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3篇
  免费   672篇
  国内免费   1060篇
测绘学   418篇
大气科学   320篇
地球物理   552篇
地质学   1884篇
海洋学   689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237篇
自然地理   48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61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68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31.
利用全国228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基于对暴雨区进行连续追踪的思路,采用暴雨相邻站点数和暴雨区中心距离确定了中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方法;根据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和平均范围构建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利用该客观方法对1961—2016年中国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识别,并分析其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性暴雨过程年均38.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一年各月均可出现,但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7、8月发生最为频繁,6月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综合强度强,这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现象有关。一年中,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平均为3月6日,末次出现日期平均为11月14日;1961—2016年,我国年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呈明显提前、末次日期呈显著推后、暴雨期呈显著延长的变化趋势;年发生总频次呈微弱增多,较强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覆盖范围和综合强度均呈显著增大趋势。南方型区域暴雨过程变化趋势与全国的基本一致;北方型首次日期呈提前、末次日期呈推后趋势,发生频次有微弱减少趋势,覆盖范围、持续时间、综合强度均无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2.
利用河南省历史气象资料,结合先进的防雹理论与技术,系统分析和总结了河南省冰雹过程的天气尺度与中尺度概念模型,并根据三维冰雹云数值模式及雷达探测、闪电定位、卫星、自动站数据,研发出河南省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该系统包括天气形势分析子系统和作业决策指挥子系统。天气形势分析子系统可根据大尺度形势背景、中尺度系统特征及三维冰雹云数值模式和卫星、闪电、自动站资料,对可能降雹区进行预测。作业决策指挥子系统通过对雷达数据产品的二次开发,完成雷达资料处理、产品生成及风暴自动识别、分类、预警,并根据参数的变化和雹云的移动方向,对下游作业区进行预警及输出作业方案。整个系统基于VS2005开发平台,使用c++开发语言,利用图层分层管理将地理信息、雷达实时观测资料、雷达二次产品、高空资料、火箭和高炮作业点等信息分层显示。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为河南省冰雹天气预报预警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3.
采用二相回归方法并结合台站历史沿革信息,在对中国中部典型高山站南岳和庐山1960-2017年平均风速资料进行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的基础上,分析其变化特征及其与周边低海拔台站的差异,并利用NCEP/NCAR再分析风速资料对其差异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南岳站平均风速序列存在一个由测风仪器变更而导致的非均一点,而庐山站不存在非均一点;南岳和庐山年及四季平均风速均显著高于周边台站,且高山站以春季和夏季风速最大,而低海拔台站各季节风速差异较小;近58 a高山站及周边低海拔台站的年及四季平均风速均呈显著的减小趋势,但高山站的减小速率显著高于低海拔台站;同区域NCEP/NCAR的1000 hPa和850 hPa平均风速变化的差异与高山站和低海拔台站的差异基本一致,说明中低空和地面风速的这种差异在中国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4.
叶小岭  支兴亮  邓华 《气象》2019,45(1):88-98
风能始源于大气的运动,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间歇性。风速预测是风电场风功率预测的基础,其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复杂地形条件下,风速的预报一直是各国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为了提高风电场短期风速预报的准确性,本研究采用多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来集成预报风速,将各单一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预报的风速及相应的实测风速数据,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集成预报模型,对风电场的短期风速进行集成预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集成预报风速方法,预报的风速误差相比于单一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预报的风速误差明显减小,对研究区域的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有着较好的模拟效果,能够有效提高风速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5.
叶红专 《地球学报》1991,12(2):13-22
本文研究了寒武纪台地边缘和斜坡沉积特征、沉积模式演化及与扬子板块东南缘构造演化的关系,认为该区从寒武纪到早奥陶世为长期发育以加积和推进为主的碳酸盐台地;该区长期处于稳定下沉的构造背景,说明扬子板块东南缘已进入成熟被动陆缘阶段。在台地和斜坡上形成向上变浅或向上先变粗后变细的沉积旋回。并着重论述了斜坡碎屑流沉积类型、特征和成因机制;其碳酸盐碎屑流主要为复合支撑机制,其流动过程中普遍存在脉动性或波动性及流动转化现象;系统建立了寒武纪台地边缘模式及演化序列;探讨了板块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关系,指出湘黔汞矿带、铅锌矿带可能与逆冲席有关。  相似文献   
136.
1989年3月13日太阳耀斑事件产生了丰富的地球物理效应。耀斑激波和耀斑粒子流引起强烈地磁暴。在武昌地区,磁暴急始发生于地方时3月13日09h30min,其初相期持续10小时(3月13日09h30min-19h20min),主相期持续13小时(3月13日19h20min-3月14日08h20min),至3月16日05h20min始恢复平静(图1)。  相似文献   
137.
本义利用1979-1981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随县-马鞍山所做的人工源地震探测的资料,采用二维射线追踪来拟合地震波的走时和振幅,取得了该地带的地壳与上地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地带地壳厚度为32-37km,莫霍面起伏变化显著.地壳速度的横向变化甚为强烈,地壳中部存在低速层.在巢湖以西宽数10km的范围内,地壳结构与其它地方明显不同,上地壳速度明显偏高,莫霍面上隆并有间断;在其两侧,明显可见有两条深断裂.结合其它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大地构造概况,对结果进行分析,认为郯庐构造带南段被两条深断裂所夹,构造带宽度可达数10km,并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有过地幔物质上涌.  相似文献   
138.
板块运动是地幔对流的主要证据之一.同时,作为地球动力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部分,板块自身的存在和运动对地幔内部物质的流动形态有巨大影响.地幔内部的流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内部非绝热温度差异造成的自由对流解;另一部分是由在地表运动的板块所激发.作为系列工作的第一部分,本文研究球腔中的自由热对流问题.得到了对地幔对流研究有实际意义的下边界为自由、上边界为刚性情况下的临界瑞利数值,不同的瑞利数时球腔内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形态等.  相似文献   
139.
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子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子库研制”是国土资源部“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共享与对比研究”项目的课题之一。在此介绍课题的研究概况,详细讨论了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库的需求分析,开发平台的选取,系统结构和功能设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0.
为研究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问题,通过对河北平原典型试验场贯穿包气带18.5m钻孔剖面土样的物理性质,地球化学指标,有机质含量的测试和微生物的培养鉴定,发现土体的氮素,可溶盐含量(TDS),Cl^-含量以及微生物细菌的变化随深度不呈简单的线性分布。经分析认为,剖面中的粘性土层是生物的活性层,在氮素转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剖面中多种指标的变化与地质结构呈良好 对应关系,反映环境演化的过程,同时表明,包气带存在着更多尚待提取的全球变化对比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