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9篇
  免费   1318篇
  国内免费   1925篇
测绘学   945篇
大气科学   665篇
地球物理   982篇
地质学   3597篇
海洋学   850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441篇
自然地理   764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34篇
  2022年   344篇
  2021年   407篇
  2020年   328篇
  2019年   387篇
  2018年   327篇
  2017年   336篇
  2016年   282篇
  2015年   347篇
  2014年   334篇
  2013年   460篇
  2012年   542篇
  2011年   465篇
  2010年   460篇
  2009年   425篇
  2008年   479篇
  2007年   413篇
  2006年   409篇
  2005年   298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841.
魏开  许学强 《热带地理》2012,32(4):416-422
土地问题是我国城中村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中村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就城中村主体的行为特征、城中村土地供应和需求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以理论推导与现实印证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对城中村土地供求变化进行了动态均衡分析。从村庄"内部人"的视角,考察在各种内外部因素变动(征地与留用地,城中村改造,村民城市化转型)的情况下,城中村主体如何实现土地的供应和需求均衡。总体上,城中村土地变化表现为土地需求被动地追随(因征地而发生的)供应减少而下降,以实现供求均衡。具体而言,在城中村形成阶段,供求均衡借助乡村工业化,即农业用地转为工业用地而实现;在城中村存续阶段,存在土地供求的逐渐失衡;在城中村改造阶段,供求均衡最终必须通过城市化,即村民转为市民而实现。  相似文献   
842.
青藏地区入境旅游共生关系检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区域背景和旅游区域合作的共生环境,青藏地区旅游在本质上存在一种共生关系。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从定量评估的角度分析了青藏地区之间的共生关系,结果显示:青藏地区两共生单元之间存在正相关;共生单元之间的特征共生度均为“+”,表示青海和西藏两个共生单元为共生关系,且两个单元处于正向非对称共生状态;共生单元相关系数0.5<θMa<1,说明青海入境旅游对西藏的影响较大,而西藏入境旅游对青海的影响却较弱。说明地理邻近和历史关系结构邻近的青藏文化地理单元入境旅游之间紧密相关,存在较强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843.
李茜  魏凤英  李栋梁 《中国沙漠》2012,32(4):1017-1024
 基于中国东部地区旱涝分布和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存在密切关系的基础上,利用1470—2008年中国东部地区旱涝等级资料、1850—2008年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资料,运用主成分回归的方法重建了1470—2008年的东亚地区夏季海平面气压场,并对重建结果进行了检验,同时对1470—2008年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重建场和FGOALS_gl数值模式模拟的海平面气压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1850—2008年重建的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场在东亚夏季风关键区(中国内陆地区以及西北太平洋部分地区)重建效果相对于其他地区要好。②1470—2008年重建的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场主要存在高纬与中纬气压差异、海洋与陆地差异的两种空间分布型;1470—1999年FGOALS_gl数值模拟的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主要体现了海陆气压差异。③根据重建的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场定义的1470—2008年东亚夏季风指数的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初东亚夏季风偏强,17世纪偏弱,18世纪经历了“弱-强-弱-强-弱”的变化,19世纪则是“强-弱-强-弱”的变化,20世纪是明显的“弱-强-弱”变化。而1470—1999年数值模拟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序列与重建序列的主要差异出现在16世纪末和18世纪末,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反,其他时段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44.
流域侵蚀产沙人类活动影响指数研究——以长江上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杰  贺秀斌 《地理研究》2012,31(12):2259-2269
流域产沙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反映, 受降雨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采用退 耦理论的思想和差分方法推导出流域侵蚀产沙人类活动影响指数的简易估算方法, 并对长江 上游的金沙江、乌江、嘉陵江、岷江分别计算人类活动总体贡献率。结果表明, 各流域人类 活动对侵蚀产沙变化的贡献率达72%~97%,总体上属于抑制侵蚀的正向活动。长江上游输 沙量呈阶段梯级变化, 根据流域侵蚀产沙人类活动影响指数的距平累积变化的突变特征将 1955~2009年划分为5个阶段并分析了每个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侵蚀产沙的影响。 其中,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河流输沙量较大, 主要与“一五”、“大炼钢铁”、“三线建设”、 农村改革前期不稳定因素等密切相关, 而70年代河流输沙量较小是受当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和采取“挑沙面土”、“边沟背沟”等传统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 80年代中期后河流输沙量明 显减少, 主要受社会经济稳定有序发展、水保工程的实施及大兴水库建设等影响。  相似文献   
845.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人工植被深层土壤干化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科学评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干化效应是目前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半干旱黄土丘陵区14种典型人工植被为例,通过构建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CSWDI和样地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PCSWDI,定量评估了不同植被深层土壤干化效应。研究发现:除农地和撂荒草地外,各植被深层土壤水分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升高,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同土层深度之间呈一元线性关系。不同人工植被深层土壤相对干化程度存在差异,以油松林地最高,杨树侧柏混交林地最低。不同植被类型受其自身蒸腾耗水、根系特征和耕作等影响,土壤干化的程度在剖面上存在差异,但总体趋势为随深度增加而降低。针阔叶植被配置模式土壤水分状况要稍好于阔叶纯林的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846.
