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采用新型抗氧化剂———富勒醇((C60(OH)n),探讨了其减轻蒽对亚心形扁藻(Plattymonassubcordiformis)伤害的作用。亚心形扁藻在蒽的半致死浓度0.06mg/L胁迫下分别加入n=14,浓度为2.29×103mg/L的C60(OH)n20μL和n≥20浓度同样为为2.29×103mg/L的C60(OH)n200μL后,分别测定了对照组和胁迫组在0、12、24、36、、8、60和72h的相对增长率K 并作图。结果分析表明富勒醇(C60(OH)n)有减轻亚心形扁藻蒽伤害的作用 ,并且它的这种减轻作用与剂量和羟基的数目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2.
城市化已引起大量痕量气态污染物、气溶胶以及臭氧前体物的人为排放,从而引起区域大气化学循环的扰动变化。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观测实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用辐射模式与化学模式研究了气溶胶对到达地面的光化辐射通量以及臭氧形成的影响,表明气溶胶可显著减小到达地面的光化学辐射通量,减缓光化学反应进程,并进一步抑制臭氧的形成;在目前广州等大城市的污染过程中,高浓度的气溶胶可造成光化学辐射通量衰减高达70%~80%,紫外线的衰减比可见光更明显,在可见光波段随波长增大衰减幅度减小,气溶胶层的存在对短波长激发的光化学过程的影响更加显著。分析说明城市污染大气中光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与反应物之间存在自抑制过程,在目前的城市群复合污染情况下,气溶胶与臭氧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3.
褐藻酸降解酶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从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病烂处分离出的2株别单胞菌属的褐藻酸降解菌(简称菌株A1,A2)进行了褐藻酸钠降解能力及胞外产物中褐藻酸酶特性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株褐藻酸降解菌中,菌株A2表现出较强的对褐藻酸钠的降解能力;同时菌株A2所分泌的褐藻酸酶在pH 6.0~8.0相对稳定,30℃以下酶不易失活。在较低离子浓度时,Mn2 ,Ba2 对反应有较强的促进作用,Ag 和Pb2 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4.
孔石莼与2种海洋微藻的胞外滤液交叉培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海洋大型海藻石莼(Ulva pertusaKjellm.)和海洋微藻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Kylin var.tsingtaoensis)、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Lebour)Balech)的滤液做了交叉培养研究,初步探索藻间的克生机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下,2种微藻滤液对石莼生长的影响均有显著的差异。不同温度处理的石莼滤液对青岛大扁藻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而对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可以推测:石莼对亚历山大藻的抑制作用很可能是通过细胞的直接接触来完成的;而石莼对青岛大扁藻的抑制作用和两种微藻对石莼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分泌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来实现的,至于其它的方式和途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5.
从印度洋深海热液区沉积物中筛选到一株耐盐菌,菌株形态呈杆状,长1.5~2.0 μm,宽0.5~0.7 μm,属革兰氏阴性菌,生长适温为4~55 ℃,最适为35 ℃;pH测试范围为4.0~10.5,最适为7.0;测试NaCl浓度为0~5.13 mol/L,最适为0.86 mol/L,该菌属于兼性厌氧菌.经16S rDNA鉴定该菌属于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命名为Halomonas sp. YD-7.该菌与菌株Halomonas sp. ANT9086在进化位置上最为接近,同源性达98.1%,有可能是新种.对该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该菌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对温度、盐度和氧气的适应范围广.该菌株还具有很强的耐受和去除Mn2+的能力及一定的耐受和去除Cr6+的能力.表明该菌在污水处理与生物修复方面可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6.
周斌  王悠  王进河  刘泳  唐学玺 《海洋学报》2010,32(2):128-138
于2006年至2007年分四个季度月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35.5°~36.7°N,119.8°~121.3°E)的营养盐和叶绿素a进行了设站调查,分析了该海域上述因子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潜在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对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了影响该海域富营养化状况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在时间分布上,总氮、总磷、活性磷酸盐、溶解态氮与总无机氮和活性硅酸盐的季节变化类似,均表现出秋冬季浓度较高而春夏季较低的趋势,而总磷、溶解态磷的浓度则在冬季最高,在夏秋季较低,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夏季较高,而冬季最低;该海域营养盐与叶绿素a浓度空间分布以胶州湾和丁字湾为中心,总体呈现出由近岸向离岸海域逐渐递减的趋势;(2)应用主成分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0项调查指标(营养盐与叶绿素a)可以转换提取4个主成分,解释82.00%的结果。主成分综合得分可以作为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指标,据此得到调查海域富营养化状况的季节变化趋势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总体呈现出以胶州湾和丁字湾为中心,沿岸及北部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格局;分析结果还表明总无机氮是该海区富营养化形成的主要驱动因子;(3)利用潜在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对调查海域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仅于秋季表现为总体中度营养,在其他季节总体趋势均为贫营养,胶州湾与丁字湾附近海域在春秋季表现为磷限制潜在富营养化。主成分分析法较潜在富营养化评价方法更敏感,不仅能够定量表述海区富营养化状况,而且能够有效确定富营养化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