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在加拿大大西洋风暴计划的外场试验期间,高空大气和地面资料揭示了深厚的0℃层往往出现在低压中心的前部,并且低压中心经常沿地面上的雨-雪分界线移动。这些观测事实,以及在其他一些风暴系统文献中的报告,和某些气旋风暴的组织结构与融雪效应有联系的假说是一致的,由该假设可进一步导出许多与对流层特征和地形效应有关的推论。  相似文献   
72.
雷雨云下部正电荷中心产生的电场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人们对雷云下部局部的正电荷区迄今还了解得不多。本文介绍的是1985年夏季在甘肃东乡地区一次雷暴过顶时地面电场、降水、电晕电流以及闪电活动的一些特征。观测与分析表明地面上强而持续的正电场是由云下部的正电荷区所产生的,而电场由负到正及由正到负过渡时的快速变化率主要是从云底下落的带正电的雨滴群的贡献。在地面正电场控制时较强的降水及频繁的闪电表明,云中有一种强而有力的、与降水形成有关的起电机制在起作用。它使雨滴带上正电荷并维持云下部正电荷区历久不衰。本文所介绍的雷云下部的正电荷区在时间、空间的尺度上以及形成原因方面与Holden等人(1980)和Marshall等人(1982)所报导的结果颇为不同。  相似文献   
73.
本文利用极化起电机制,数值模拟一个电单体闪电之后的电场恢复。经分析发现雷雨云的闪电频数通常都小于25次/5分,而冰雹云却相反。因此,如果假定极化起电机制是形成云内强电场的主要过程,那么,25次/5分的单体闪电频数可作为区分雷雨云和冰雹云的一个指标。 计算指出,高于350次/5分的闪电频数多出现于低电晕触发临界电场和高冰晶浓度的情况下,此时,云内扰动激烈,液态含水量较低,所以成雹较少。计算又指出,闪电之后的电场呈线性恢复,而且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74.
积云动力和电过程二维模式研究 Ⅱ.计算结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一个二维时变轴对称模式,模拟积云动力和电过程发展,讨论形成雷暴电结构的物理原因.计算结果指出,软雹碰撞冰晶的感应和非感应起电机制是形成雷暴三极性电荷结构和局地产生足以导致空气被击穿的强电场的主要物理过程.雷暴下部的次正电荷区主要由非感应起电机制形成,尤其表现在雷暴发展前期和后期,很依赖于次生冰晶效应.计算得到的次正区和主负区最大电荷浓度约为10-8C/m,主正区约低一个量级.  相似文献   
75.
Criss RE  Criss EM 《Ground water》2012,50(4):571-577
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head of wells in the alluvial aquifer along the lower Missouri River are accurately simulated by summation of linear differential terms involving daily variations in river stage and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Scaling parameters were optimized using a fourth order Adams-Bashforth-Moulton method, providing predictions for head that are typically accurate within ±1.5 feet (0.5 m) over intervals of 1 to 15 years. Parameter magnitudes represent the product of realistic aquifer properties and geometric factors.  相似文献   
76.
煤层的反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数值模拟和波的叠加技术,对煤层的反射系数、影响反射系数的主要因素作了进一步探讨,并提出在有利条件下用煤层反射渡直接预测煤厚及顶底板岩性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