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2009年2月在南海北部海域现场观测粒度分级叶绿素a质量浓度和初级生产力(PP)的分布。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水柱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11~8.37 mg/m3,平均为(1.28±2.23) mg/m3,高值区出现在珠江口及近岸海域;初级生产力的范围为344.8~1 222.5 mgC/(m2·d),平均为(784.2±351.4) mgC/(m2·d),高值区位于近岸及陆架海域。浮游植物粒度分级测定结果表明,在生物量较高的近岸海域,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以小型浮游植物占优势,其贡献率为40.9%,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率分别为34.6%和24.5%;而在生物量较低的陆坡和开阔海域,各粒级浮游植物对叶绿素a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微微型浮游植物(78.9%),微型浮游植物(17.2%)和小型浮游植物(3.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分级叶绿素a的区域化分布特征与洋流运动下营养盐的分布密切相关,同时叶绿素a又高度影响着此区域PP的分布。此外,我们将调查海域实测所得浮游植物最佳光合作用速率与采用垂向归一化初级生产力模型估算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后者明显低于前者,这说明通过水温估算最佳光合作用速率的算法在冬季南海北部可能存在低估。  相似文献   
32.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北极涛动(AO)指数序列及中国160个台站月温度资料,分析1951-2007年中国冬季气温与AO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951-2007年AO与中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中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指数(IWT)与北极涛动指数(IAO)均逐渐增强,并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均存在准18 a的周期变化特征。从偏相关系数来看,在年际尺度上,西伯利亚高压对中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影响较大,而AO与冬季气温无显著相关关系;在年代际尺度上,AO对中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影响较显著,比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大。东亚大槽偏弱时,中国冬季气温偏高,AO指数也偏高,反之则相反。在年际尺度上,东亚大槽对中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影响较大,而AO与冬季气温无显著相关关系;在年代际尺度上,AO和东亚大槽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变化影响均较显著。  相似文献   
33.
华北平原冬小麦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是准确量化植被与气候相互作用不可缺少的参数,也是小麦生产的科学管理和节水农业发展的重要科学依据。利用中国气象局固城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试验站大型根系观测系统,观测冬小麦“济麦-22”的根系参数,对根长、根长密度、根重密度和根系粗度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垂直方向上,冬小麦的根量(根长和根干重)随土壤深度增加呈减少分布。重旱、轻中旱、适宜和偏湿4种处理的根长垂直分布与自然对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29、0.90和0.86,其中重旱与自然对照的相关性最好,轻中旱较差。土壤水分可以影响冬小麦根系的生长。土壤水分充足时,有利于根系生长,使表层根系量增多,根干物质量增加;土壤水分亏缺时,则相反。轻度干旱有利于中下层根系的延伸生长。冬小麦的根长密度与根重密度的相关系数呈显著的正相关,根系粗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减少。  相似文献   
34.
黄东海接受长江冲淡水和黑潮带来的大量营养盐和有机物质,其碳循环对陆架海碳源汇格局至关重要.浮游生物群落呼吸是影响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为揭示黄东海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PCR)对碳平衡的贡献,于2011年四季使用黑白瓶培养法测定黄海南部及东海北部浮游群落呼吸率和初级生产力,并同步测定温度、盐度、营养盐、叶绿素和细菌丰度等环境...  相似文献   
35.
Absolute calibration of sea level measurements collected from space-borne radar altimeters is usually performed with respect to collocated sea level in situ records from tide gauges or GPS buoys (Ménard et al. 1994 Ménard, Y., Jeansou, E. and Vincent, P. 1994. Calibration of the TOPEX-Poseidon altimeters at Lampedusa: Additional results at Harves. J. Geophys Res., 99(C12): 2448724504. http://dx.doi.org/10.1029%2F94JC01300 [Google Scholar]; Haines et al. 1996 Haines, B. J., Christensen, E. J., Norman, R. A., Parke, M. E., Born, G. H. and Gill, S. K. 1996. Altimeter calibration and geophysical monitoring from collocated measurements at the Harvest oil platform. EOS Trans. Suppl., 77(22): W16 [Google Scholar]; Bonnefond et al. 2003; Haines et al. 2003 Haines, B. J., Dong, D., Born, G. H. and Gill, S. K. 2003. The Harvest experiment: Monitoring Jason-1 and TOPEX/Poseidon from a California offshore platform. Mar. Geod., 26: 239259. [Taylor &; Francis Online],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Schum et al. 2003 Schum, C. K., Yi, Y., Cheng, K., Kuo, C., Braun, A., Calmant, S. and Chambers, D. 2003. Calibration of Jason-1 Altimeter over Lake Erie. Mar. Geod., 26: 335354.  [Google Scholar]; Watson et al. 2003 Watson, C., Coleman, R., White, N., Church, J. and Govind, R. 2003. Absolute calibration of TOPEX/ Poseidon and Jason-1 using GPS buoys in Bass Strait, Australia. Mar. Geod., 26: 285304. [Taylor &; Francis Online],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Watson et al. 2004 Watson, C., White, N., Coleman, R., Church, J., Morgan, P. and Govind, R. 2004. TOPEX/Poseidon and Jason-1: Absolute calibration in Bass Strait, Australia. Mar. Geod., 27: 107131. http://dx.doi.org/10.1080%2F01490410490465373[Taylor &; Francis Online],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Such a method allows regular and long-term control of altimetric systems with independent records. However, this approach is based on a single, geographically dependent point. In order to obtain more significant and accurate bias and drift estimates, there is a strong interest in multiplying the number of calibration opportunitie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method, called the “offshore method” that was developed to extend the single-point approach to a wider regional scale. The principle is to compare altimeter and tide gauge sea level data not only at the point of closest approach of an overflying pass, but also at distant points along adjacent satellite passes. However, connecting sea level satellite measurements with more distant in situ data requires a more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the geoid and mean ocean dynamic topography slopes, and also of the ocean dynamical changes. In this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 10 years of averaged TOPEX/Poseidon mean sea level profiles are used to precisely determine the geoid and the mean ocean circulation slope. The Mog2d barotropic ocean model (Carerre et Lyard 2003 Carrère, L. and Lyard, F. 2003. Modelling the barotropic response of the global ocean to atmospheric wind and pressure forcing-comparisons with observations. GRL, 30(6): 1275 [Google Scholar]) is used to improve our estimate of the ocean dynamics term. The method is first validated with Jason-1 data, off Corsica, where the dedicated calibration site of Senetosa provides independent reference data. The method is then applied to TOPEX/Poseidon on its new orbit and to Geosat Follow 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t is feasible to make altimeter calibrations a few tens to hundreds of kilometers away from a dedicated site, as long as accurate mean sea level altimeter profiles can be used to ensure the connection with reference tide gauges.  相似文献   
36.
