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曹裕超  王健  徐福斌  田春翔 《北京测绘》2021,35(10):1307-1311
针对矿区、采石场等地区几何特征较少导致空三精度不佳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添加连接点辅助像控点的方法.首先按照传统的像控点布设方案对测区进行空三解算,在满足1:1000空三精度的前提下选择像控点布设数量最少的一组方案,然后在此方案基础上参照像控点布设原则每次手动添加两个连接点作为一组新方案,计算每组新方案中检查点的平面和高程中误差来分析不同方案对空三精度的影响.两组实验结果显示,在测区四周添加少量连接点可以提高检查点平面和高程精度,达到了提高空三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2.
基于肌电信号的手部动作识别中,肌电信号测量位置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动作识别的准确率.本文以使用最少的肌电传感器和获得较高的动作识别率为目标,提出一种基于ANOVA (方差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肌电信号测量位置优选方法.使用4个肌电传感器采集受试者做出指定动作时的肌电信号,提取肌电信号的时域特征,并按测量位置组合构成15个不同的样本进行BP神经网络的训练和测试.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测量位置对动作识别结果影响的显著性,采用Tukey HSD将测量位置进行归类,并从动作识别率最高的子集中选择测量位置最少但识别准确率最高的测量位置组合作为最优的肌电信号测量位置.实验结果表明,测量位置对动作识别的结果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测量位置数的增加,动作识别准确率呈上升趋势,最优的测量位置组合为P1+P3+P4,其动作识别准确率为94.6%.  相似文献   
93.
根据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要求,填海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海域使用动态监测。填海工程界址和面积以及岸线变迁监测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GPS测量、水深测量和水下侧扫等。文章结合Google Earth海量免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优势且支持二次开发特点,探讨Google Earth在填海工程动态监测内、外业工作中的应用;基于Google Earth开发一套外业数据采集及Google影像下载软件,为其在填海工程动态监测中的常规化应用提供便捷工具。应用结果表明,Google Earth可为填海工程动态监测外业测量工作提供实时定位及快速叠加分析,Google影像可为填海过程分析提供参考数据并为成果图件制作提供底图数据,Google Earth可作为填海工程动态监测工作中高效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94.
植物根系吸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植物根系吸水特性是SPAC系统中水分运移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现有的根系吸水模型大致可分为3类;经验模型,半经验半理论模型和理论模型,此领域的研究最早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进入70年代,各种根系吸水模型相继出现。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普及以及SPAC水分传输动态模拟研究的深入。在80年代涌现了大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5.
藻源性湖泛发生过程CDOM变化对水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Y-型沉积物再悬浮发生装置模拟湖泛发生过程,分析其中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水色的影响.结果表明,藻类死亡过程消耗大量的氧气,水中溶解氧在短时间内消失殆尽,形成厌氧环境;并同时分解产生大量CDOM,使得水中CDOM显著增多.前期阶段,CDOM浓度随时间一直升高,第6 d时CDOM浓度达到峰值,CDOM在443 nm处的吸收系数ag(443)为4.48 m-1.水体黑度值(Fe S浓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大值0.35 mmol/L同样出现在第6 d,整个过程中,CDOM浓度和黑度值变化趋势一致,ag(443)与水体黑度呈显著正相关.利用Hydrolight和CIE颜色匹配函数模拟不同梯度的CDOM对水色的影响,发现随ag(443)增大,水体颜色也逐渐由绿色转为棕色,整体向长波方向移动,水色逐渐变暗.因此,可以认为CDOM浓度变化是引起湖泛水体发黑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作为定量监测湖泛强度的指示性参数.  相似文献   
96.
富营养化湖泊水体中藻蓝蛋白提取方法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藻蓝蛋白是蓝藻的指示型色素,目前还没有标准的提取方法,特别是萃取剂的选择品种较多,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分别以室内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和巢湖夏季野生蓝藻为提取对象,运用液氮反复冻融法破碎蓝藻细胞,分别以Asolctin-CHAPS缓冲液(AC)、磷酸盐缓冲液(PBS)和Tris-HCl缓冲液来提取藻蓝蛋白,通过分光光度法分析提取液的吸收光谱、藻蓝蛋白浓度以及藻蓝蛋白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的相关性,比较3种缓冲液的提取效果.结果显示:3种缓冲液提取的藻蓝蛋白提取液在620 nm处都出现了藻蓝蛋白的特征吸收峰,但AC缓冲液和PBS缓冲液提取效率明显高于Tris-HCl缓冲液.另外,虽然AC缓冲液提取效率最高,但其成本昂贵、配制过程复杂且不易控制、难保存,不适宜大规模地推广应用;而PBS缓冲液的提取效率略低于AC缓冲液,但其配制方便快捷,更适合于大规模湖泊水质监测的要求,因此推荐PBS缓冲液作为常用的藻蓝蛋白提取液.  相似文献   
97.
