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64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The cloudiness fields simulated by a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nd a validation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 (ISCCP) satellite observations are presented. An adapted methodology is developed, in which the issue of the sub-grid scale variability of the cloud fields, and how it may affect the comparison exercise, is considered carefully. In particular different assumptions about the vertical overlap of cloud layers are made, allowing us to reconstruct the cloud distribution inside a model grid column. Carrying out an analysis directly comparable to that of ISCCP then becomes possible. The relevance of this method is demonstrated by its application to the evaluation of the cloud schemes used in Laboratoire de Météoroligie Dynamique (LMD)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We compare cloud properties, such as cloud-top height and cloud optical thickness, analysed by ISCCP and simulated by the LMD GCM.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direct comparison of simulated low cloudiness and that shown from satellites is not possible. They also reveal some model deficiencies concerning the cloud vertical distribution. Some of these features depend little on the cloud overlap assumption and may reveal inadequate parameterisation of the boundary layer mixing or the cloud water precipitation rate. High convective clouds also appear to be too thick.  相似文献   
82.
1:5万理塘县、濯桑幅区调中首次在甘改-理塘结合带中段蛇绿岩中发现具有韧塑性变形变质产物的石榴硅镁石角闪片岩.该岩石的存在肯定了甘孜-理塘带的洋壳属性的同时,亦表明结合带中存在中温高压变质相系,为研究结合带的形成及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83.
多边形裁剪算法的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VisualC ++环境下多边形裁剪算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同时指出可以通过判断矢量多边形面积的正负值将多边形的顶点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排序。  相似文献   
84.
太湖流域洪涝灾害评估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建立了太湖流域DEM模型,并建立了全流域12类共24种土地利用类型、2194个圩区、1012个乡镇和94个报汛站点的空间数据库及属性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根据实时报汛资料,通过插值得到各乡汛期圩外水位和降雨量。圩区采用排涝计算圩内内涝水量再与DEM叠加,非圩区用乡最高水位与DEM叠加,可获得全流域淹没水深栅格数据。统计不同乡镇、不同土地类型、不同淹没水深的淹没面积,并根据当年的社会经济数据,建立了太湖流域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对1999年太湖流域洪涝灾害评估结果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精度,可为流域防洪减灾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5.
地下水硝酸盐中氧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硝酸盐中氧同位素在某些情况下能弥补氮同位素组成无显著差别的不足以及更有效地识别反硝化作用。文中综述了氧同位素检测技术、NO-3 源的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和氧同位素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检测技术经历了 5个发展过程。大气和土壤环境形成的NO-3 具明显的氧同位素组成差异 ,由此可识别地下水NO-3 是来自含NO-3 化肥或大气沉降NO-3 还是来自土壤环境中的NH+ 4 经微生物硝化作用形成的NO-3 。反硝化作用使δ15N和δ18O成比例线性增加。今后的研究方向是完善检测技术、研究NO-3 中氧来自水和大气比例的影响因素及氮、氧同位素与地球化学和水文模型的结合等。  相似文献   
86.
青海省民和黄土的粒度组成及气候含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省民和黄土采样和粒度分析结果的研究表明,民和黄土的粒度远大于兰州等地黄土的粒度。民和黄土(粒径>30μm和>50μm的粗颗粒组分)分别指示了冬季风强度变化和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所激发产生的黄土物源区作用。高原表面的寒冻风化物和冰碛物等给民和黄土提供了可观的粗物质补给。高原隆升以及其它区域性构造变动使黄土物源区呈现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87.
40K可以进行分支衰变成40 Ar和40 Ca。在正常情况下 ,这对40 K 40 Ar或3 9Ar 40 Ar年龄与40 K 40 Ca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应该一致。测定了国家钾标样的含量、国家钾长石 (W 0 3116 )和球团矿 (W 72 0 0 )的钾钙含量、国内K Ar法标准矿物黑云母 (ZBH 2 5 )和角闪石 (ZBJ)的钾钙含量以及Tachiti标样的 (40 Ca/42 Ca)比值和含量 ,结果实测值与标称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对大别山碧溪岭超高压变质榴辉岩的多硅白云母、绿辉石和石榴子石进行了 (40 Ca/42 Ca)和 (40 K/42 Ca)的测定。由15组数据构成的等时线斜率S =0 .12 0 8± 0 .0 4 2 3,相应的K Ca年龄为 2 2 8± 75Ma。然而多硅白云母和绿辉石的3 9Ar 40 A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 80 7.1± 32 .6Ma和 4 5 6 .7± 2 7.2Ma ,在误差范围内明显地高于40 K 40 Ca等时线年龄 ,这给出了前者存在过剩氩的直接证椐。此外 ,K Ca等时线的初始值 (40 Ca/42 Ca) i 为 15 1.4 2 4± 0 .0 13,相应的 ξCa为 +2 7。由于地幔岩的 ξCa≈ 0 ,所以前者表明榴辉岩的原岩具有典型的大陆地壳性质 ,这为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体是由大陆物质俯冲至上地幔的深度 ,然后折返至大陆的形成过程提出了又一个判据  相似文献   
88.
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对三牙轮钻头在井底振动时干扰力的幅值和频率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摸索出了其在井底的振动规律,提高了井下钻具动力学分析的准确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钻具失效、节约钻井成本。  相似文献   
89.
通过对辽西地区侵入岩的分布、形成时代和地质特征、侵入岩成因、岩石组合及与内生金属矿产的关系的分析 ,总结出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 ,提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0.
桐柏-大别-苏鲁UHP和HP变质带的结构及流变学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岩石圈流变学基本原理指导下,运用现代构造解析学方法,在不同尺度上差别和分析了桐柏-大别-苏鲁UHP和HP变质带内深俯冲,同碰撞构造及UHP和HP岩石折返过程中的变形特征,重点讨论同碰撞形成的高角度网结状榴辉岩切带阵列,高角闪岩相剪切及有关变形组合以及碰撞期后伸展韧性薄化变形样式,强调指出不同地壳层次和物理条件下变形分解作用的重要性,而且,在UHP和HP变质带内最有效的应变体制是剪切作用,并在三维空间上形成不同格式的剪切带网状系统,以构造学记录为主线,结合已有可利用的岩石学,变质作用pT轨迹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提出一个UHP和HP变质带尺度上的流变学演化模式,其中,UHP和HP变质岩石由地幔深度折返到地壳表层,经历了楔状挤出,碰撞期后地壳韧性薄化及晚造山伸展塌陷,揭顶作用等多个阶段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