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149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136篇
地球物理   188篇
地质学   254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为确定适合广州市地下排水管道的修复方法,对广州老城区近100kin2地区进行调查。调查采用管道潜望镜(Quick View,QV)、管道闭路电视(closed—Circuit Television,CCTV)、管道声纳(Sonar)进行综合探测,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的地下排水管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破损断裂、错位、路基下沉、管道淤塞现象,其中小直径管道的损坏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300mm的管道将近报废。针对地下排水管道的调查情况,结合现有修复技术的特点,经过对修复成本及施工的难易性的研究讨论,得出适合多种管道和缺陷类型的翻转内衬法(Cured In Place Pipe,CIPP)和施工要求相对简单的U型折叠法(U-fold)满足要求,并能够产生较高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2.
结合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对济南市农用地内部结构、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及未利用地内部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这几类土地内部结构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经济结构、人口增长和自然因素等,指出今后应注重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合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相似文献   
163.
Biodegrad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natural attenuation processes in groundwater contaminated with petroleum hydrocarbons. In this work, preliminary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by analyzing 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 (TPH),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dominant terminal electron accepters or donors, as well as δ 13CDIC and δ 34SSO4, to reveal the bio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in a contaminated si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ong groundwater flow in the central line of the plume, the concentrations of electron acceptors, pH, and E h increased but TPH and DIC decreased. The δ 13CDIC values of the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were in the range of ?14.02 to ?22.28 ‰PDB and ?7.71 to 8.36 ‰PDB, which reflected a significant depletion and enrichment of 13C, respectively. The increase of DIC is believed to result from the non-methanogenic and methanogenic biodegrad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 in groundwater. Meanwhile, from the contaminated source to the downgradient of the plume, the 34S in the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became more depleted. The Rayleigh model calculation confirmed the occurrence of bacterial sulfate reduction as a biodegradation pathway of the petroleum hydrocarbon in the contaminated aquifers. It was concluded that stable isotope measurements, combined with other biogeochemical measurements, can be a useful tool to prove the occurrence of the biodegradation process and to identify the dominant terminal electron-accepting process in contaminated aquifers.  相似文献   
164.
Organic matter of nine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Daya Bay was Soxhlet-extracted with a mixture of 2:1 (v/v) dichloromethane-methanol and separated into five fractions: non-aromatic hydrocarbons, aromatic hydrocarbons, ketones, alcohols, and fatty acids and asphaltenes, and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ir bulk and biomarker composition. Marine autogenic input appears to be a major source of organic matter. Generally, non-aromatic hydrocarbons are the most dominant fraction of solvent-extractable organic matter (EOM) followed by the other four fractions in decreasing amounts: fatty acids and asphaltenes, ketones, alcohols and aromatic hydrocarbons. On average, both non-aromatic hydrocarbon fraction and fatty acid and asphaltene fraction account for approximately 40% of EOM. The sources of acyclic methyl ketones, alkanols and fatty acids were examined. For n-alkan-2-ones, allochthonous input is a more important source than marine autogenetic input; the reverse is true for n-fatty acids; for n-alkanols, allochthonous and autogenetic inputs seem comparable. Both n-alkan-2-ones and n-fatty acid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different areas appear to be derived from common sources.  相似文献   
165.
研究了川滇地区1966年以来12次主震震级MSge;6.5的地震序列中,主震与强余震(本文定义为所有MSge;5的余震)震级差分布特征和强余震与主震距离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强余震与主震震级差服从截断的指数分布,据此推导出了强余震与主震震级差的概率密度函数; 强余震距离分布的优势范围是距主震10——39 km,且强余震与主震震中的距离服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66.
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的解析求解一直是结构可靠度领域和地震工程领域研究者们的追求目标.解析表达式不仅有利于简化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这个极端困难的工作,而且也有利于进行基于可靠度的结构概率抗震性能设计与评定.从全概率定理的两种不同表达式出发,介绍了国际上流行的两种结构抗震可靠度解析表达式,过去一直认为这是两种理论基础不同的表达式.本文通过对地震易损性函数关系的解析推导,揭示了若干重要关系,证明了两种表达式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7.
攀枝花太阳能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攀枝花太阳能资源,本文在广泛搜集国内相关地区太阳辐射资料的基础上,整理了攀枝花几十年的太阳能相关气象数据,通过天文辐射量、日照百分率、经纬度、水汽压等因子建立相关辐射量计算模式,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攀枝花地区太阳能辐射量的主要分布特征和优势,对大力开发利用攀枝花太阳能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就如何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等综合开发利用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8.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旅游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产业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结构,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对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将自组织理论引入到旅游产业结构研究中,分析了旅游产业结构系统的自组织性,构建以实现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为目标的旅游产业自组织理论,探讨实现旅游产业结构自组织的途径,最终目标是建立以旅游业的食、住、行、游、购、娱等部门组成的耗散结构,进而实现旅游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9.
51 年来珠江流域输沙量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1955~2005 年珠江流域主要水文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以及流域降水量数据, 对珠江流域输沙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1) 石角站(北江)、博罗站(东江)、迁江站 (红水河) 以及高要站(西江干流) 输沙量呈下降趋势, 而柳州站(柳江)、南宁站(郁江) 的输沙量则呈上升趋势。(2) 1955~2005 年珠江入海泥沙(石角站、博罗站、高要站输沙量之和) 均 值为7529×104 t/yr, 并在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珠江入海泥沙还存在着年际变化上的波动性和阶段性特征, 即从1950 年代到1980 年代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而此后呈显著下降趋势。通过分析认为: (1) 气候变化是造成珠江流域输沙量年际波动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但不是造成珠江入海泥沙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2) 珠江流域入海泥沙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与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相关; (3) 水库建设是造成1955~2005 年珠江流域入海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4) 珠江流域入海泥沙将可能进一步减少, 这将对未来珠江河口环境和三角洲的演变产生影响, 加强进一步的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70.
FPSO甲板上浪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海宁  杨建民 《海洋工程》2005,23(3):119-124
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是当今海洋石油开发的主流设施。FPSO通常采用单点系泊系统,船首暴露在波浪作用下,定位于特定海域进行长达数年的长期作业,上浪的风险很大。甲板上浪及其产生的载荷已是当前国际FPSO工程和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介绍了国内外在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两方面对FPSO甲板上浪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建议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