蓝藻水华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水华蓝藻类群形成的水华特征、危害及其治理方法差异显著.因此,如何快速、准确地掌握不同蓝藻类群的时空分布特征成为实施富营养化湖泊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蓝藻生态灾害预测预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基于纯藻种实验室培养和室内光学控制实验,在微囊藻(Microcystis)、鱼腥藻(Dolichospermum)、束丝藻(Aphanizomenon)3种主要水华蓝藻固有光学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甄别不同水华蓝藻的吸收、散射和后向散射光谱的特征波段,构建了基于吸收和散射特性的5种水华蓝藻类群的非线性最优化定量识别模型,其中,基于440、620和675 nm 3个波段吸收的a-CIM 440,620,675具有较为稳定的定量识别能力;并基于野外实测光学特性数据,实现了巢湖主要水华蓝藻类群的定量监测,初步分析了巢湖主要水华蓝藻类群的时空分布特性.研究表明,巢湖的水华蓝藻以鱼腥藻、微囊藻为主,束丝藻较少,鱼腥藻主要出现在温度较低的季节,微囊藻在夏季的西部湖区占优势;巢湖水华主要为微囊藻藻华和鱼腥藻藻华,且浓度较高的蓝藻主要存在于水体表面以下20 cm范围内;微囊藻和鱼腥藻在非藻华断面垂向上均匀分布.本研究可为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预测预警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98.
巢湖藻类高斯垂向分布结构参数的遥感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藻类垂向分布异质性导致了遥感反演的湖泊表层叶绿素a浓度结果与单元水柱内藻类生物量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有效确定藻类垂向分布结构是遥感反演湖泊藻类生物量的基础.受自身因素和外环境条件的影响,藻类垂向分布结构呈现出多种类型,其中高斯类型应用最广.本文基于3200组HydroLight模拟的高斯垂向数据构建BP神经网络,实现用MODIS数据相对应的3个波段的遥感反射比R_(rs)(469)、R_(rs)(555)、R_(rs)(645)和表层叶绿素a浓度共同估算高斯垂向分布结构参数h和σ.经巢湖地面实测数据验证显示,h和σ的估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95,对应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3.20%和12.36%,两者相对误差同时小于30%的占总数据量的87.5%,表明该BP神经网络估算巢湖藻类高斯垂向分布结构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基于卫星遥感数据获取湖泊藻类生物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
为解决温盐传感器在海洋站应用中存在的电缆缠绕和壳体磨损等问题,保障传感器的长期业务化运行,文章提出改进温盐传感器安装方式的缓冲止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室环境下,通过以螺旋电缆代替直线电缆和设计缓冲浮子装置二者结合的温盐传感器安装方式,可有效减少电缆缠绕、避免传感器磕碰磨损和减小海流影响,同时安装简单、便于维护和具有广泛应用性。该方法仍须在海洋站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0.
滨海盐沼作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有极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文章采用多源国产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结合野外现场调查,对广东和广西滨海盐沼开展遥感调查与分析。2019年年底,广东和广西滨海盐沼分布面积分别为1 258.00 hm2和1 450.36 hm2。广东14个沿海市除茂名市外均有滨海盐沼分布,珠海市、江门市、湛江市的分布面积分别为438.89 hm2、331.83 hm2和162.36 hm2,占广东滨海盐沼总面积的34.89%、26.38%和12.91%。广西3个沿海市均有滨海盐沼分布,北海市、防城港市和钦州市的分布面积分别为1 354.87 hm2、49.73 hm2和45.76 hm2,占广西滨海盐沼总面积的93.41%、3.43%和3.16%。广东和广西互花米草分布面积分别为327.96 hm2和1 312.02 hm2。广东海岸带互花米草主要分布在江门市、阳江市、湛江市和潮州市,分布面积分别为179.07 hm2、73.64 hm2、69.72 hm2和5.52 hm2。广东近5年海岸带互花米草面积较为稳定,没有大范围暴发式扩散。广西海岸带互花米草主要分布在北海市和钦州市,分布面积分别为1 309.04 hm2和2.98 hm2。广西海岸带互花米草面积比最早引种时增加了1 311.08 hm2。互花米草在广西北海东海岸、铁山港、廉州湾和大风江口不断扩张,廉州湾的互花米草仍处于种群扩散的暴发期,需加强对互花米草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