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35篇
  免费   1352篇
  国内免费   1664篇
测绘学   632篇
大气科学   1086篇
地球物理   1690篇
地质学   3434篇
海洋学   845篇
天文学   229篇
综合类   689篇
自然地理   846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365篇
  2021年   470篇
  2020年   329篇
  2019年   382篇
  2018年   378篇
  2017年   398篇
  2016年   420篇
  2015年   399篇
  2014年   440篇
  2013年   437篇
  2012年   403篇
  2011年   391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55篇
  2008年   359篇
  2007年   308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236篇
  2002年   243篇
  2001年   229篇
  2000年   215篇
  1999年   235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80篇
  1996年   170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7篇
  1977年   4篇
  1970年   2篇
  1962年   4篇
  1958年   9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Based on field analysis of fault-slip data from different rock units of the Cretaceous basins along the middle par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Shandong Province, eastern China), we document polyphase tectonic stress fields and address the changes in sense of mo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during the Cretaceous. The Cretaceous de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main stages. The first stage, during the earliest Cretaceous, was dominated by N-S extension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Jiaolai basin. We interpret this extension to be related to dextral strike-slip pull-apart opening guided by the Tan-Lu fault zone. The second stage, during the middle Early Cretaceous, was overwhelmingly rift-dominated and characterized by widespread silicic to intermediate volcanism, normal faulting and basin subsidence. It was at this stage that the Tan-Lu-parallel Yi-Shu Rift was initiated by E-W to WNW-ESE extension. The tectonic regime then changed during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to NW-SE-oriented transpression, causing inversion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rift basin and sinistral slip along the Tan-Lu fault zone.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dextral activa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resulted in pull-apart opening of the Zhucheng basin, which was subsequently deformed by NE-SW compression. This deformation chronology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and the associated Cretaceous basins allow us to constrain the regional kinematic models as related to subduction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Asia, or related to collision in the Tibet region.  相似文献   
152.
岩溶地区长桩存在着遇洞率的问题。为了研究岩溶地区桩的受力特点,采用有限元法模拟岩溶地区桩基的工作方式,分析了岩层厚度对桩的影响以及桩的受力状态,并研究了去桩的可能性。计算结果表明:岩层厚度对桩的影响较大,岩层的位置对桩的应力不产生影响,仅对桩的位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3.
西北地区东部春季土壤湿度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东部 (包括宁夏、内蒙古西部以及甘肃、陕西两省 35°N以北地区 )农业气象站近 2 0年固定地段旬土壤湿度资料 ,对该地区春季土壤湿度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西北地区东部土壤湿度的变化具有 3年左右的周期 ,而且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呈下降的趋势 ,这与该地区的降水和气温变化有关系 ;西北地区东部的土壤湿度变化对该地区群发性沙尘暴的爆发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4.
徐建平  施进明 《气象科技》2003,31(5):289-292
气象卫星低分辨率模拟资料传输WEFAX即将数字化为LRIT,阐述了LRIT(低分辨率信息传输)内容、LRIT数据传输模式和系统结构以及各卫星运行国LRIT传输比较。  相似文献   
155.
利用MODIS卫星遥感光学厚度产品,分析了四川盆地光学厚度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由于受沙尘天气的影响,春季四川盆地具有最大的平均光学厚度。盆地内几个大值区中,西部成都一带的中心常年维持,季节变化小;南部中心位于宜宾到重庆沿长江流域一带;东部南充到重庆间的大值中心,季节变化大,在夏季消失。光学厚度分布和季节变化的数据结果为研究区域气候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6.
利用1965~2000年华北5省市及相邻省73个地面观测站逐月平均降水场及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北太平洋海温场资料, 采用奇异值分解 (SVD)、奇异交叉谱 (SCSA) 分析方法, 将华北夏季降水场分别与1月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冬季北太平洋海温场进行了诊断分析, 得出奇异向量分布型及相互作用的耦合周期信号。在对前4对奇异向量的分析中发现, 华北夏季降水全区域为正距平时与1月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PNA遥相关型关系非常密切。ENSO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确实存在, 但华北夏季降水全区域为正距平时与冬季北太平洋ENSO关系并不明显。同时还找出了华北降水与北半球500 hPa高度、北太平洋海温场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在华北各型降水与高度场、海温场关键区相互作用的耦合周期中, 前者以准2~7年振荡为主; 后者则周期较长, 最短周期仍为准2年振荡, 最长周期为准10~11年振荡。以上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华北夏季降水短期气候预测方法, 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7.
本文应用数值预报产品,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及大气探测等资料,对2001年7月27日临汾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产生的环流形势,水汽和热力条件及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揭示临汾市暴雨发生的环境流场和物理量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8.
中国西部退耕还林(草)和沙漠化土地绿化的区域性气候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必将导致较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LULC)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两类LULC变化是退耕还林(草)和沙漠化土地绿化工程。利用最新的全球地表特征资料数据库(GLCCD)识别以上两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规模与范围,并以此更新了目前比较流行的区域气候模式的下边界条件,利用修正了的区域气候模式研究上述大规模LULC变化可能对中国区域性气候造成的影响。使用的卫星资源数据库是由美国地质测绘局(USGS)和Nebraska-Lincoln大学牵头,根据NOAA卫星的AVHRR资料、USGS掌握的高分辨率数字化地图,以及生态区划和植被分布等资料组建的。  相似文献   
159.
2001年11月14日在昆仑山口西发生了8.1级地震,震中位置为90.9E、36.2N.分析表明,8.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地震活动性异常都出现了,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平静和震群等,且与7级大震比较,这些前兆图象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所不同的是8.1级地震的前兆地震活动图象涉及的区域范围更大、地震震级更高,这为特大地震的前兆识别和预报提供了依据.最后回顾了对这次大震的粗略预测,并讨论了有关大震预测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0.
在讨论地震地质背景基础上,综合分析了震区的深部构造、地表活动断裂、地面形变、极震区展布方向、震害、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等发震构造标志,并且进一步探讨了发震机制。初步认为北北西向罗明坝-太平断裂和北东向飞陵-丙麻断裂是2001年施甸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二者具有共回轭构造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