某外海工程在沉设超长大直径钢管桩施工过程中,发生钢管桩在海床泥面附近严重变形的情况。通过对本工程超长大直径钢管桩产生变形的可能性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对其变形处局部加强处理方案进行一系列的研究论证,并对加强处理方案进行比选优化后,最后采用一可靠的加强处理方案。为类似工程避免发生此类质量事故和钢管桩局部变形水下加强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悬浮泥沙的光学特性是影响内陆湖泊水色遥感的重要因素。利用光谱吸收衰减仪(AC-S)测得水池中悬浮泥沙浓度为2.13~1 442.40 mg/L的水体光谱吸收。在蓝、绿和红光波段,悬浮泥沙水体的平均比吸收系数分别为0.0161±0.0039 m2.g-1、0.0071±0.0020 m2.g-1和0.0025±0.0007 m2.g-1;指数拟合获得的Sm*值为0.0098±0.0011 nm-1,利用其模拟的比吸收光谱与实测光谱吻合效果较好,说明该Sm*取值对悬浮泥沙水体比吸收光谱的曲线斜率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建立了悬浮泥沙水体吸收系数a(440)m与其浓度的关系模型,R2达0.947,拟合精度较高;然而比吸收系数a*(440)m与泥沙浓度几乎无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内陆水色遥感分析模型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参数保障。  相似文献   
38.
安徽兆吉口铅锌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南侧的东至县杨老尖-龙门尖地区,这一矿床的发现使皖西南地区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文中利用Grant的Isocon图解法,研究活动元素的分布特征和迁移规律,以奠定兆吉口地区的地球化学勘查指标及成矿环境指标的研制基础,发现成矿元素Pb、Zn、Cu、Au、Ag、Mo及其伴生元素As、Bi、Sb和矿化剂元素S等从围岩向矿体部位带入程度增加,常量元素SiO2、Fe2O3、MgO、CaO、Na2O、K2O等在青白口系带出,于矿体部位带入。矿床系统的质量是净带入的,平均质量变化为4%;青白口系质量是净带出的,质量变化为-18%。依据元素迁移规律,试制元素迁移量三维地球化学图,认为研究区进一步找矿工作应当沿断裂带向北东和南西方向拓展,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对元素迁移进行了解释,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讨论,认为试验矿床是由区域变质构造运动热液作用形成的,试验矿床只是区域变质构造运动热液活动共同形成的矿床(系列)的一部分,研究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39.
广西西大明山弄屯铅锌矿床断裂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弄屯矿床是西大明山地区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铅锌矿床,是受断裂控制的典型热液脉型矿床。文章在充分搜集已有勘查资料的基础上,认为铅锌矿体主要受NE向和(近)EW向断裂控制,矿体主要产在断裂浅部产状较缓的部位,向深部断裂产状变陡,矿体厚度减薄直至尖灭;而且主矿体沿NE向断裂具有向SW侧伏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控矿断裂的擦痕、阶步以及伴生的节理、牵引褶皱等小构造,对控矿断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解析,分析认为控矿断裂在成矿期表现为逆断层活动特征,是受近SN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利用SPSS、Surfer软件对矿体的产状、有用组分含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了等值线图,研究得出成矿热液是先由F1断裂进入NE向断裂中,随后沿NE向断裂由西南向北东运移,并最终导致Zn、Pb先后沉淀富集形成厚大的矿体。根据已有的同位素数据和构造解析资料,可基本确定弄屯铅锌矿床形成于燕山晚期。  相似文献   
40.
乐圆 《地球学报》2017,38(2):304-312
随着地学博物馆数量逐年大幅增加,除自身的基本陈列外,专题展览活动也随之加重,具有专业性、科学性、趣味性、及时性和延续性等多种特点。在国家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地学博物馆陈列展示使用的展览内容框架雷同、千篇一律,难以激发观众参观热情。中国地质博物馆作为地学博物馆的"领头羊"对博物馆展览陈列设计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以该馆为例,总结了地学博物馆展览陈列的设计原则、流程和要素。在原则方面,设计师在进行艺术设计同时需掌握地学知识;在流程方面,先策划,确定展品数量梳理展览大纲,再进行总体规划和展览艺术形式设计,最后实现协作与优化。在要素方面,展览陈列设计需要特别注意空间布局、展品选择、艺术表现形式、光环境设计、色彩设计等七个方面的应用。展览陈列设计师要努力挖掘和彰显地学专业的特性,不断创造新的表现形式,从而促进我国地学博物馆的蓬勃发展,更好地为公共事业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