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8篇
自然地理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运用钙质超微化石及古地磁测年,对南海中部 KSO_1和 KSO_2岩心进行了地层划分。KSO_1柱长710厘米,仅在岩心上部70—110厘米段内见有钙质超微化石,属于 CN14(NN20),整个岩心为第四纪沉积。KSO_2柱长45厘米,以27厘米处为界,其下部和上部分别为 CN8和CN9(NN10—NN11),岩心形成时代为中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2.
古湖泊的磁组构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选择渤海湾盆地下辽河坳陷做为研究区,运用岩石组构的环境磁学方法,对该区始新世--渐新世时期古湖泊水流方向进行判别;通过已我的方法试验后,在大洼--海外河断裂的构造上预探中,成功地 砂体分布的早期预测,并应用于探部署,相继发现了大洼、海外河油田。表明该项分析技术可做为油气综合勘探中的一种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3.
14.
苏北陆区古潮成沙体沉积动力环境及物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苏北陆区古潮成沙体和海域辐射沙洲共同构成了统一的苏北南黄海潮成沙洲体系.在众多钻孔资料和地质雷达探测基础上,重点对苏北陆区古潮成沙体进行了沉积磁组构和重矿物分析,证明古潮成沙体属海退层序,是在南、北两侧三角洲发育过程中,以长江、黄河泥沙为主的沉积物质通过沿岸搬运进入早已存在的辐聚辐散潮流场后经潮流沉积和塑造形成的.早期沉积物质主要来自长江,晚期则主要为长江和黄河的联合供沙.认为苏北古潮成沙体是全新世中后期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上海地区晚第四纪磁性地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上海地区曹阳孔的沉积磁组构资料,对该孔所揭露的地层进行划分。其结果与古生物、同位素及沉积物粒度分析资料相吻合,五个层段对应于晚第四纪冰后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层层序特征。研究认为,K、P、L、F、q组合特征是分辨古土壤与海相层、海相层内部沉积相变界线的高分辨率标志,可作为地层划分的新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文登市沿海滩涂立体林业区自然概况及开发利用情况,介绍了立体林业开发利用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总结了采取的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17.
泥质潮坪磁组构特征及其意义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在1988年-1993年期间,对河北歧口及上海南汇海岸带泥质潮坪现行滩面积浦西曹杨新村近代亚潮坪沉积剖面进行了沉积动力环境与沉积动力环境与沉积磁组构特征测量分析。现行开敞海岸同物源潮坪沉积磁且构参量量值特征显示出,其K值高滩为高值,低潮滩次之,中潮滩为低。亚近开敞海岸泥质潮坪沉积剖面磁组构测量结果;K值是区分潮坪沉积动力活动带的高分辨率标志;P、L、F、q是分析潮坪沉积结构的分辨率标志;q是分析潮  相似文献   
18.
沉积磁组构在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土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本文研究了长江三角洲的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的沉积磁组构,其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值较低,一般在1.020左右;磁线理L值和磁面理F值,也较低,均<1.020;基质颗粒度q值主要分布在<0.5和>0.7两个范围之内,代表正常沉积之中夹杂着相当量的事件,沉积。由此得出结,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的母质是河流冲积物。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渤海QD-3134孔位连续沉积岩芯所记录的5000aB.P.以来地磁场要素(主要是D和I及磁场相对强度)的系统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其时空变化特征与黄河中-下游区域考古地磁的测量分析结果相吻合。由变化特征显示出:I及地磁场相对强度的明显变化界线位于2500aB.P.左右,此界线与该区域孢粉及有孔虫分析显示出的组合明显变化界线相一致。D的明显变化界线位于2000aB.P.左右,此界线与竺可桢等统计分析的中国北方5000aB.P.以来的气候的明显变化界线相一致。这种变化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显示出,自龙山文化期以来,I由高值向低值变化及D由酉偏转向东偏,与气候温湿特征对应,I由低值向高值变化及D由东偏转向西偏,与温干气候特征相对应;I及D突变时期与灾害气候环境变化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