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1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利用GPS双频观测量可获取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以监测区域上空电离层的分布和变化特征,从而可以发现不同尺度的电离层异常。该文采用2004年上海地区GPS综合应用网(SCGAN)以及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CMONC)的部分台站的观测,计算得到1年时间序列的TEC数据,来研究长三角地区上空的电离层TEC的变化与活动。应用这些数据,综合利用高斯权函数和滑动平均等几种数据处理方法,重点分析和讨论了长三角地区上空电离层的周日变化、周年变化和季节性变化特性,揭示了电离层冬季异常等现象。同时,通过对1年时间序列TEC进行谱分析,得到了其相应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73.
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并采用谱逼近方法,对2021年冬奥测试赛期间的一次冷湖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探究了冷湖发展前后风温场的垂直变化规律,揭示了冷湖形成及消亡的具体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静稳的天气形势是冷湖过程维持及发展的大背景条件。冷湖发展期间,逆温层由上至下迅速建立,谷底出现偏东—东南向的冷径流。受重力下坡风的影响,冷空气不断向谷底堆积,冷湖深度增加。日出后,越山的系统风重新建立,逆温层从底部消蚀,冷湖结构破坏。夜间的强辐射冷却作用是冷湖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辐射冷却强度的差异会引起冷湖降温幅度的差异,后半夜辐射冷却作用的突然加强为冷湖中后期的维持及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分析冷湖发生前后位温廓线、摩擦速度及边界层高度随时间的演变,均可印证湍流活动的发展是逆温消散、冷湖结构破坏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4.
The results of radar survey for three times are presented, aiming to determine ice thickness, volume and subglacial topography of Urumqi Glacier No. 1, Tianshan Mountains, central Asia.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ice is more in the center and lesser at both ends of the glacier. The bedrock is quite regular with altitudes decreasing towards the ice front, showing the U-shaped subglacial valley. By comparison, typical ice thinning along the centerline of the East Branch of the glacier was 10–18 m for the period 1981–2006, reaching a maximum of ~30 m at the terminus. The corresponding ice volume was 10296.2 × 10 4 m 3, 8797.9 × 10 4 m 3 and 8115.0 × 10 4 m 3 in 1981, 2001 and 2006, respectively. It has decreased by 21.2% during the past 25 years, which is the direct result of glacier thinning. In the same period, the ice thickness, area and terminus decreased by 12.2%, 10.3%, and 3.6%, respectively. These changes are responses to the regional climatic warming, which show a dramatic increase of 0.6°C (10 a) ?1 during the period 1981–2006.  相似文献   
75.
本文针对中国暴雨发生发展天气特征,改进和发展了一种适合于描述东亚暴雨的中尺度积云参数化方案.首先基于近年来(1990—2010)江淮流域汛期降水合成分析的基础上,诊断出组织化对流降水环境的动力参数;其次利用该动力参数作为动力控制条件,改进了Kain-Fritsch Eta中尺度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最后利用改进的中尺度积云参数化方案对梅雨期暴雨、华南前汛期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中尺度积云参数化方案对上述两次暴雨过程的落区及强度的模拟,均有明显改进.  相似文献   
76.
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古近系NE-NEE 向断裂控制凸凹格局, NEE 与NW 向断裂控制次级构造单元发育展布,整体 表现为一个北西断、南东超、呈NEE 向展布的新生代箕状断陷盆地,其中涠西南凹陷为复式半地堑,海中凹陷为简单半地 堑,而涠西南低凸起为单断式低凸起。研究区古近纪构造演化分为裂陷期(长流组-涠三段沉积期)和断拗转换期(涠二 段-涠一段沉积期)两个阶段,而裂陷期又分为裂陷Ⅰ幕(长流组-流二段沉积期)和裂陷Ⅱ幕(流一段-涠三段沉积期)。 响应于盆地结构特征和构造演化,研究区在裂陷Ⅰ幕,构造活动强烈,形成了统一湖盆,沿陡坡处发育较多扇三角洲、近 岸水下扇,缓坡则为辫状河三角洲,洼陷内主要为湖相及少量湖底扇;裂陷Ⅱ幕,构造活动较强,涠西南低凸起出露水面 而对涠西南凹陷与海中凹陷起一定分隔作用,在陡坡处仍发育有较多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缓坡处主要为大型辫状河三 角洲,而洼陷内为湖相与较多湖底扇,且沿涠西南凹陷长轴方向发育大型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断拗转换期,构 造活动微弱,整体以滨浅湖亚相为主,陡坡和缓坡都发有大量辫状河三角洲,涠西南低凸起仍暴露水面而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7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力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对海洋经济的战略性作用越发重视,于2013年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文章采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这两个指标来衡量产业结构,进而构建海洋生产函数,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引入生产函数,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指标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实证影响。研究表明:海洋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与劳动的投入,而且产业结构优化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虽然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对海洋经济有显著正的影响,但是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对海洋经济的影响为负且不太显著。这证明我国海洋经济产业间要素流动不自由,因而政府要加强消除海洋产业间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力度。同时还发现海洋经济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大力引导资本和劳动力进入海洋经济是促进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尤其是从那些已经产能过剩的产业,以此来帮助我国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78.
