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62篇
  免费   3476篇
  国内免费   5070篇
测绘学   2399篇
大气科学   2090篇
地球物理   2966篇
地质学   9517篇
海洋学   2422篇
天文学   432篇
综合类   1328篇
自然地理   1954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342篇
  2022年   958篇
  2021年   1089篇
  2020年   930篇
  2019年   1040篇
  2018年   1011篇
  2017年   895篇
  2016年   991篇
  2015年   993篇
  2014年   1052篇
  2013年   1244篇
  2012年   1285篇
  2011年   1211篇
  2010年   1234篇
  2009年   1171篇
  2008年   1198篇
  2007年   1031篇
  2006年   970篇
  2005年   805篇
  2004年   603篇
  2003年   437篇
  2002年   442篇
  2001年   433篇
  2000年   337篇
  1999年   260篇
  1998年   136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5篇
  1965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61.
通过对粤东南澳—澄海海域上第四系地层的沉积特征和年代学研究,结合陆区前人的资料,分析该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特征。通过对钻孔资料的分析,将该区上第四系划分为3个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均具有由粗变细的沉积韵律,一般由砾砂或中粗砂开始,以淤泥或黏土结束。通过对该区不同层位14C年代测定和分析,认为该区第四系沉积开始于晚更新世中期,与韩江三角洲平原区开始接受沉积的时代一致,这表明二者是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开始接受沉积的。该区前两个沉积旋回形成于晚更新世,第三旋回形成于全新世。全新世后海平面波动对该区的影响并未像对内侧平原那么明显,说明该区进入全新世后沉积环境趋于稳定,相对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62.
对于太平洋深海沉积物的研究虽有很久的历史(如1873-1876年“挑战者”号的科学考察),但对该区开展深入系统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却是六十年代以后的事.随着研究手段的发展和进步,已积累了关于该区深海沉积物的大量资料.目前我国的海洋工作者也正在努力开展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3.
螺旋藻多糖和糖蛋白的提纯及其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改进的人螺旋藻中提取多糖和糖蛋白。经恒温加热去蛋白后,用EDAE-52柱层析后得到一种多糖和两种糖蛋白,经Sephadex G-100和凝胶电泳证实所得的多糖和糖蛋白为组的一组分。采用凝胶过滤法测定的多糖近似分子量为19500。由SDS-PAGE测定分子量糖蛋白GS-1的分子量为14900,GS-2的分子量为18400。红外光谱呈现出典型的多糖吸收峰,含有α-型糖苷键。β消去反应初步证明所提取的两种糖蛋白可能是O-连续的糖蛋白。  相似文献   
64.
厦门海域鱼体稀土元素的生态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95—1996年在厦门海域采集了28种鱼类样品,用ICP—MS法测定了15种稀土元素(REE)的含量,研究了鱼体稀土元素的组成和分布模式及与海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厦门海域鱼体REE总量介于12.4—596.5ng/g,平均为(77.5l2.8)岭g。鱼体明显官集轻稀土,同时轻、重稀土之间则存在较大的分馏作用,说明轻稀土的生物学效应比重稀土更为显著。鱼类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总体上与海水REE分布模式接近,并且鱼类REE含量与近岸陆架海水REE含量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海洋鱼类对稀土元素的利用遵从丰度规律。鱼类对稀土元素的富集系数在103以上。稀土元素沿厦门海域食物链的迁移传递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生物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介绍了智能潜器集成仿真系统的硬、软件结构.通过这一系统所展示的水下虚拟仿真环境能够在研究和开发智能潜器的控制体系结构、潜器载体的水动力学、信息融合和目标识别等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66.
