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03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81.
分析高分辨率影像多尺度并行分割过程中数据分块间会产生“分隔线”的问题,发展了一种基于并行预分割的多尺度分割方法避免了“分割线”的产生,消除了其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阈值设置,并行预分割所得到的影像对象基本准确,最终分割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且对于多种尺寸的遥感影像,基于并行预分割的影像分割过程相对于并行算法实施之前,效率都有了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82.
徐家围子断陷深层构造复杂,据应力场特征的差异性,可以划分为伸展型构造样式和挤压型构造样式两种类型,前者是在拉张环境的应力场下形成,其成因机制是火石岭期至沙河子期依泽奈崎板块的高速斜向俯冲以及引起的地幔上涌导致地壳减薄拉张而形成,后者是在挤压应力场环境下形成:而挤压应力场是沙河子末期至营城期西太平洋板块的正向俯冲及地幔的热冷却作用导致的。  相似文献   
83.
南亚高压对青藏高原臭氧谷的动力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栋  周秀骥  刘煜  李维亮  王盘兴 《气象学报》2012,70(6):1302-1311
利用臭氧观测光谱仪/太阳紫外线后向散射仪(TOMS/SBUV)的臭氧总量资料和SAGEⅡ臭氧廓线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区纬向偏差(一个量减去该量的纬圈平均值,定义为该量的纬向偏差)臭氧总量的逐月变化和高原区150-50 hPa高度纬向偏差臭氧量的变化,二者相关显著,相关系数为0.977.由于在150-50 hPa高度,夏季青藏高原臭氧谷最强,南亚高压最活跃,因此,青藏高原臭氧谷与南亚高压可能存在联系.在运行WACCM3模式时,将青藏高原地形高度削减至1500 m,在150-50 hPa高度南亚高压和青藏高原臭氧谷仍存在;该高度上南亚高压强度变小,青藏高原臭氧谷也减弱;南亚高压季节移动发生改变,青藏高原臭氧谷季节变化也随之改变.因此,推测南亚高压可能对青藏高原臭氧谷有重要作用.接着分析了模式输出的青藏高原区经向、纬向和垂直方向的臭氧输送.在南亚高压季节变化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方向上,环流对青藏高原臭氧谷的作用明显不同.150-50 hPa,南亚高压上高原时,纬(经)向输送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加深(变浅),垂直输送在低(高)层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加深(变浅),总的动力作用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减弱;南亚高压稳定在高原上空时,纬(经)向输送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变浅(加深),垂直输送在中(底和顶)层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加深(变浅),总的动力作用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加深;在南亚高压从高原撤退时,纬(经)向作用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加深(变浅),垂直作用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变浅,总的动力作用使青藏高原臭氧谷中(底和顶)层加深;当南亚高压移至热带太平洋时,南亚高压对高原区臭氧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84.
陈见  刘凑华  高安宁  梁维亮 《气象》2012,38(11):1348-1354
利用EC风场资料设置低纬南北风指数,探讨和建立广西暴雨预报指标。采用离散格点坐标方法,对1970-2009年1115次锋面过程分析,整理出全区性暴雨事件发生时对应的南风指数和北风指数、全区性暴雨事件不发生时对应的南风指数和北风指数,由此计算得到全区性暴雨事件发生的概率(等值线)随南风指数和北风指数的分布,再通过经验订正,归纳出广西全区性暴雨开始时间、暴雨落区、暴雨强度预报指标。经过对1970-2009年440次锋面暴雨过程检验,符合暴雨开始时间指标的过程比例为74.5%,符合暴雨落区指标的过程比例为75.9%,符合暴雨强度指标的过程比例为67%,均处于合理的范围,可以应用到暴雨预报业务中。  相似文献   
85.