含流体孔隙介质中面波的传播特性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单相介质中地震波理论的高频面波法已广泛应用于求取浅地表S波的速度.然而水文地质条件表明,普遍的浅地表地球介质富含孔隙.孔隙中充填的流体会显著地影响面波在浅地表的传播,进而造成频散和衰减的变化.本文研究了地震勘探频段内针对含流体孔隙介质边界条件的面波的传播特性.孔隙流体在自由表面存在完全疏通、完全闭合以及部分疏通的情况.孔隙单一流体饱和时,任何流体边界条件下存在R1模式波,与弹性介质中的Rayleigh波类似,相速度稍小于S波并在地震记录中显示强振幅.由于介质的内在衰减,R1在均匀半空间中也存在频散,相速度和衰减在不同流体边界下存在差异.Biot固流耦合系数(孔隙流体黏滞度与骨架渗透率之比)控制频散的特征频率,高耦合系数会在地震勘探频带内明显消除这种差异.介质的迂曲度等其他物性参数对不同流体边界下的R1波的影响也有不同的敏感度.完全闭合和部分疏通流体边界下存在R2模式波,相速度略低于慢P波.在多数条件下,如慢P波在时频响应中难以观察到.但是在耦合系数较低时会显现,一定条件下甚至会以非物理波形式接收R1波的辐射,显示强振幅.浅表风化层低速带存在,震源激发时的运动会显著影响面波的传播.对于接收点径向运动会造成面波的Doppler频移,横向运动会造成面波的时频畸变.孔隙存在多相流体时,中观尺度下不均匀斑块饱和能很好地解释体波在地震频带内的衰减.快P波受到斑块饱和显著影响,R1波与快P波有更明显关联,与完全饱和模型中不同,也更易于等效模型建立.频散特征频率受孔隙空间不同流体成分比例变化的控制,为面波方法探测浅地表流体分布与迁移提供可能性.通常情况孔隙介质频散特征频率较高,标准线性黏弹性固体可以在相对低频的地震勘探频带内等效表征孔隙介质中R1波的传播特征,特别在时域,可在面波成像反演建模中应用.  相似文献   
79.
月球重力场模型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月球探测多重意义及月球重力场在月球探测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月球重力场模型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给出了利用我国“嫦娥一号”轨道跟踪数据解算月球重力场模型。  相似文献   
80.
SHI  PING 《Journal of Petrology》1993,34(4):743-762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n the system Na2O–CaO–FeO–MgO–Al2O3–SiO2at 1100C, with the interest focused on the assemblage Liq+Aug+Pl+Oland its boundaries. Glass synthesized in a very reducing atmospherewas used as starting material. To avoid sodium loss during theexperiment, the starting material was loaded into iron capsules,and 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evacuated silica glasstubes. All phases in the products were identified and analysedwith an electron microprobe. The probe analyses indicate thatthe assemblage Liq+Aug+Pl+Ol is stable over a wide range ofcompositions, and is bounded by the appearance of pigeonitein the silica-rich compositions. In the silica-poor compositions,the assemblage is successively bounded by the appearance ofkirschsteinite, melilite, and nepheline with increasing sodiumcontent. Owing to the isothermal and ‘isobaric’divariant nature of the assemblage Liq+Aug+Pl+Ol in the studiedsystem, a numerical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describe the phasecompositions with Si and Na contents in the liquid as two arbitrarilychosen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is procedure results in quantitative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ssemblage Liq+Aug+Pl+Ol over a rangeof compositions. *Present address: Geochemistry Group, Geology Dept.,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P.R.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