A coupled physical–biolog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low-silicate, high-nitrate, and low-chlorophyll (LSHNLC) condition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and used to compute a detailed budget in the Wyrtki box (5°N–5°S, 180–90°W) for the major sources and cycling of nitrogen and silicon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biogenic silicon dissolution, NH4 regeneration from organic nitrogen and nitrification of ammonia in the model, we show that silicon recycling in the upper ocean is less efficient than nitrogen. As the major source of nutrients to the equatorial Pacific, the Equatorial Undercurrent provides slightly less Si(OH)4 than NO3 to the upwelling zone, which is defined as 2.5°N–2.5°S. As a result, the equatorial upwelling supplies less Si(OH)4 than NO3 into the euphotic zone in the Wyrtki box, having a Si/N supply ratio of about 0.85 (2.5 vs. 2.96 mmolm−2 day−1). More Si(OH)4 than NO3 is taken up with a Si/N ratio of 1.17 (2.72 vs. 2.33 mmolm−2 day−1) within the euphotic zo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pwelling supply and biological uptake is balanced by nutrient regeneration and horizontal advection. Excluding regeneration, the net silicate and nitrate uptakes are nearly equal (1.76 vs. 1.84 mmolm−2 day−1). However, biogenic silica export production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organic nitrogen (1.74 vs. 1.59 mmolm−2 day−1) following a 1.1 Si/N ratio. In the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low silicate concentrations limit diatom growth; therefore non-diatom new production accounts for most of the new production. Higher silicate supply in the east maintains elevated diatom growth rates and new production associated with diatoms dominate upwelling zone. In contrast, the new production associated with small phytoplankton is nearly constant or decreases eastward along the equator. The total new production has a higher rate in the east than in the west, following the pattern of surface silicate. This suggests that silicate regulates the diatom production, total new production, and thereby carbon cycle in this area. The modeled mean primary production is 48.4 mmolCm−2 day−1, representing the lower end of direct field measurements, while new production is 15.0 mmolCm−2 day−1, which compares well with previous estimates.  相似文献   
67.
注射生物胺对凡纳滨对虾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注射生物胺(多巴胺、5-羟色胺)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 mei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生物胺(10-9mol.尾-1)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量、血淋巴酚氧化酶活力、溶菌和抗菌活力影响显著(p<0.05),而对照组各免疫指标无明显变化;在实验时间内,注射生物胺处理组各免疫指标呈明显峰值变化,血细胞数量均在3h达到最小值,血淋巴酚氧化酶活力和溶菌、抗菌活力均分别于6h时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且多巴胺处理组各免疫指标比5-羟色胺处理组变化更明显,其中大、小颗粒细胞和血淋巴酚氧化酶活力在12h后保持稳定,总血细胞和透明细胞数量18h后趋于稳定,血淋巴溶菌和抗菌活力在24h后稳定,而且稳定后各免疫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8.
采用不同的紫外线照射剂量的海水诱导九孔鲍产卵,观察其对卵子的受精率、畸形率和孵化率的影响.紫外线照射剂量的配制方法是:用紫外线照射过的最大剂量的海水与新鲜海水混合配制出各种剂量的海水.实验把雌亲鲍分成7组,每组20只,分别用紫外线照射剂量为0(对照组)、450、600、750、900、1 050和1 200mW.h/dm3的海水进行刺激产卵.试验重复3次.结果表明,紫外线照射剂量在1 200mW.h/dm3以内,对卵子的受精率影响不大;紫外线照射剂量在750mW.h/dm3以内,对卵子的畸形率影响不大,但在900~1 200mW.h/dm3,对卵子的畸形率影响很大;紫外线照射剂量在600mW.h/dm3以内,对卵子的孵化率没有什么影响,但在750~1 200mW.h/dm3,对卵子的孵化率影响很大.综合考虑卵子的受精率、畸形率和孵化率,九孔鲍催产的适宜的紫外线照射剂量应为450~750mW.h/dm3.  相似文献   
69.
本文研究了0010号台风“碧利斯”影响期间及其随后的恢复期中,厦门港湾中九龙江口和西港海域站表层海水总溶解砷(TDIAs)、As^3 含量和As^3 /As^5 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两站TDIAs和As^5 含量均比非台风时期呈数倍增加,经10d后仍未恢复到非台风时的水平。As^3 含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波动较大。文中还对观测期间影响溶解无机砷含量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0.
通过分析1980年以后的海冰资料和卫星云图照片,对黄、渤海沿岸11个海冰测点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评述,浅析了测点的优劣及使用资料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