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7篇
  免费   297篇
  国内免费   330篇
测绘学   277篇
大气科学   274篇
地球物理   312篇
地质学   1081篇
海洋学   236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219篇
自然地理   189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8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41.
利用廓线法计算了黑河中上游地区盈科农田站、冰沟稀疏草地站、阿柔牧场站和大冬树山垭口积雪观测站的总体输送系数和地表粗糙度。结果表明,地表粗糙度与植被覆盖度和高度以及下垫面的性质有关,夏季地表粗糙度大小是农田站最大,其次是牧场站和稀疏草地站,高寒草甸站最小。下垫面状况还影响动量总体输送系数对稳定度的依赖程度,地表粗糙度大的地区强于地表粗糙度小的地区。  相似文献   
942.
张佳瑶  何艳红  陈亮  徐可心 《地质通报》2019,38(10):1626-1636
甘肃天水地区长沟河闪长岩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东端,发育片麻状构造面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形成于前寒武纪的侵入岩体。用LA-ICP-MS技术测得2组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463.3±2.3Ma(MSWD=0.52,n=11)和443.8±2.6Ma(MSWD=0.44,n=9)。锆石微量元素分析表明,2组年龄具有一致的微量元素组成,说明二者晶出于同源封闭的岩浆体系。t-Eu/Eu~*投图显示,约460Ma的岩浆锆石无Eu异常,与幔源岩浆锆石稀土元素特征一致。而约440Ma的岩浆锆石具有负Eu异常,指示母岩开始发生斜长石的结晶分离,与深熔作用过程一致。因此,约460Ma为长沟河闪长质片麻岩原岩的形成年龄,约440Ma为长沟河闪长质片麻岩深熔岩浆的结晶年龄。Hf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约460Ma和约440Ma两组锆石的εHf(t)值分别为8.23~11.57和6.36~8.03,指示460Ma发育幔源新生地壳岩浆作用,而440Ma壳源再造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943.
高岭石水溶液的界面反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岭石的表面荷电性、溶解及其对 Cu2 、 Pb2 的吸附等实验结果表明, 高岭石的零净质子电荷点 pHPZNPC=5.2,但端面 >AlOH的 pHPZNPC在 6.5~ 7.0之间,而 >SiOH的 pHPZNPC < 2.3;然而,在 pH 2~ 10范围,ζ电位均为负值,即电动电荷等于零对应的 pH (pHIEP) < 2;且在 pH < 4溶解时, Al溶出率比 Si高,表明高岭石表层形成富 Si贫 Al层.随着溶液 pH由酸性往碱性的变化,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表现为离子交换与表面配位模式并存,并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在 pH < 6.5时主要表现为离子交换吸附,在 pH < 4时由于受到高岭石 Al的高溶出及较高的离子强度影响,高岭石对 Cu2 、 Pb2 的吸附率较低,但在 pH 5~ 6附近吸附率有明显的提升,并且有个吸附平台;在 pH > 6.5时,主要表现为离子交换和表面配位均为重要的吸附机制,若 pH再升高或重金属离子浓度过高时甚至发生表面沉淀.研究还表明,溶液 pH与离子强度影响高岭石水界面反应过程,表面溶解与质子化反应改变高岭石的表面性质,包括表面荷电性和表面位化合形态,因而调控 Cu2 、 Pb2 的界面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944.
松辽盆地南部姚家组沉积特征及铀成矿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是我国东北地区大型的含油气产铀盆地,其盖层中的上白垩统姚家组在盆地南部广泛分布,埋深适中;沉积体系以冲积平原、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等为主,具有稳定的泥-砂-泥地层结构;砂体厚度稳定,分布范围广,有机质和铀含量高;沉积期的温热-半温热古气候有利于富铀建造的形成。姚家组补-径-排水动力体系完善,后生改造条件较佳。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该组具有较好的铀成矿潜力,是松辽盆地南部找铀矿的主攻目的层位。  相似文献   
945.
