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256篇
地质学   152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41.
542.
博兴洼陷东南部沙四段储层的流体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荣启宏 《矿物岩石》2004,24(2):61-66
通过成岩矿物的世代关系、流体包襄体研究和荧光检测,重现了研究区沙四段深部(2700m~3000m)和浅部(1600m~2700m)流体活动和油气充注历史。流体充注过程为:晚成岩阶段早期富含有机质的酸性流体形成和运移,碳酸盐矿物溶解和次生孔隙形成→东营末期第一期石油运移→第一期盐水流体运移和石英沉淀结晶→馆陶期—明化镇期开始第二期石油运移→第二期盐水流体运移和新的石英结晶。浅部储层中缺少第一期石油充注和第二期盐水流体充注。盐水流体可能与油田底水或边水相当。富含有机的酸性流体与岩石作用时,矿物的溶蚀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  相似文献   
543.
Introduction Increasing evidences show that the properties of candidate earthquake precursors seem to befocal mechanism dependent (Tsuruoka, et al, 1995; Reasenberg, 1999; Wan, et al, 2002). Test ofearthquake precursors without the classification of earthquakes could be misleading (Wu, 1999,Nature debates, http://helix.nature.com/debates/).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reported earthquakeprecursors for some earthquakes in China (ZHANG, 1988; 1990a, b; 1999; 2000; CHEN, 2002a, b;2003) to…  相似文献   
544.
Introduction Artificial seismic sounding is a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technique developed in prospectingfor oil and gas and other mineral resources and consists of reflection wave and refraction waveexploration methods.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iques and sounding instruments,the reflection wave method became a high-resolution imagery technique for underground struc-tures and is widespreadly used in detection of underground caves and in engineering exploration.In previous se…  相似文献   
545.
Introduction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work on the response of buried pipeline under the fault movement hasbeen about 30 years. Several simplified design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to obtain the maxi-mum stress or strain in pipe. These methods include the theoretical method and the finite elementmethod (FEM). In the theoretical method, the pipe is usually modeled as a cable (Newmark, Hall1975; Kennedy, et al, 1977) or a beam (Wang, Wang, 1995; LIU, ZHANG, 2002). These theoreti-cal me…  相似文献   
546.
地震孕育体源流变模型(二)——应变场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弹性包体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变介质包体模型理论的应变场的理论解,导出流变介质中的包体在任意一点产生的正应变、剪应变及体应变的粘弹性解析解,即正应变、剪应变和体应变的表达式. 通过计算三维粘弹性介质中球形硬包体与软包体在地面引起的体应变场的时空演化过程,得到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结果,即球形硬包体在地面产生的体应变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出现了特征不同的3个阶段(, , ),它与大量地形变资料出现的, , 阶段相似,而球形软包体却没有这个特征. 这些结果对地震前兆的形态特征、前兆的象限性、前兆时空演化的阶段性、短临前兆突发性以及前兆异常时间的地区性等的解释具有启示意义. 这为地震前兆物理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将为实现地震的物理预测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47.
分析了生命线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给出了系统相互作用的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并对各类生命线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对于功能型系统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另外,还给出了一个基于WebGIS的多生命线系统震后恢复辅助决策方法.同时,对生命线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难点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48.
1303年9月27日的山西洪洞8级地震发生于山西断陷盆地带中的临汾盆地,这是我国自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8级地震,也是一个在活动陆内盆地中发生的大地震. 2003年9月17~18日在山西太原市召开了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700周年暨陆内盆地与强震活动研讨会. 会上交流的论文讨论了我国不同地区发育的不同性质的陆内活动盆地,包括拉张构造区的地堑、半地堑张性盆地,挤压构造区的压陷盆地和前陆盆地及走滑构造带内的拉分盆地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简要的总结,本期刊登的论文是由部分会议论文组成的专辑.   相似文献   
549.
1303年山西洪洞M8大地震距今已700年. 为了分析长期地震危险性,本文将山西断陷带太原——临汾部分划分为5个震源段,根据历史地震和GPS观测资料,估算出各段的平均地震矩率与强地震平均复发间隔,进而根据最近30多年的台网地震资料计算获得的b值图象,分析不同段落现今应力积累的相对水平. 主要结果表明:临汾盆地段的平均地震矩率为2.211016~3.031016Nm/a, M7.5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估值为1 560~2 140 a. 灵石——洪洞段M8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估值在4300~5100 a之间, 相当于平均矩率为2.581016~3.101016Nm/a. b值图象显示灵石——洪洞段与临汾盆地段现今处于低或较低的应力水平,可能反映自1303年M8和1695年M7.5大地震破裂后,这两段的断面强度至今仍未恢复. 候马段和介休——汾阳段具有相对较高的应力水平,并结合平均复发间隔估值,判定这两个段落可能是未来强震的潜在危险段.   相似文献   
550.
山西断陷盆地带与灾害高风险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西省是我国地震、洪涝、气象和地质灾害及农作物生物灾害等众灾频发的地区.研究表明,山西断陷盆地带的形成与发展,为这些灾害的孕育发生创造了有利环境和条件,致使盆地地区成为山西地震、洪涝、气象和地质灾害及农业生物灾害等众灾频发,且相互作用、相互强化最严重的地区;加之盆地地区恰是山西人口、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财产最集中的部位,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该地区成为山西最严重的灾害高风险区. 为了减轻山西省的自然灾害,保障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盆地地区作为山西省的减灾重点区域,并进行综合减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