Using the Simple Biosphere Model (SiB2), soil thermal properties (STP) were examined in a Tibetan prairie during the monsoon period to investigate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prediction. We improved the SiB2 model by incorporating a revised force-restore method (FRM) to take the vertic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thermal diffusivity (k) into accou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revised FRM alleviates daytime overestimation and nighttime underestimation in modeled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Tg), and (2) its role in little rainfall events is significant because the vertical gradient of k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surface evaporation. Since the original formula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λ) in the SiB2 greatly underestimates 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we compared five algorithms of λ involving soil moistur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overestimation during the day and underestimation at night on the basis of the revised FRM.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five algorithms significantly improve Tg prediction, especially in daytime, and (2) taking one of these five algorithms as an example, the simulated Tg values in the daytime are closer to the field measurements than those in the nighttim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led Tg and field measurements are mostly within the margin of error of ±2 K during 3 August to 4 September 1998.  相似文献   
847.
利用1948-2008年NCEP/NCAR再分析风速资料,分析了亚洲副热带200hPa西风带急流(下称西风急流)时空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我国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和新疆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由冬入夏时,西风急流轴由30°N左右北进到45°N左右,中间有两次明显的快速北进,分别发生在4月和6~7月;由夏入冬时,急流轴再由45°N左右南撤至30°N附近。急流轴在北进过程中以90°E处出现最早,也最明显。(2)一年之中,西风急流中心主要位于西太平洋上空140°E处,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停留在亚洲大陆上空。急流中心在6月中旬开始迅速西移,6月下旬移至江淮流域上空,7月底到达新疆天山地区上空,8~9月东退至冬季平均位置140°E左右。(3)江淮流域梅雨期的降水量与西风急流的位置有一定相关关系。若某年1月急流中心异常偏西,4~5月急流轴又异常偏南,则该年可能为丰梅年,江淮地区易出现暴雨洪涝灾害;否则相反。(4)盛夏季节新疆上空急流的强度及纬度位置与新疆降水也有一定关系。若某年4月中旬~5月下旬新疆和中亚地区西风急流轴明显偏北,该年夏季急流轴又偏南,且急流偏强,则新疆多雨;否则相反。  相似文献   
848.
魏红  韦志刚  刘慧  李振朝  王超 《高原气象》2012,31(1):102-112
利用1958—2008年全球逐日2.5°×2.5°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谐波分析方法对我国北方地区春、夏季平均长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北方春季平均长波主要表现为亚洲北部从咸海到日本存在一个完整的长波:巴尔喀什湖到我国罗布泊地区以长波脊活动为主,我国东北地区以长波槽活动为主,长波槽、脊的强度均呈增强趋势;夏季平均长波主要表现为乌拉尔山、贝加尔湖及鄂霍次克海地区的长波脊、槽、脊分布,蒙古国到我国北部地区多为长波槽活动,近51年来长波槽存在减弱趋势。(2)春季平均长波的距平变化主要表现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与其上游和下游邻近地区存在反相关关系;夏季平均长波距平变化和春季相比有所东移,即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距平变化与其上游和下游地区存在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49.
魏娜  孙娴  姜创业  程肖侠 《气象》2012,38(12):1532-1537
利用陕西省74个台站1961-2008年气温资料和台站沿革资料,采用二相回归法进行均一性检测和订正。结果发现台站迁移对气温资料的均一性有明显的影响,陕北台站迁移较少,关中和陕南迁站较多,全省74个台站中有24个台站资料的非均一性是因为台站迁移而引起的,对其中的12个台站进行了调整,使得全省气温序列从南至北分布具有较好的‘均一性’。  相似文献   
850.
利用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小波功率谱和交叉小波谱等方法分析了新疆降水和气温的变化,以及与北大西洋涛动(NAO)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年新疆存在降水增多和气温上升的趋势,有暖湿化现象,这与西北地区由暖干趋于暖湿的结论相一致。同时,新疆平均年降水量与NAO存在准2年和准6年周期,夏季降水量与NAO存在准3年和准5年周期,冬季降水量与NAO存在准3年周期。新疆年均气温与NAO存在准3年周期,夏季气温与NAO存在准3年周期,冬季气温与NAO存在准3年和准8年周期。新疆全年、冬季和夏季的降水与NAO的周期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的高值正相关大多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而气温与NAO的周期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的高值正相关也大多集中在8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