以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为指导,以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基本特征研究为基础,总结了二连盆地和蒙古东南部砂岩型铀矿的主要控矿因素,较系统地对比了二者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指出二连盆地与蒙古产铀盆地在大地构造属性、盆地类型及规模、铀源、构造演化史和主要控矿因素等方面存在较大相似性,但在产铀层位、后期构造活动性、区域铀矿化显示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根本性差异在于构造活动性和控矿沉积体系两大方面。认为二连盆地与蒙古东南部沉积盆地的产铀潜力大体相当,并提出今后需重视对二连盆地“苏敏河式”铀矿的寻找。  相似文献   
946.
西藏拉屋铜锌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拉屋铜锌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区申扎—旁多铜银铅锌金成矿带内重要的矿床。文章总结了该矿床的形成机制,认为矿化早期形成于喷流沉积,后期得到了岩浆热液的叠加富集,F3是一条持续活动的同沉积断层,后期又是热液活动通道,是导矿储矿构造,二长花岗岩体及岩脉对早期形成的矽卡岩及矿体的形态起着破坏作用。拉屋矿床矿体为典型的喷流沉积后期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据此成矿理论指导,近年在该区实际找矿勘查中,圈定了八个重点综合异常,控制了铜、锌(333以上)资源量达13.56万吨,实现了找矿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47.
遥感影像数据仓库及网络服务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较为先进的数据库技术进行影像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便于数据的查询、浏览、分析等功能的实现,并为影像数据的发布与共享提供条件;利用遥感影像元数据实现遥感数据的网络发布与共享,从而使稀缺的影像数据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同时采用本体技术,可以有效的实现影像数据的互操作,从而为实现影像数据的全社会范围的共享提供基础与条件。  相似文献   
948.
李玶院士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地震构造研究的地球科学家。生于1924年3月20日,祖籍湖北大悟县。1943年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学习,1947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解放后百业待兴,先生与肖楠森教授一起协助南京市政府从事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方面的工作,1950年深感这方面人才的急需,先生上书教育部建议在南京大学地质系创办工程水文地质专业,获批准后即开办,为我国早期工程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1954年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讲授军事工程地质学,并从事沿海地下工程选址。1959年调入北京,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地震构造、工程场地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至今,同时培养了一批学有所成的硕士和博士。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于工程建设的需要,先生作为长江三峡工程地震地质工作的负责人,多次在该地区围绕三峡坝址区开展大范围的野外地质调查和航空目测。通过细致的野外工作,发现了该区断块结构的特点,以及围绕断块的活动断裂带与强震的成因联系,认为完整的断块内部不会发生强震。三峡坝址就位于该区的黄陵断块内,故其未来受地震的影响,主要来自断块外围大断裂带的活  相似文献   
949.
岩石尺寸是影响其力学行为的重要因素,而岩爆是岩石处于复杂应力状态下的特殊力学响应,因此研究岩爆过程中的尺寸效应影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室内MTTA真三轴岩爆模拟试验系统和PAC声发射(AE)监测系统,对具有不同高度的花岗岩进行室内岩爆模拟试验,观察岩石试件破坏特征,分析花岗岩试件岩爆过程中声发射信号的参数特征、波形频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岩石试件高度的降低,岩爆临界破坏强度有升高的趋势。岩石岩爆破坏后破裂面特征随着试件高度的降低而发生明显变化,经历了由劈裂张拉破坏为主向剪切破坏为主破坏模式的转变。同时,试验中表征损伤的声发射能率参数随着试件高度的降低有增大的趋势,即释能速度越来越快。对实验各典型阶段产生的AE特征波形进行提取并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处理,对比频谱图发现花岗岩岩爆试验过程声发射主频值总体呈“从低频向高频再向低频”转变迁移的趋势,不同高度岩石岩爆试验结果有着相似的谱分布,主频主要集中在90~120k Hz低频区间范围,是该花岗岩岩爆中的最重要特征频率,频谱特征中的高频部分受试件高度的影响而有不同。  相似文献   
9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