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5篇
  免费   507篇
  国内免费   857篇
测绘学   419篇
大气科学   395篇
地球物理   436篇
地质学   1277篇
海洋学   327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52篇
自然地理   17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The research on Paleozoic tectonics and endogenic metallogeny in the Tianshan-Altay region of Central Asia is an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 project. The Altay region, as a collision zone of the Early Paleozoic(500–397 Ma), and the Tianshan region, as a collision zone of the early period in the Late Paleozoic(Late Devonian-Early Carboniferous, 385–323 Ma), are all the result of nearly N-S trending shortening and collision(according to recent magnetic orientation). In the Late Devonian-Early Carboniferous period(385–323 Ma), regional NW trending faults displayed features of dextral strike-slip motion in the Altay and Junggar regions. In the Tianshan region, nearly EW-trending regional faults are motions of the thrusts. However,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 period(323–260 Ma), influenced by the long-distance effect induced from the Ural collision zone, those areas suffered weaker eastward compression, the existing NW trending faults converted into sinistral strike-slip in the Altay and Junggar regions, and the existing nearly E-W trending faults transferred into dextral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Tianshan region. The Rocks of those regions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 period(323–260 Ma) were moderately ruptured to a certain tension-shear, and thus formed a number of world famous giant endogenic metal ore deposits in the Tianshan-Altay region. As to the Central Asian continent, the most powerful collision period may not coincide with the most favorable endogenic metallogenic period. It should be treated to "the orogenic metallogeny hypothesis" with caution in that region.  相似文献   
982.
文章通过对罗桥锡多金属矿区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分析表明,区内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高,其中强富集元素Bi、Sn、As的丰度系数大于10,Pb、W、Be的平均含量高于地壳丰度4倍以上。元素空间分带性较明显,由大义山岩体向西到泥盆系分布区,出现从高温元素W、Sn、Bi、Be(Mo)—高中温元素Bi、Pb、Zn、As—中温元素Cu的变化,反映有岩浆热液活动特点。主成矿元素Sn与W、Be显著正相关,W、Be、Mo、Bi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它们来自同一成矿阶段。当距离系数为15时,分别聚为W-Sn-Bi-Be-Mo-Cu-As和Pb-Zn两组。因子分析可将土壤元素分为高温与中温两个成矿元素组合,且高温元素与中温元素出现叠加,说明成矿的多期性;W、Sn、Bi、Be、Mo等高温成矿元素异常强度高、规模大,不同元素的异常套合好,尤其是W、Sn元素,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提出了5处成矿地球化学异常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983.
选取国外三大休闲权威期刊《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92—2014年)、《Leisure Sciences》(1998—2014年)、《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2001—2014年)共130篇休闲制约研究论文,通过文献统计和文献分析法,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三方面,分析国外休闲制约研究的基本特征。研究认为:国外休闲制约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定性研究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国外学者重点关注休闲制约因素、休闲制约协商、女性休闲制约、种族人群休闲制约和青少年休闲制约等内容,同时强调内在机制研究和模型构建。此外,关注社会文化制约因素,加强跨学科研究和时间纵向研究,重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休闲制约研究对世界休闲制约研究的独特贡献以及跨文化合作的必要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84.
人工神经网络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质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建立了凡纳滨对虾养殖水质预测模型。采用3层结构,通过灵敏度分析得到网络的输入变量,在确定了模型的各结构参数后,建立了凡纳滨对虾养殖水质预测模型,并根据整个对虾养殖周期内的水质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训练和仿真。结果显示,水质的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1 8,预测误差率结果显示,最大误差率为4.37%,最小误差率为0.12%,平均误差率为1.20%,总体预测结果较好。BP神经网络能够以较高精度预测养殖水质状况,为水质恶化的早期预报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85.
井喜  井宇  陈闯  屠妮妮  万红卫  陈焕武 《气象》2014,40(10):1183-1193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气象雷达资料和NCEP资料等,对2012年7月26日20:00至27日20:00黄土高原发生的一次β中尺度致洪暴雨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地层能量比低值舌的活动是两次强降水产生的触发机制之一;暴雨过程两个强降水时段都对应邻近暴雨区的北方1 km以内的边界层大于20 m·s~(-1)偏东风相对风暴气流的建立,而邻近暴雨区的北方1 km以内的边界层大于15 m·s~(-1)偏东风相对风暴气流减弱消失、或范围大幅度缩小,则对应强降水的减弱或停止;涡度收支分析表明,第一次强降水前,由于水平平流项的作用在300 hPa附近形成很强的负涡度收支;第二次强降水前,主要是扭转项和垂直输送项的作用,同时在450~300 hPa形成很强的正涡度收支;视热源与视水汽汇分析表明:第一次强降水前,视热源在300 hPa附近出现比较强的冷却层;第二次强降水前,800~500 hPa视水汽汇远大于视热源,形成正的加热层;500~200 hPa视热源远大于视水汽汇,形成峰值接近11 K·(6 h)~(-1)的很强的加热层;而在200~130 hPa由于视热源的作用,形成冷却层。  相似文献   
986.
