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34篇
  免费   2975篇
  国内免费   3925篇
测绘学   1195篇
大气科学   2950篇
地球物理   3927篇
地质学   8111篇
海洋学   2020篇
天文学   610篇
综合类   1606篇
自然地理   2015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304篇
  2022年   850篇
  2021年   968篇
  2020年   820篇
  2019年   916篇
  2018年   1030篇
  2017年   880篇
  2016年   949篇
  2015年   817篇
  2014年   1020篇
  2013年   997篇
  2012年   972篇
  2011年   995篇
  2010年   983篇
  2009年   891篇
  2008年   813篇
  2007年   710篇
  2006年   597篇
  2005年   556篇
  2004年   431篇
  2003年   391篇
  2002年   361篇
  2001年   410篇
  2000年   437篇
  1999年   617篇
  1998年   515篇
  1997年   467篇
  1996年   465篇
  1995年   363篇
  1994年   357篇
  1993年   303篇
  1992年   275篇
  1991年   180篇
  1990年   151篇
  1989年   125篇
  1988年   97篇
  1987年   71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4篇
  1958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41.
Three seabed-mounted TD/CTD chains and two upward-looking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ADCPs) in the southwest of Zhangzi Island are used and a simultaneous cruise observation in the northern North Yellow Sea(NYS) is conducted to study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the bottom thermal front zone of the NYS Cold Water Mass(NYSCWM)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9. In the flood-ebb tidal cycles, the bottom temperature decreases(increases) during flood(ebb) tides, which are dominated by the tidal-current induced horizontal advection. The ebb tide-induced temperature increase is larger than the flood tide-induced temperature decrease due to seasonal warming. In the spring-neap tidal cycles,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vertical temperature structure show notable fortnightly variation from 16 July to 25 August. The bottom temperature increases from neap to spring tides and decreases from spring to neap. The Richardson number demonstrates strengthened vertical mixing during spring tides but enhanced stratification during neap tides. The spring-neap variation in vertical shear caused by tidal current is the dominant factor that induces the fortnightly variation in vertical mixing and thus bottom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942.
943.
杨宏宇  赵晖  王兴繁 《中国沙漠》2019,39(1):97-104
标准生长曲线(Standardised Growth Curve,SGC)法的提出为高效快速地测定释光样品的等效剂量(De)值提供了可能。不同实验室的放射源剂量率、操作流程、仪器误差等的不同会导致SGC参数的不同。运用最小二乘法标准化实验剂量校正后的信号Lri/Tri*De得到一条本实验室的标准生长曲线,用来快速得到等效剂量值。通过R软件实现了最小二乘法标准化过程,建立了50、100、150、200、250℃激发温度下的钾长石的标准生长曲线,分析发现250℃下的SGC收敛性最好,由于此温度下的信号衰退率可忽略不计,因此,我们用250℃激发温度下的SGC方程来估计样品的等效剂量。比较250℃ SGC De和250℃ MET-pIRIR De的一致性,发现在0~500 Gy范围内用SGC法估计的De和MET-pIRIR法估计的De非常接近,表明了此范围内SGC法的可靠性,而在>600 Gy范围内出现较大差别。一方面,此范围内用于拟合SGC的数据点较少导致高剂量区域内拟合的方程参数不够准确;另一方面,600 Gy与SGC对应的饱和剂量水平值844.5 Gy已经接近,所以在>600 Gy区域测出的De很可能出现较大偏差。因此需在今后工作中逐步积累更多样品,完善SGC参数,使其也能胜任较老年龄样品。  相似文献   
944.
基于MODIS-NDVI、DEM和气象数据,分析柴达木盆地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FVC)时空变化特征,并与降水、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蒸散量和海拔进行相关、偏相关或叠加分析,探讨FVC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FVC整体自东南向西北内陆呈半环状递减,FVC集中在20%以下,人类活动及径流等打破植被地带性规律;2000—2015年FVC明显改善,广泛分布于盆地中西部地区,2001—2002年年际变化最显著;FVC与降水、相对湿度以正相关为主,与温度关系不显著,与日照时数和蒸散量主要为负相关,降水对FVC贡献最大,温度通过影响蒸散量等间接影响FVC,而土壤蒸发对蒸散量的影响大于植物蒸腾;FVC与等高线空间分布较吻合,FVC在2 800~2 900 m和4 600~4 700 m出现两个峰值,4 700 m以上FVC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945.
基于多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的沙丘三维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测量方法,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非接触、大范围等优点。本研究采用多旋翼无人机,结合精确测定的地面控制点,实现了对新月形沙丘群三维形态的精确测量。结果表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的均方根误差小于18 mm,可以满足大比例尺地形测量的要求。利用该技术获取的多种测量参数表明,新月形沙丘二维与三维形态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基于这些关系,可以实现二维遥感影像量测结果向沙丘高度、沙丘体积等三维参数的转换。沙丘剖面形态可以采用非线性函数精确描述,为沙丘形态精确建模提供了参考。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的沙丘三维形态参数,对于深入认识沙丘形态动力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6.
