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9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324篇
测绘学   267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球物理   151篇
地质学   525篇
海洋学   288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17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193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1.
对采自大兴安岭北段漠河盆地及盆地西南缘10个中酸性侵入岩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样品的径迹年龄介于72±7~99±5Ma之间,平均径迹长度介于12.5±1.5~13.7±1.8μm之间。利用热史模拟软件AFTSovle对样品进行热史模拟,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北段中新生代主要经历了2个重要的构造运动阶段,分别为白垩纪(120~90Ma)快速隆升剥蚀阶段及古新世(约60Ma)以来快速隆升剥蚀阶段。由此推测,这2个构造运动事件的形成分别主要受中生代末古太平洋俯冲及新生代太平洋俯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12.
根据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于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和对照区四季的浮游植物及同步的环境调查数据,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进行研究,并应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该海域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5种,隶属于7门59属,主要由硅藻(64种)、绿藻(10种)和甲藻(9种)组成。优势种主要有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太阳漂流藻(Planktoniella sol)和星脐圆筛藻(C.asteromphalus),且存在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季节间,浮游植物丰度、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Pielou均匀度和Margalef丰富度)和环境因子(水温、盐度、p H、DO、NO_3-N、NO_2-N、NH_4-N、PO_4-P和Si O_3-Si)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秋、春季全区丰度(121.59和79.39×10~4个/m~3)显著高于冬、夏季(13.05和7.05×10~4个/m~3),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冬夏秋春季;区域间,丰度、多样性指数和环境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示范区浮游植物丰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四季均值都高于对照区。相似性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n MDS)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季节性差异显著,区域差异不显著。表明示范区的建设对浮游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效果不显著。RDA分析结果表明,盐度、温度、营养盐(NO_3-N、PO_4-P和Si O_3-Si)和DO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各种浮游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13.
随着航空航天高分辨率观测手段的逐步成熟,定量遥感在有效解决了光学地表多尺度效应后,更高分辨率的光学偏振效应在地表、大气、仪器3大要素方面逐步全面凸显出来,并直接决定或影响高分辨率观测系统的定量遥感效能实现和质量保障。例如,植被冠层极其微弱的多次散射反射偏振效应,如果不加扣除其模型误差达到136%;大气衰减本质是大气偏振效应,是遥感反演的最大误差源,误差达到5%—30%,偏振手段扣除大气误差目前已可以降低一半以上的误差;观测仪器扣除多次散射透射偏振光后,可以实现5 nm分辨率下0.1—0.3 nm高光谱定标能力,并借助偏振强化光噪声分离出中心波长偏移和带宽退化的误差根源。借助偏振"强光弱化,弱光强化",能够实现稳定度达10~(-8)月球辐亮度基准观测,为遥感辐亮度定标不确定度由7%到1%—2%跨越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914.
辛欣  游雄  刘芳  赵晓亮 《测绘工程》2010,19(1):21-24
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中的时间同步问题是达成系统时空一致,确保仿真正确,是用户对虚拟地理环境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条件。文中针对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中3个时间概念,重点对机器时间和仿真时间同步问题进行研究,基于网络延时、各仿真节点时间偏移和PC机及操作系统本身时间分辨率不高的因素对时间不同步造成的影响,提出时间同步自适应模型和算法。  相似文献   
915.