针对目前宽巷模糊度求解常用方法中双频P码与相位观测值线性组合法受伪距观测值噪声影响较大、宽巷组合定义法无法削弱双差电离层影响而使基线距离受限的不足,提出一种利用改进的相位平滑伪距公式求解网络RTK宽巷模糊度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平滑方法可以准确地求解出宽巷模糊度浮点解,尤其适用于电离层差异较大的长基线宽巷模糊度的求解,为基础载波模糊度的求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
Chemical and isotopic data were measured for 51 leached brine springs in the Changdu-Lanping-Simao Basin (CD-LP-SM), China. The predominance of Cl and Na, saturation indices of carbonate minerals, and Na/Cl and Ca/SO4 ratios of ~1 suggest that halite, sulphate, and carbonate are the solute sources. Integration of geochemical, δ18O, and δD values suggests that springs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meteoric water, ice-snow melt, and water-rock interactions. B concentrations range from 0.18 to 11.9 mg/L, with δ11B values of ?4.37‰ to +32.39‰, indicating a terrestrial source. The δ11B-B relationships suggest B sources of crustal origin (marine carbonates with minor crust-derived volcanics); we did not identify a marine or deep mantle origin. The δ11B values of saline springs (+4.61‰ to +32.39‰) exceed those of hot (?4.37‰ to +4.53‰) and cold (?3.47‰ to +14.84‰) springs; this has contributed to strong water-rock interactions and strong saturation of dissolved carbonates. Conversely, the global geothermal δ11B-Cl/B relationship suggests mixing of marine and non-marine sources. The δ11B-Cl/B relationships of the CD-LP-SM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Tibet geothermal belt and the Nangqen Basin, indicating the same B origin. These differ from thermal waters controlled by magmatic fluids and seawater, suggesting that B in CD-LP-SM springs has a crustal origin.  相似文献   
87.
电化学修复技术是提升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重要方法,能有效除去有害氯离子,延长结构使用寿命。采用电化学修复技术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耐久性修复时,作为阴极的钢筋会发生析氢反应,当钢筋表面的氢浓度达到临界值时,钢筋的塑性会降低,并发展成裂纹,导致钢筋出现氢脆现象。开展了不同电化学参数的电化学修复试验,并采用物理方法和力学方法进行了氢致塑性降低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氢致塑性降低与电流密度、应力水平均相关;当清楚工程构件的受力状态时,可采用合适的电流密度对构件进行电化学修复,控制塑性损失程度在工程的可接受范围内,以达到钢筋氢脆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88.
极端波浪对海洋导管架平台的作用及其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极端波浪对海洋导管架平台作用力的模型试验,对极端波浪的作用进行了探讨。首先在常规波浪力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极端波浪作用下的简易计算方法,并结合国外相应研究成果,提出了三个简易计算表达式;在对模型试验数据的分析基础上,给出了上述三个简易计算公式中的系数,从而得到极端波浪作用下的波浪力计算表达式。  相似文献   
89.
近十五年全球臭氧变化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卫星观测臭氧总含量TOMS(第7版)资料,在剔除季节变化后对全球60°S-60°N范围首先进行了沿纬度分布的线性趋势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自本世纪70年代末,各纬带上的臭氧总量都呈下降趋势,强度随纬度升高而加剧,并发现总体上北半球臭氧的下降趋势较南半球更加明显;同时证实了准两年振荡是臭氧变化中除年周期外最显著的周期。并对臭氧变化中的准两年振荡作了遥相关分析;发现准两年振荡在强度和位相上基本呈纬向分布并主要表现出赤道对称的特征。135~170°E地区臭氧总量变化所表现出的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原因可能是这一地区常年频繁出现的对流活动;而臭氧总量下降趋势表现出的北半球同纬度地区均大于南半球的南北半球差异可能是由两半球人类活动的差异引起  相似文献   
90.
用遗传算法优化小波神经网络的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遗传算法确定小波神经网络中输入层单元数和隐含层单元数,同时采用梯度法计算小波神经网络中的权系数、伸缩和平移系数,从而达到优化小波神经网络的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