用机载L波段主被动一体化微波探测仪开展了以土壤水分为首要目标的大型航空遥感试验。其中,被动探测部分即微波辐射计采用微带天线,辅以机械扫描方式进行多角度成像观测。为有效支撑微波辐射计数据的处理及定量反演,必须对机载微波辐射计进行实时定标,本文采用分步定标法进行辐射亮温的定标,即在实验室对定标链路中的噪声源进行定标,得出对应的辐射亮温;飞行试验中,利用该两个参考点得到辐射计输出电压和亮温的关系,同时选取试验区域附近的水体作为外定标参考点,进行定标方程的修正。结果表明,机载辐射亮温与地面参考点(草地)模拟亮温比较吻合,二者对比结果显示均方根误差最小为0.93 K (2018-09-26,H极化),无偏均方根误差最小为0.96 K (2018-09-24,V极化),有效支撑了国产L波段微波辐射计相关卫星计划的论证以及后续的定量反演与降尺度等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7.
乌梁素海湖冰晴天反照率日变化具有双峰特征,利用当地太阳高度角同经纬度和儒历的关系,归一化到北京时,依此表达湖冰反照率日变化规律.基于具有指数函数形式的拉普拉斯、高斯、耿贝尔和柯西4种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建立线性组合模型,对日出后到日落前太阳高度角大于5°时段内的反照率日变化数据进行拟合,发现拉普拉斯密度分布函数组合是最佳统计模型.它既能拟合太阳高度角大于5°时间范围内反照率日变化曲线的双峰特征,又能反映太阳高度角大于15°时间范围内反照率日变化曲线双峰之间的U型分布.该模型不仅形式简单,而且意义明确:尺度参数约为日长的一半,双峰位置与日出时刻关系密切;同时能体现2个反照率峰值的不对称性.为发展不同地区湖冰反照率日变化参数化方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8.
地震及其伴生地貌过程破坏山体植被和土壤,产生的松散物源进入湖泊可能会带来泥沙淤积与沼泽化的风险.为探明九寨沟"8.8"大地震后湖泊淤积与沼泽化现状,以及松散物源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九寨沟景区内4个淤积与沼泽化程度不同的湖泊,进行了实地勘查,采用植被指标为主、促淤效应为辅的沼泽化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现状评价;同时,结合无人机获取的湖泊周边环境和受灾程度信息,探讨了地震后伴生地貌过程及产物对九寨沟湖泊淤积与沼泽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四个湖泊的沼泽化发展模式均是由岸边向湖心推进.(2)各湖淤积与沼泽化程度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按发展程度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五花海沼泽化程度最高,西北侧处于沼泽化后期(沼泽化指标值为[3,4]);镜海次之,局部处于沼泽化盛期(沼泽化指标值为[1.5,3]);犀牛海再次,仅出入水口处于沼泽化前期(沼泽化指标值为[1.5,2.5]);箭竹海最低,整体处于沼泽化前期(沼泽化指标值为[0,1.5]).(3)松散物源输入造成湖岸淤积程度增加、促进水生植被扩张,是造成九寨沟湖泊淤积和沼泽化发展的重要原因.管理者需重点关注小微湖泊、出入水口、受灾点的沼泽化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9.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ain results and findings of studies conducted by Chinese scientists in the past five years.It is shown that observed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bears a strong similarity with the global average.The country-averaged annual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has increased by 1.1℃over the past 50 years and 0.5-0.8℃over the past 100 years,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global temperature increase for the same periods.Northern China and winter have experienced the greatest increases i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Although no significant trend has been found in country-averaged annual precipitation,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and obvious trends on regional scales are detectable,with northwestern China and the mid and lower Yangtze River basin having undergone an obvious increase,and North China a severe drought.Some analyses show that frequency and magnitude of extreme weather and climate events have also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past 50 years or so. Studies of the causes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through the use of climate models and consideration of various forcings,show that the warming of the last 50 years could possibly be attributed to an increased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while the temperature change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may be due to solar activity,volcanic eruptions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sunshine duration and solar radiation at the surface in eastern China has been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d emission of pollutants. Projections of future climate by models of the NCC(National Climate Center,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and the IAP(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as well as 40 models developed overseas,indicate a potential significant warming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with the largest warming set to occur in winter months and in northern China.Under varied emission scenarios,the country-averaged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s projected to increase by 1.5-2.1℃by 2020,2.3-3.3℃by 2050, and by 3.9-6.0℃by 2100,in comparison to the 30-year average of 1961 1990.Most models project a 10% 12% increase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China by 2100,with the trend being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Northeast and Northwest China,but with parts of central China probably undergoing a drying trend.Large uncertainty exists in the projection of precipitation,and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Furthermore,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will probably lead to a weaker winter monsoon and a stronger summer monsoon in eastern Asia.  相似文献   
170.
在深入调研南海深水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明确了油气资源潜力和有利勘探方向,旨在为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深水盆地发育在非典型边缘海大陆边缘,其石油地质条件具有特殊性,油气分布特征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其中,南海北部深水的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以构造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