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9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443篇
测绘学   199篇
大气科学   349篇
地球物理   320篇
地质学   848篇
海洋学   257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159篇
自然地理   20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中国春季气温异常变率的非线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法(NLPCA)对中国1951-2003年53 a春季气温距平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气温异常变率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当非线性主元u分别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对应的空间气温异常分布型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52.
本文利用2006年7月5日到6日的高空资料对7月6日到7日发生在四川省西部、南部的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利用24小时降水实况对中尺度雨团的移动做了分析,对数值预报产品的可预报性进行了检验.分析表明:高空低值系统的相互作用、地面冷空气的入侵、中低层能量以及水汽的聚集是这次过程产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3.
利用T213 1°×1°和欧洲中心实时资料,对2007年4月l~3日四川盆地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乌拉尔山到贝加尔湖以东为宽广深厚的低压带,地面上巴湖附近为冷高压,此冷高压在500 hPa脊前西北气流的引导下东移南压,是造成此次寒潮大风天气的主要原因;而且低空急流也对降温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4.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北山预选区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芬  郭永海  王驹  王志明  宗自华  周佳 《铀矿地质》2007,23(6):356-362,370
本文论述北山地区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形成和赋存规律。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沟谷和洼地,主要为潜水。沟谷潜水的形成以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及洪流渗漏补给为主,洼地潜水可由沟谷潜水、断裂带或基岩裂隙水、古洪积扇潜水侧向补给,也可由地表洪流渗入补给;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在由自垩系或第三系砂砾石构成的山间沉积盆地中,以承压水为主,洪水下渗和盆地周围基岩裂隙水的侧向径流是此类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变质岩、岩浆岩、碎屑岩、碳酸盐岩节理、裂隙中,以潜水为主。降水垂直渗入、侧向补给或洪流渗漏补给为其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5.
D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tability of a Rocky Slope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A high slope is located on the side of the spillway at a hydropower st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which has some weak inter-layers inclining outwards. Parts of the slope show heavy weathering and unloading. There appeared deformation and tensile crack either on the surface or on the afteredge of the slope during excavation, and under a platform (elev. 488 m), two levels of slopes collapsed on the downriver sid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situ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 was erected for this slope. Furthermore,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studied with FLAC^3D numerical simula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whole deformation of the slope is unloading rebound in certain depth scope and the whole body does not slide along any weak interlayer. In addition, two parts with prominent local deformation in the shallow layer of the slope show the models of "creep sfiding-tensile cracking" and "slidlng-tensile cracking",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e corresponding project of support and reinforcement is proposed to make the slope more stable.  相似文献   
156.
全国重要矿产总量预测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全国重要矿产资源评价涉及25种重要矿产的近百种矿床类型,需要在1∶20万尺度水平圈定成矿预测远景区,并科学估算各远景区资源量,为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勘查和战略部署提供技术支撑。为了保证预测成果在同一层面上进行全国汇总,制定了全国一致的、标准的技术要求和方法。通过对中国以往一轮、二轮区划预测方法、全国矿产资源总量预测方法及国外最新预测方法的分析和总结,结合近年来预测理论的新发展,确定了全国重要矿产总量预测的理论基础是成矿系列理论、现代成矿动力学理论和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采用的预测思路是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文章陈述了总量预测的方法流程和预测技术要求,有关方法思路可供资源评价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7.
九江-瑞昌地震的精确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联合采用双差法和主事件法,对2005年11月26日发生在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的5.7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5.7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的估算误差在EW方向上平均为0.31km,NS方向上平均为0.40km,竖直方向上平均为0.48km,故而得到了更加精细的空间分布图像。此次地震序列在NNW-NW向呈现优势分布,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14km,又以10~12km最具优势。主震的震源位置大致为北纬29.69°,东经115.74°,震源深度约10.8km。结合地震序列优势分布、主震震源机制解和震区NE向、NW向断裂发育的构造背景,初步推测本次地震序列的主震可能是由瑞昌盆地内的一条NW向隐伏断层活动引发的,发震断层的性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8.
对文安5.1级地震的一些异常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地震逆时针方向迁移可能是地震空间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其可作为背景异常。震前,地磁交汇法出现的异常,再次显示出该方法对地点预测的最大优势,交汇点附近即是未来震中区。这些异常特征对我们认识地震和预测地震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9.
东亚夏季风强弱年大气环流和热源异常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黄刚等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 对强、弱东亚夏季风年大气环流、大气热源和外强迫源SST的差异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强 (弱) 东亚夏季风年前期冬季到夏季, 太平洋SSTA为La Ni?a (El Ni?o) 型分布, 西太平洋暖池SST暖 (冷), 使得暖池附近对流活动较强 (较弱)。与此同时, 南亚大陆从印度半岛、青藏高原南部、中南半岛至华南大气异常加热 (变冷), 并且海陆热力对比加强 (减弱), 有利于出现强 (弱) 的东亚夏季风。此外, 由于暖池附近对流活动强 (弱), 该地区上升气流较强 (弱), Walker环流增强 (减弱), 当强 (弱) 的东亚夏季风向北推进时, 副热带西风急流北撤位置偏北 (南), 副热带高压位置也偏北 (南), 7月至8月华北 (江淮流域) 位于副热带西风急流南侧, 降水偏多, 江淮流域 (华北) 降水偏少。并给出与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异有关的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160.
“2007.4.1”四川盆地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2131°×1°和欧洲中心实时资料,对2007年4月1~3日四川盆地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hPa乌拉尔山到贝加尔湖以东为宽广深厚的低压带,地面上巴湖附近为冷高压,此冷高压在500hPa脊前西北气流的引导下东移南压,是造成此次寒潮大风天气的主要原因;而且低空急流也对降温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