环境水样中的铬通常以Cr(Ⅲ)和Cr(Ⅵ)的形态存在,不同价态的铬产生不同的生理作用,对不同价态铬进行准确分析是必要的。目前Cr(Ⅲ)和Cr(Ⅵ)的测定方法大多数是先分离后再测定,或先测定出Cr(Ⅲ)或Cr(Ⅵ),然后通过氧化或还原测定铬的总量,再差减法计算出另一价态铬的含量,此操作复杂,并且在处理过程中易导致价态的改变,误差较大,精确度难以保证。本文用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消除了Cr(Ⅲ)对Cr(Ⅵ)干扰,能同时测定Cr(Ⅲ)或Cr(Ⅵ)的含量。混合水样中加入显色剂EDTA-2Na,调节溶液pH在3~3.5,恒温水浴70℃条件保持加热15min,测定吸光度,导数间隔因子为10nm求一阶导数,在波长330nm处Cr(Ⅵ)吸光度一阶导数有最大值,而在此波长处Cr(Ⅲ)-EDTA络合物吸光度一阶导数值为0,可用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Cr(Ⅵ)的含量,在Cr(Ⅲ)-EDTA的最大吸收波长543nm处测溶液吸光度,直接测定Cr(Ⅲ)的含量。在优化实验条件下,Cr(Ⅲ)线性回归方程为A=0.0036ρ-0.0002(r~2=0.9999),线性范围为0~120mg/L,检出限为0.006mg/L;Cr(Ⅵ)线性回归方程为D=0.00072ρ-0.00013(D为一阶导数值,r~2=0.9996),线性范围为0~100mg/L,检出限为0.005mg/L。Cr(Ⅲ)和Cr(Ⅵ)加标回收率为97.8%~102.6%。该方法能够满足废水中Cr(Ⅲ)和Cr(Ⅵ)分析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916.
利用Clipmap技术实现了全球多分辨率地形环境仿真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地形绘制中的视场范围、简化原则、多线程调度和裂缝消除几个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提高了系统的工作效率和显示效果。最后,对Clipmap层数的使用进行了对比测试,提出了相对合理的使用方案,平衡了系统中渲染速度和视觉效果的矛盾。  相似文献   
917.
热处理对致密岩石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致密气藏低孔低渗和超低含水饱和度等特征使其潜在水相圈闭损害严重,致密天然气产出表现为多尺度特征.选取泥页岩、致密砂岩和致密碳酸盐岩岩心,开展了100~600℃高温处理对岩心渗透率、孔隙度、重量、长度、直径和声速的影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致密砂岩和泥页岩的热开裂阈值分别在300~400℃、300~500℃和500~600℃;高温处理后,岩心重量和密度降低,体积增加,泥页岩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提高幅度最显著,600℃处理后声波时差比常温时岩心声波时差提高了1.3倍.热处理消除了水相圈闭和粘土矿物膨胀损害,提高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恢复或改善致密储层多尺度传质,有利于致密天然气资源开发,但同时高温使岩石破裂,扩展天然裂缝或产生新裂缝,导致工作液漏失,因此,热致裂给勘探开发致密天然气提出了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918.
闽江中下游鱼类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1月-2008年12月,采用定点渔获、分类鉴定和走访调查等方法,定期对闽江中下游鱼类资源进行调查.该流域共采集到鱼类标本139种,分属于12目33科67属,以鲤形目(43.17%)和鲈形目(30.22%)鱼类为主.绚亚科(占鲤科总数的27.45%)、鳊亚科(占鲤科总数的21.57%)和缎虎鱼科(占鲈形目总数的30.95%)成为优势种类.与历史资料比较,名贵鱼类濒临灭绝,主要经济鱼类明显减少,渔获物趋向低龄化、小型化.本研究还分析了鱼类资源变动的原因,对合理开发与保护鱼类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19.
近20多年来,对超高压变质的研究日益深入。超高压变质的矿物学标志,已远远超出柯石英一种,结合实验矿物学的成果,发现许多新的矿物标志。 可以归纳为以下3类:(1)矿物的多形转变, 如柯石英和金刚石;(2)超高压矿物的出溶,如K-单斜辉石、majorite-镁铝榴石和高硅榍石;(3)超高压(高压)变质矿物或矿物组合, 如多硅白云母、文石和菱镁矿等。文中介绍了这些矿物学标志的地质学和矿物学特征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20.
湘西南金矿主要有石英大(单)脉型和石英细(网)脉型2类,赋存于新元古界板溪群火山-沉积含金建造中.金矿化严格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地质-遥感成矿特征表明,该区金矿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除石英脉型金矿外,还应加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的找矿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