夏翠珍  廖杰  郭建军  刘慧  高扬 《中国沙漠》2019,39(3):107-116
政策工具是政府实施政策的手段。结合盐池县1983-2017年出台的生态治理政策,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政策工具视角,对盐池县生态治理政策的类型与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深入探讨其原因。结果表明:强制型和混合型政策工具占主导地位,其中,规制、直接提供、信息与劝诫、补贴与奖励4种工具使用频率最高,自愿型工具的使用还很缺乏。政策工具的运用受到中央政策的显著影响。以后应当开发更多可利用的政策工具,并对不同政策工具进行优化组合。通过本研究可深入了解生态脆弱区地方政府生态政策的政策工具使用情况,为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的政策工具选择与优化组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7.
利用巴丹吉林沙漠北缘拐子湖流沙下垫面2013年7、10月和2014年1、4月的湍流通量资料,计算并分析了研究区近地层湍流强度,同时针对风速分量、温度、水汽和CO2归一化标准差随稳定度的变化关系和总体输送系数等陆面过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风速各分量的湍流强度均随风速的增加逐渐减小,风速处于2 m·s-1以下时湍流发展最为旺盛。湍流强度主要由水平方向风速分量决定,垂直方向风速的作用较小,且近中性和不稳定层结利于湍流的发展。与其他地区相比,平坦且没有建筑物的沙漠地区,机械湍流较弱,湍流强度相应较小。(2)风速各分量的归一化标准差与稳定度(z/L)均满足1/3次方函数规律,其中垂直方向风速分量的拟合曲线方程较好。(3)动量输送系数Cd具有明显的夏季高、冬季低的变化状态且各月的日变化形态均呈夜间低、日间高的循环形态。热量输送系数Ch的不同月份日变化间并没有明显的排列次序,且日出日落前后具有明显的波动。不稳定层结时,CdCh均随风速的增加逐渐减小;稳定层结时,CdCh均随着风速的增加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948.
利用1992—2011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肖塘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尘卷风的年、月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 1992—2011年尘卷风发生日数总体呈波动递减趋势;尘卷风主要发生在3—9月,占全年总日数的90.9%,其中4—7月占全年总日数的70%左右。(2)尘卷风月发生日数随月平均地表与1.5 m高处温差的增大而线性增加(r=0.875,P<0.01)。(3)尘卷风月发生日数随着月平均风速的增大而幂函数增加(r=0.89,P<0.01)。(4)尘卷风月发生日数随月平均相对湿度的增大而线性减少(r=-0.869,P<0.01)。  相似文献   
949.
利用2005年安排在临泽边缘绿洲沙地农田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用量有机肥、化肥、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绿洲沙地土壤肥力及有机碳积累的影响。试验包括高量有机肥单施(M3),氮磷化肥单施(NP3),低、中、高量氮磷钾化肥单施(NPK1,NPK2,NPK3),及低、中、高量氮磷钾化肥配施高、中、低量有机肥9个处理(NPK1M3,NPK2M2,NPK3M1),测定分析10年后不同施肥处理耕层(0~20 cm)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特征及有机碳动态。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较单施化肥处理容重下降0.13 g·cm^-3,田间持水量提高6.7%,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较单施化肥,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64.8%、36.3%和64.9%、49.5%。高量施用氮磷化肥和氮磷钾化肥处理全磷含量最高,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施较单施化肥有效氮含量显著增加,有机无机配施及高量施用磷肥土壤有效磷积累明显,高量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升有效钾含量。连续施肥处理10年后,SOC含量提高了1.68~2.84倍,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及有效磷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单施化肥及有机肥与氮磷化肥配施有效钾含量下降。SOC的积累速率单施化肥、有机无机配施、单施有机肥处理分别为0.27、0.59,0.87 g·kg^-1·a^-1。增施有机肥、适量减少化肥投入、氮磷钾化肥的平衡施用是绿洲沙地农田土壤肥力持续提升的施肥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50.
放牧对浑善达克沙地丘间低地植被群落及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詹瑾  李玉霖  韩丹  杨红玲 《中国沙漠》2019,39(6):184-191
为探究放牧对丘间低地植被群落及土壤的影响,分析了浑善达克沙地丘间低地在重度和轻度放牧下植被的地上生物量、物种重要值、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及0~10 cm土壤中黏粒、粉粒、砂粒、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1)植被地上生物量、土壤黏粒、粉粒、砂粒、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不同放牧程度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不同放牧程度下差异不显著(P>0.05),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在不同放牧程度下差异显著(P<0.05)。(2)放牧区植被以禾本科为主,禾本科植被地上生物量占整个植被群落的54.88%~57.76%;重度放牧区植被地上生物量为63.59 g·m-2,比轻度放牧区低26.61%。(3)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是放牧区的优势种,其重要值依次为14.16%(重度放牧区)和19.10%(轻度放牧区)、13.40%(重度放牧区)和15.42%(轻度放牧区),重度放牧下雾滨藜(Bassia dasyphylla)、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和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的重要值较显著高于轻度放牧区,而羊草则低于轻度放牧区。(4)重度放牧加剧了土壤沙漠化,使砂粒含量增加,草地生产力下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