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杨砦峪金矿是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本文在分析杨砦峪金矿烃类组分异常场特征和矿山三维模型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其找矿评价标准和成矿地质要素,并对其进行了深部找矿预测,结果发现,烃气测量和矿山三围模型的预测结果具有较好的吻合性,该金矿8~10线的730中段深部还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32.
要用臭氧处理的海洋小球藻,分析了不同生长期小球藻的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臭氧处理海水不可提高小球藻的蛋白质含量,降低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提高氨基酸的绝对含量,鱼类必需氨基酸占所氨基酸总量例变化不大。说明该处理有利于小球藻营养价值的提高。  相似文献   
33.
海洋微藻对UV-B辐射的生理生化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生理生化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海洋微藻———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UV-B暴露时间的延长,UV-B辐射对藻的生长以及光合速率有抑制作用,并且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明显;(2)UV-B辐射使小新月菱形藻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而且在最初的2d,UV-B辐射使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迅速,第4天的可溶性糖含量稍有所升高但与第2天相比差异不显著,UV-B辐射第6天,可溶性糖含量又迅速降低;(3)UV-B辐射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第2天明显升高,随后又快速下降;(4)对照组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变化随时间延长而升高,UV-B辐射第2天的GSH含量比初始状态(0d)的GSH含量稍有升高,但变化不明显,第2天之后,GSH含量随时间延长而快速降低;(5)对照组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时间延长而升高,UV-B辐射第2天的POD活性比初始状态(0d)的POD活性显著升高,第2天之后,POD活性随时间延长而快速降低。  相似文献   
34.
川西地区受青藏高原隆升和发育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深切割等作用,共发育地质灾害16411处,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是我国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本文采用资料收集、数理统计、Arcgis软件分析等方法分析发现,川西地质灾害具有成因机制复杂,突发性、群发性与链生性、危害大等特点。形成机理差异大,滑坡变形模式以滑移-拉裂、蠕滑-剪断、倾倒折断等模式为主;泥石流形成机理主要为土力-水力驱动型和堵溃型;崩塌失稳主要表现为滑移式、倾倒式和坠落式。发育分布规律在低山和中山区呈带状,和沿活动断裂带和深切河谷呈线状集中分布;受地震和强降雨影响,地质灾害年际变化大,2008、2009、2013年、2017年地质灾害频发、高发和群发期。  相似文献   
35.
坡面泥石流具有规模小、分布广、暴发突然、流动快、过程短、冲击力大等特征,是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为了查明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尼玛弄自然村坡面泥石流的发育特征,以野外精细化调查和测量为工作方法,在查明泥石流区域地质环境及分区特征、主沟支沟的沟道特征、形成条件、物源转化关系的基础上,综合研判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并划定了危险区范围。结果表明: 流域内松散固体物源总量约为22.72×104 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约为7.82×104 m3; 坡面泥石流一旦遭遇大暴雨,势必引发较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的综合致灾能力较强,受灾体的抗灾能力较弱,泥石流治理紧迫性等级为I级; 提出“导流槽+截流槽+导流堤”和“导流防护堤”两种工程治理方案,为该区泥石流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不同发育阶段新月形沙丘表面粒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垄间平地新月形沙丘的4个发育阶段(饼状沙丘(PD)、盾状沙丘(SD)、雏形新月形沙丘(PCD)、新月形沙丘(TCD))为研究对象,对沙丘表面不同地貌部位的沙物质取样并进行粒度分析,以期发现新月形沙丘不同发育阶段表面粒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种沙丘丘顶或临近丘顶处细砂及极细砂含量最小、粒径最粗、分选性最差,向两侧细砂及极细砂含量逐渐增大、粒径逐渐变细、分选逐渐变好。各发育阶段之间沙粒级配、平均粒径、分选系数的变化规律则需区分不同地貌部位。在迎风坡这3者没有较大差异;在背风坡,细砂及极细砂含量、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均随着沙丘的发育而增大。另外,峰度和偏度并不随着新月形沙丘的发育有明显的变化,均属于近对称中等峰态且为单峰。  相似文献   
37.
基于流速衰减特征的泥石流冲出距离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永波 《山地学报》2012,(2):216-221
泥石流冲出距离的确定是泥石流灾害评价及防治中的关键环节。基于泥石流在堆积区流速的变化特征,提出了泥石流流速"衰减系数"的概念。通过对泥石流流速衰减系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的推导,提出了一种基于泥石流流速衰减系数来确定泥石流冲出距离的新方法,并以四川省泸定县干沟泥石流为实例进行计算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干沟泥石流在堆积区的流速大于初始(沟口)流速的15%时,流速的衰减程度极为显著;而当堆积区流速小于初始速度的15%时,流速的衰减极为缓慢。研究结果对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及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8.
系统理论在泥石流研究中的应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石流的形成及发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因子的综合产物,单凭泥石流学科本身的相关理论是无法对其产生机制、发生过程及动力特征等进行深入的研究。系统科学的引入,给泥石流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虽还未得到广泛应用,但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例举系统科学的一些主要理论在泥石流研究中的现状,根据当前泥石流研究的进程及趋势,提出系统理论在未来泥石流研究中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9.
气候系统是较典型的灰色系统,适于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模型进行预测。东川是泥石流高发区,降水是促发泥石流的动力条件,是泥石流预报的重要依据。基于1981-2003年的降水资料,应用灰色系统(1,1)预测模型,对东川地区未来年份的降水量进行了灰色预测,预测效果良好,可为当地气象部门、农业部门及防灾减灾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0.
泥石流是昆明东川城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严重阻碍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开展东川城区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对城市安全与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地貌学侵蚀旋回理论出发,运用斯特拉勒面积-高程分析法对东川城区后山的3条泥石流沟的危险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深沟和石羊沟的斯特拉勒面积-高程值分别为0.580和0.520,泥石流沟谷正由发育的中年末期向老年期演化,泥石流危险度较低;尼拉姑沟的斯特拉勒面积-高程值为0.452,处于沟谷发育的旺盛时期,泥石流危险度较高,计算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