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1.
龙门山构造带及汶川震源区的S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四川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和体波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龙门山地区的S波速度结构,据此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结构和汶川震源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反演结果表明,地震破裂与龙门山断裂及其两侧的地壳结构差异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汶川以北的龙门山上地壳具备较高的强度且明显抬升,灌县至江油是龙门山西侧应力积累的主要地区,汶川8.0级地震位于其南部边缘;四川盆地的刚性地壳向西俯冲于龙门山之下,其凸出部与造山带古老基底在汶川附近发生碰撞是汶川成为8.0级地震破裂起始点的主要原因.汶川以南的龙门山地区地壳上层具有较大的韧性,岩石强度相对减弱,与龙门山北部相比不易于应力积累和产生破裂,因而汶川以南的龙门山断裂缺少余震活动.龙门山地区地壳厚度明显增加,其原因与中下地壳具备较大的柔韧性有关.由于青藏东部向东挤出时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岩石层的阻挡,龙门山中下地壳的塑性变形和垂向物质的增加导致地壳厚度加大和莫霍面下沉,以此方式吸收了龙门山地区的大部分地壳缩短量,地表则强烈褶皱抬升形成数千米的龙门山脉.  相似文献   
112.
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时,施工时会破坏现有垃圾填埋场的防渗体系,且渗滤液将对地下水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通过对基桩施工过程中渗滤液污染传输过程以及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包括全护筒支护、膨润土泥浆护壁以及减少钻孔成孔至灌注混凝土的间隔时间等控制污染的主要措施,建立了基桩施工过程中钻孔泥浆浆液的损失模型以及渗滤液传输到地水下中的污染物质浓度的计算模型。根据某一具体施工条件进行估算,预测了地下水中污染物质浓度以及污染程度。最后,提出了垃圾填埋场内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3.
密度非对称的二维无碰撞磁场重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二维粒子模拟(PIC)的方法研究了在电流片两侧具有不同温度或密度情况下的无碰撞磁场重联过程.在初始等离子体密度非对称的情况下,发现重联区等离子体流场结构、电磁场结构以及重联过程与对称情况下的结果有明显不同.通过对电流片两侧温度比取不同的参数Tm/Ts=1,2,5进行模拟(其中Tm和Ts分别代表磁层侧和磁鞘侧的温度),结果分析发现,(1)在密度非对称系统中,出流区电子沿着分离面出现一个整体的从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的流动,并围绕磁岛形成一个电流环;(2)在高温低密度一侧,在重联过程中,分离面两侧将出现很强的电荷分离并产生一个基本垂直于分离面的强度较大的电场Ez,其幅度和空间尺度与温度梯度近似地成线性正比和反比关系.在初始电流片两侧温度之比取Tm/Ts=5的情况下,Ez的幅度将达到0.71,其空间尺度与局地电子惯性长度de同一量级,这一结果与观测相吻合;(3)重联率随着温度梯度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114.
生物礁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磁性地层学是建立年代框架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生物礁沉积物中天然剩磁强度弱,南海地区生物礁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尚未很好展开.为此,本文利用西沙群岛西科1井乐东组生物礁沉积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西沙群岛乐东组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奥杜维尔正极性时和松山负极性时.通过对比已有的钻孔资料,本文认为应基于岩石地层特征这一标准将西沙地区的乐东组埋深予以统一.在此基础上,综合磁性地层与~(230)Th定年结果,本文将乐东组的底界限定在~2.0 Ma.  相似文献   
115.
Simultaneous prestack inversion is based on the modified Fatti equation and uses the ratio of the P- and S-wave velocity as constraints. We use the relation of P-wave impedance and density (PID) and S-wave impedance and density (SID) to replace the constant Vp/Vs constraint, and we propose the improved constrained Fatti equation to overcome the effect of P-wave impedance on density. We compare the sensitivity of both methods 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conclude that the density inversion sensitivity improves when using the proposed method. In addition, the random conjugate-gradient method is used in the inversion because it is fast and produces global solutions. The use of synthetic and field data suggests that the proposed inversion method is effective in conventional and nonconventional lithologies.  相似文献   
116.
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比较了黑鲷、真鲷及其两种杂交子代基因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中微卫星序列(简单重复序列.SSR)的分布规律及密码子偏好性。结果表明:(1)黑鲷、真鲷及其两种杂交子代微卫星序列均以三碱基重复类型为主,其次为二碱基重复,片段长度大多数在12—20bp之间。(2)黑鲷与反交(黑鲷♀×真鲷♂)在三、五碱基中优势基元类型相同,真鲷与正交(真鲷♀×黑鲷♂)在三碱基中优势基元类型相同,而黑鲷与正交在四碱基中优势基元类型相同。(3) UUC、UAC等28个密码子为黑鲷、真鲷及其两种杂交子代基因编码区的偏好性密码子,偏爱使用以C或G结尾的密码子,且第三位密码子碱基的GC含量(GC3s)均高于基因编码区平均GC含量。(4)真鲷与正交的密码子使用的偏好性相似,一定程度上说明黑鲷、真鲷杂交子代偏母系遗传。分析结果将为研究鲷科鱼类微卫星标记、研究其群体遗传多样性、构建转基因表达系统和开展分子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7.
