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17篇
  免费   22910篇
  国内免费   47370篇
测绘学   7221篇
大气科学   22972篇
地球物理   15693篇
地质学   46138篇
海洋学   19895篇
天文学   958篇
综合类   5765篇
自然地理   5455篇
  2024年   284篇
  2023年   841篇
  2022年   1888篇
  2021年   2459篇
  2020年   3149篇
  2019年   6408篇
  2018年   6401篇
  2017年   6065篇
  2016年   6043篇
  2015年   5977篇
  2014年   5404篇
  2013年   6281篇
  2012年   6392篇
  2011年   6213篇
  2010年   6195篇
  2009年   5407篇
  2008年   4907篇
  2007年   4761篇
  2006年   4237篇
  2005年   3877篇
  2004年   3709篇
  2003年   3104篇
  2002年   2904篇
  2001年   2615篇
  2000年   2174篇
  1999年   1802篇
  1998年   1722篇
  1997年   1795篇
  1996年   1385篇
  1995年   1311篇
  1994年   1175篇
  1993年   1144篇
  1992年   988篇
  1991年   735篇
  1990年   710篇
  1989年   577篇
  1988年   496篇
  1987年   392篇
  1986年   315篇
  1985年   255篇
  1984年   280篇
  1983年   167篇
  1982年   203篇
  1981年   147篇
  1980年   108篇
  1979年   122篇
  1978年   48篇
  1977年   42篇
  1971年   53篇
  1970年   4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本文导得了1个研究内波分裂的射线型二维KdV方程。利用这一方程的一维退化方程进行了实验室尺度下孤立子型内波分裂的数值研究。数值结果表明,深水区的初始内孤立波和实测的内孤立波(内潮)在通过陆坡区时都会产生分裂,并在陆架上(浅水区)生成一内孤立子波列。这表明在实际海洋条件下,深海区内潮的分裂是陆架上海洋内孤立子波包(或波列)生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2.
-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ree types of harbour basinns and navigation channel excavated on seabed in Jiaozhou Bay, get a general rule of deposition for excavated trough, it found that pollution is one of crucial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deposition of the excavated trough in the east shore of Jiaozhou Bay. With these results, it predicted the annual deposition thickness for the excavated trough and disclosed the fact that it can't be deposited deadly during one storm. At the same time, with 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it studied the effects of the excavated trough and the reclamation near shore on tidal cureent and said that the excavated trough can decrease the current velocity passing through the trough about 10- 15%, but only limited inside and near the trough and there are no effect on other regions; reclamation can cut off the pollution sources and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currents of the Jiaozhou Bay. Connecting the deep trough and Cangkou tidal channel with a new  相似文献   
993.
南极磷虾年龄组成的体长频数分布混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依据1989/1990和1990/1991两个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以北海域所获的拖网样品,应用分布混合分析方法,研究大磷虾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表明,种群内最多可能包括6个年龄:发年幼体,1^+,2^+,3^+,4^+和^5+龄虾。  相似文献   
994.
青岛文昌鱼的生活史──年龄、生长和死亡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于1989年8月-1990年7月对青岛文昌鱼的生活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岛文昌鱼种群由4个齿组组成,它至少生产4a以上,甚至可达6a左右。(2)在Ⅰ、Ⅱ齿时生长较快,平均年生长13-15mm,Ⅲ龄后生长速度减慢,即使同一年龄组的文晶鱼,在不同季节其生长速度也不同。(3)在冬春采集的文昌鱼中Ⅲ龄组的峰值较小。(4)繁殖季节过后,老龄文昌鱼因衰老而死亡。  相似文献   
995.
对中国马尾藻属,真马尾藻亚属,滑托组,丛伞托序族的种类进行系统研究。此族种类的主要特征是生殖托光滑,聚伞状排列在小校上,生殖托柄状部位都有生殖窝。多孢马尾藻是该族的非常特殊种类,它的分校和小分枝上密生刺和羽状分裂的藻叶。文中还报道了一个新种一长干马尾藻。模式标本产自广东省徐闻,还见于海丰。至今为止,丛伞托序族在中国共有两种。  相似文献   
996.
不同生长期坛紫菜多糖中组分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0-1991年,运用^13C-NMR和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南方产和移植北方养殖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坛紫菜多糖的组分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藻体生长发育,坛紫菜琼胶中3,6-内醚-L-半乳糖和6-OCH3-D-半乳糖的含量逐渐增加,而硫酸基的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北移坛紫菜琼胶中3,6-内醚-L-半乳糖的含量高于南方坛紫菜,而硫酸基和6-OCH3-D-半乳糖的含量低于南方坛紫菜。  相似文献   
997.
REEdistributioninwater-sedimentinterfacesystematdeepoceanfloor¥ZhangLijie;LiuJihuaandYaoDe(ReceivedFebruary1,1994;acceptedMay...  相似文献   
998.
1980—1993年对黄茅海河口湾进行沉积物采样和水流测定及水深测量。根据水动力和地形条件,冲淤分析及Mclaren模型研究河口湾的动力地貌体系、冲淤特征和现代沉积物运移。结果表明:(1)水下地形主要为下泄流或上溯流控制的“深槽-槽沟-浅滩-湾口”的动力地貌体系,反映了河口湾“东进西出”的水流格局;(2)整个河口湾以淤积为主,只有崖门深槽有较明显的优势冲刷特征,并随着崖门深槽向海推移和河口湾“东进西出”水动力作用,黄茅海落潮三角洲相应向西南进积;(3)应用Mclaren模型揭示了黄茅海河口湾现代沉积物运移规律,同样反映了河口湾具有“东进西出”的运移趋势。  相似文献   
999.
利用1994年8-9月期间,由台湾海峡两岸的4艘海洋调查船在南海东北部海域所获之CTD和ADCP资料,并结合1992年3月间在同一海域获取的CTD资料及部分历史水文资料,对该区域的海水特性以及黑潮水入侵南海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本海区水团分布与冬末、春初(1992年3月)航次基本相似,即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海水结构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温、盐度特性。虽发现有黑潮水穿越巴上海峡进入南海,但其势力甚弱。因此,在夏末秋初,黑潮亦无直接的分支深入南海,即使在巴士海峡北端进入台湾海峡的黑潮水,其影响也是十分微弱的。由等密度面、地转流分析和实测ADCP资料显示,在调查海区的东南海域存在一支较强的N向流动。它沿菲律宾西海岸北上,绕过吕宋岛西北角流向东北,在巴上海峡呈现与黑潮水混合的迹象,其水体在冬季明显呈高温、低盐的特性;夏季则为相对低温、低盐。故在冬季的几幅卫星图像上也有较好的体现,很有可能长年存在。  相似文献   
1000.
A three-dimensional density field associated with mesoscaie unstable waves generated by the 3-D, primitive-equation model (Wang and Ikeda, 1996) is provided to the quasi-geostrophic pressure tendency and ω-equations, and to the (ageostrophic) Q-vector equation. Diagnostic analyses, analogous to the approaches in meteorology: ω-equation and Q-vector method, are for the first time developed to examine the mesoscaie dynamical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of the unstable waves propagating in the mid-latitude ocean. The weaknesses and strengths of these two diagnostic approaches a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to the model results. The Q-vector method is then recommended to diagnose the vertical mo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mesoscaie dynamics from a hydrographic CTD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array, while the quasi-geostrophic equations produce some small-scale features (errors) in the diagnosed fiel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