山东省极端强降水天气概念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山东省1971—1999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法确定各站极端强降水阈值。据此阈值,在2000—2009年中挑选了39个极端强降水天气过程并进行天气分型,得到高空槽类、副高外围类、切变线类、气旋类、热带气旋类5类极端强降水概念模型。研究表明:切变线类、气旋类和热带气旋类暴雨区范围较大,而高空槽类和副高外围类暴雨区范围较零散;5类极端强降水均伴有低空急流,暴雨区一般位于700 hPa与850 hPa切变线(或槽线)之间、低空急流左侧风向风速辐合处;高空槽类、副高外围类、切变线类一型和气旋类均有冷空气影响,暴雨区位于850 hPa冷温度槽前部;5类极端强降水的产生机制不同,落区与θse的配置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87.
This study, us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scaling analysis, evaluates the influence of geothermal heating on global oceanic circulation. Upon a well-developed large-scale convective flow, an additional heat flux perturbation δF/F is employed. The increments of flow and thermal properties, including eddy diffusivity KT, flow velocity V and bottom temperature Tb, are found to be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ed heat flux F. Together with the scaling analysis of convective flow at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where the flow is thermally driven in the relatively low or extremely high turbulent thermal convections or the horizontal convection, the variances of flow properties, δKT/KT and δV/V, are found to be close to 0.5% and 0.75% at δF/F=2%. This means that the small heat flux perturbation plays a negligible role in the global convective flow. However, δTb/ΔT is found to be 1.5% at δF/F=2%, which would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the local region. The results might provide a clue to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geothermal heating on global oceanic circulation. It is expected that geothermal heating will contribute less than 1% in turbulent mixing and volume flux to global oceanic circulation, so its influence can be negligible in this situation. 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the local environment, the influence of geothermal heating cannot be ignored. For example, temperature increases of about 0.5°C with geothermal heating would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s within the benthic boundary layer.  相似文献   
988.
一种改进的华西秋雨指数及其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1960~2011年中国601站9~10月逐日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针对他人提出的华西秋雨指数,并结合华西秋雨的天气气候特征,改进建立了一种新的华西秋雨指数,并与他人提出的指数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华西秋雨指数能够相对更好的反映华西秋雨易发地区的地理分布及其强度变化,更准确地表征华西秋雨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新指数发现华西秋雨的全区一致性特征明显,并呈现准6年周期的年际变化,其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偏强,197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后期偏弱,进入21世纪,呈现出由弱转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989.
旅游产业脆弱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反向。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采用5级分类,从外部旅游环境脆弱和内部旅游结构脆弱两个方面,对我国旅游产业脆弱性进行了综合测度。结果显示:①中国旅游产业处于中等脆弱水平,但分布极不均衡。②当前,旅游结构性脆弱是影响我国旅游产业脆弱性的根源性原因。③中国旅游产业高度脆弱省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其旅游环境脆弱性是旅游产业脆弱性的主要来源,影响旅游产业脆弱性的主要是生态经济因子和旅游风险因子;旅游产业中度脆弱省区,呈分布散、分布广、差异大特征,影响旅游产业脆弱性的主要是服务效率因子、旅游市场化率因子和旅游投资协调平衡因子;旅游产业轻微度脆弱省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其旅游结构性脆弱性是旅游产业脆弱性的主要来源,影响旅游产业脆弱性的主要是旅游投资协调平衡因子。  相似文献   
990.
鄱阳湖水文节律变化及其与江湖水量交换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雪  万荣荣  杨桂山  王晓龙 《地理科学》2014,(12):1488-1496
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导致流域水循环改变、极端水文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从江湖关系角度分析鄱阳湖水文节律变化规律,对于维护流域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51~2011年湖区4站及湖口站水文实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及水文过程分析方法,对湖泊水文节律在2003~2011年与1980~2002年发生的显著变化及其与长江水量交换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1年,湖泊因涨、退水阶段水位均偏低,进而枯水阶段延长,同时丰水阶段缩短,湖泊水文节律整体呈现洪旱急转情势;近年来江湖水量交换的变化是造成湖泊水文节律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