We investigated 64 pairs of interacting-CME events identified from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s by the SOHO and STEREO spacecraft from January 2010 to August 2014,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rge SEP events in the energy range of ~25 to~60 MeV and properties of the interacting CMEs.We found that during CME interactions, the large SEP events in this study were all generated by CMEs with the presence of enhanced type Ⅱ radio bursts, which also have wider longitudinal distributions compared to events without a type Ⅱ radio burst or its enhancement(almost always associated with small SEP events).It seems that the signature of type Ⅱ radio burst enhancement is a good discriminator between large SEP and small or no SEP event producers during CME interactions. The type Ⅱ radio burst enhancement is more likely to be generated by CME interactions, with the main CME having a larger speed(v), angular width(WD), mass(m) and kinetic energy(Ek), and taking over the preceding CMEs. The preceding CMEs in these instances have higher v, WD, m and Ekthan those in CME pairs missing type Ⅱ radio bursts or enhancements. Generally, the values of these properties in the type-Ⅱ-enhanced events are typically high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non-type-Ⅱ or non-type-Ⅱ-enhanced cases for both the main and preceding CMEs. Our analysis also revealed that the intensities of associated SEP events correlate negatively with the intersection height of the two CMEs. Moreover, the overlap width of two CMEs is typically larger in type-Ⅱ-enhanced events than in non-type-Ⅱ or non-type-Ⅱ-enhanced events. Most type-Ⅱ-enhanced events and SEP events are coincident and are almost always made by the fast and wide main CMEs that sweep fully over relatively slower and narrower preceding CMEs. We suggest that a fast CME with enough energy completely overtaking a relatively narrower preceding CME, especially at low height, can drive a more energetic shock signified by the enhanced type Ⅱ radio bursts. The shock may accelerate ambient particles(likely provided by the preceding CME) and lead to large SEP events more easily.  相似文献   
118.
探测一号卫星在近地磁尾观测到的尾向流统计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磁静和亚暴期间,TC 1卫星在近地磁尾,包括晨昏两侧和夜侧的尾瓣、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和等离子体片区域都观测到大量来自电离层的尾向流事件.尾向流在赤道面附近最强,在夜侧较晨昏两侧强;尾向流有从晨昏两侧向夜侧运动的趋势;尾向流随距地球距离增加而逐渐增强.与来自中磁尾的地向流相比,近地磁尾近赤道区域来自电离层的尾向流具有低温高密特性.2004年7月1日至2004年10月31日期间TC 1卫星在近地磁尾(7RE~13RE之间,RE为地球半径)观测到持续时间超过3 min的尾向流共516起.对这516起尾向流的统计研究结果显示:(1)尾向流在从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向等离子体片的运动过程中流速会逐渐减弱、密度逐渐增高,温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对尾向流平行温度和垂直温度的分析显示不同等离子体区域的尾向流都有较明显的各向异性;(3)在从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向等离子体片的运动过程中,尾向流逐渐趋向各向同性.  相似文献   
119.
中天山地区的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GHENGIS和吉尔吉斯地震台网KNET记录的地震波走时数据,反演了中天山地区的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结果表明,中天山上地幔顶部平均速度偏低,具有构造活动地区的特点和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中天山南部地幔上涌区的Pn波速度非常低,表明存在较高的热流活动.Pn波速度的变化与地震分布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地震大都发生在中天山北部Pn波高速区上方,而南部的Pn波低速区上方几乎没有地震.这一现象说明地幔上涌引起高温极大地降低了岩石层地幔的强度,并以热传导的方式进入地壳使其失去地震破裂强度而发生韧性变形.中天山北部和南部的各向异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南部各向异性的快波方向为近南北方向,与SKS波的各向异性特征基本一致,反映了地幔物质的迁移方向;北部各向异性的快波方向呈向南凸出的旋转趋势,估计与哈萨克地台南缘楚河盆地地壳块体向天山挤入造成应力场的改变和岩石层变形有关.  相似文献   
120.
南海东北部及其邻近地区的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   总被引:19,自引:1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ISC台站1980~2004年的地震数据,反演了南海东北部及其邻近地区的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上地幔顶部的速度变化揭示出区域地质构造的深部特征:华南地区速度较高并且变化平缓,具有构造稳定地区的岩石层地幔特征;华南沿海尤其是滨海断裂带附近出现低速异常,表明该断裂可能穿过壳幔边界深达上地幔顶部.南海北部至台湾海峡较高的速度与华南地区类似,反映出大陆边缘和陆架地区的岩石层地幔性质;西沙海槽附近较高的速度不仅反映了华南大陆向南的延伸,而且与海槽裂谷拉张引起的地幔上拱有关,整个南海北部没有发现大规模地幔热流的活动痕迹.相比之下,南海东部次海盆的上地幔顶部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对应于海底扩张中心的地幔上涌区,表明岩石层地幔强烈减薄甚至缺失;台湾东部-吕宋-菲律宾北部的低速异常与地震、火山活动以及岩浆作用紧密相关,揭示了西太平洋岛弧俯冲带的活动特征;南海东北部的洋-陆边界清晰,南海东部和菲律宾海西部较高的速度代表了海洋岩石层地幔的性质.Pn波各向异性反映出区域性构造应力状态及岩石层地幔的变形痕迹:华南地区的各向异性较小,说明这一构造稳定地区的岩石层地幔变形程度较弱;南海北部的快波方向与地壳浅表层构造的伸展方向一致,主要反映了中、新生代以来的大陆边缘张裂和剪切作用对岩石层地幔结构的影响;琉球-台湾-吕宋岛弧两侧各向异性十分强烈,平行于海沟的快波方向表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大陆的相互作用导致俯冲板块前缘的岩石层地幔强烈变形;台湾东南海域快波方向的变化可能与欧亚大陆和菲律宾海板块俯冲机制的转换以及岩石层被撕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