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1篇
  免费   1720篇
  国内免费   2399篇
测绘学   957篇
大气科学   597篇
地球物理   1107篇
地质学   3929篇
海洋学   1618篇
天文学   78篇
综合类   632篇
自然地理   1042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425篇
  2021年   482篇
  2020年   405篇
  2019年   535篇
  2018年   454篇
  2017年   400篇
  2016年   367篇
  2015年   456篇
  2014年   421篇
  2013年   539篇
  2012年   559篇
  2011年   623篇
  2010年   554篇
  2009年   546篇
  2008年   507篇
  2007年   436篇
  2006年   415篇
  2005年   387篇
  2004年   300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东沙海域潮汕坳陷中生界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油气分布规律不明,为了加强对该区油气分布和富集规律的研究,针对潮汕坳陷西部地质目标首次应用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MGCE),探讨其含油气性。MGCE技术以轻烃微渗漏理论为基础,采用地质微生物学方法和地球化学方法检测研究区海底表层的微生物异常和吸附烃异常,预测研究区下伏地层中油气的富集区及其油气性质。检测结果显示研究区西部凹陷的斜坡区微生物异常呈块状发育,轻烃微渗漏强度变化大,可能为潜在油气富集区,酸解吸附烃成果显示可能的油气性质为干气和凝析油气。  相似文献   
992.
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在禄丰地区东川群黑山组新发现了球颗玄武岩及凝灰岩夹层。采用LA-ICP-MS技术测得球颗玄武岩和凝灰质板岩中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678±10 Ma和1572±19 Ma,表明黑山组沉积时代为中元古代早期;其中球颗玄武岩SiO_2含量介于40.83%~52.56%,δEu正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和高场强元素Nb、Ta、Th等强不相容元素相对富集,全岩地球化学显示为大陆板内低钛拉斑海相玄武岩,形成于伸展的构造环境,可能为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产物。本次的发现,为准确地标定东川群时代、层序及大地构造属性提供新的参考依据,也为重塑整个滇中前寒武纪地层格架提供时代约束。  相似文献   
993.
京津冀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变化主导因素的定量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  叶思源  宋凡  周鹏鹏 《水文》2018,38(1):21-27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京津冀平原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制约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为了识别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主导因素,定量表征了影响水位动态的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多项指标(包括降水、气温、水面蒸发、工业总产值、粮食产量、人口数量、地表径流量),并采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M-K法)阐明了近50年来各项指标的演化规律;在掌握研究区自然社会指标及地下水水位的动态规律的基础上,联合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定量识别了地下水水位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近50年,研究区降水呈现下降趋势,气温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水面蒸发呈现增加趋势,工业总产值、粮食产量、人口数量呈现增加趋势,由于山前水库修建引起的地表径流量呈现减小趋势;上述指标变化影响了研究区的地下水水位动态,其中逐渐加剧的人类活动(包括粮食产量、人口数量)构成了研究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最主要驱动力,对地下水水位下降的贡献度达到60.6%,气候条件对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影响作用次之,其贡献度为39.4%。  相似文献   
994.
晚第四纪MIS6以来柴达木盆地成盐作用对冰期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是控制柴达木盆地盐类沉积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其作用机制尚待明确。作者以柴达木盆地察汗斯拉图盐湖的3个含盐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MC-ICP-MS)铀系测年测定其沉积时代,并通过X射线粉晶衍射(XRD)分析测定其盐类矿物种类。铀系测年显示D18剖面石盐和芒硝层的沉积时代为13.1±2.0 ka BP~15.9±2.5 ka BP,其中芒硝沉积年代属于末次冰期MIS2晚期;MXK2剖面芒硝层的沉积时代分别为131.7±39.5 ka BP和158.3±10.8 ka BP,D12剖面芒硝层的沉积时代分别为166.6±20.2 ka BP和198.0±20.6 ka BP,可以对应于倒数第二次冰期MIS6。XRD分析确定了3个剖面的盐类矿物主要为芒硝、石盐和石膏。综合多个盐湖晚第四纪成盐数据,本文认为倒数第二次冰期MIS6和末次冰期MIS2是柴达木盆地晚第四纪重要的成盐期,冰期的冷干气候有利于石盐和芒硝等盐类沉积。柴达木盆地"冰期成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冰期环境下盆地周边山体冰川规模的扩张以及干冷的冰期气候,共同造成了盐湖补给水量的减少。此外,晚第四纪MIS6和MIS2的冰期降温也是导致盆地中冷相盐类沉积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95.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多能源矿产产出盆地之一,而准噶尔盆地南缘头屯河地区也是我国砂岩型铀矿找矿的优选区段,为了厘定头屯河地区砂岩型铀矿赋矿层位沉积期的源区位置、母岩岩性及时代,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头屯河地区砂岩型铀矿赋矿层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建立了碎屑锆石的U-Pb年龄及Hf模式年龄谱系。通过与周缘岩浆活动时代对比,并结合古流向数据进一步分析赋矿层位沉积期的源区位置及母岩岩性,讨论砂岩型铀矿的铀源条件。对采自侏罗系和下白垩统的4个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年龄分析表明:碎屑锆石U-Pb年龄存在140~180 Ma、240~320 Ma、340~420 Ma、440~480 Ma四个主峰值年龄段,年龄较平均的分布在210~480 Ma宽泛的区间内。研究表明头屯河地区早侏罗世物源来自北天山;中侏罗世物源来自中、南天山;中侏罗晚期开始转变为以北天山为主;早白垩世物源大部分来自中、北天山,少量来自博格达山地区。砂岩型铀矿化层铀源主要来自南侧天山地区的古生代中酸性火成岩,其成矿作用应该发生在盆地处于较稳定的构造环境中。  相似文献   
996.
夹皮沟金矿区各矿山资源已近枯竭,而各种预测结果都显示夹皮沟矿区潜在资源可观。本文描述了该区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分析了矿区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控矿因素和各种找矿标志,指出了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97.
地热资源勘探方法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雷  宋绍军  关键  谢玉霞 《吉林地质》2004,23(4):113-117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已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利用。作者通过对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诸方法在地热勘探中的应用简述,阐明了各方法在其适用条件下的优越性.梳理了地热资源勘探的思路,为在以后地热资源开发中优选目标和技术方法选择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JX-4C DPW作为优秀的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操作便利,功能强大。其系统中提供的符号库相关功能经常被广大使用者忽视。但是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只要善加利用,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生产经验,简要介绍了如何利用符号库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发生。  相似文献   
999.
X射线脉冲星单星动力学定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单脉冲星的动力学定轨,在X射线脉冲星导航技术尚不成熟时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将X射线脉冲星观测方程与航天器动力学模型相结合,系统研究了利用X射线脉冲星观测量进行单星动力学定轨的方法原理.利用仿真数据量化分析了各项因素对定轨精度的影响,指出X射线脉冲星方向单位向量越靠近航天器轨道面单星定轨位置精度越差.因此提出了单探测器轮流观测多颗脉冲星的准多星定轨方法,从而使定轨精度由km量级提高到了20 m.  相似文献   
1000.
地图投影变换功能是GIS的基础功能,目前各种商用的GIS软件都具备地图投影变换功能,但其完整性、通用性、规范性以及可扩充性都有所不足.为了提高地图投影变换功能软件的通用性及可扩充性,对通用地图投影变换接口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并实现了通用地图投影变换接口模块.通过实验测试,本接口模块可以很好地满足用户实际应用需求,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