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17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汾渭带和华北平原带强震活动的群集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傅征祥  姜立新 《中国地震》1994,10(2):160-167
根据描述地震活动时间间隔统计特征的系数Cv,汾渭带和华北平原带强震活动(MS≥7.0和Ms≥6.0)过程显示出明显的非泊松的群集统计特征(Cv>1);对于自公元500年以来的Ms≥7.0大地震活动过程,其累计频度(ΣN)表现出满足ln(lnΣN)=A+Bt关系的逐步加速释放能量的群集时间结构;对于自公元1000年以来的Ms≥6.0强地震活动过程,则表现出几十年-几百年尺度的密集和平静交替发生的幕式群集时间结构。  相似文献   
62.
本文初步讨论了半无限分层弹性空间中离散螺型位错群不均匀运动过程的二维问题,以及岩石层中浅源走滑型地震的孕育过程。研究表明,在区域构造应力和象力作用下,岩石层中部断面上高摩擦阻抗闭锁被克服之后,断面位错将逐渐加速运动,在花岗岩层上界面附近,位错速度接近横波速度(等价于发生地震);该运动过程的持续时间约为几天至几个月;当岩石层中、上部的物质常数n=3和闭锁深度η1=60km时,期望在大地震之前位错加速运动的持续时间内,观测到总应变量为10-7.所以,上述过程可能是大地震前短期前兆异常变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3.
全球强震活动性的某些统计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傅征祥 《地震学报》1986,8(2):137-145
根据阿部胜征新近研究和发表的均匀化全球大地震目录(1897——1980),获得如下几点关于全球强震活动性统计特征的初步认识:(1)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之后,全球活动处于相对平静的阶段;(2)在全球活动高潮时段中b值偏低,大陆地震区的b值偏低;(3)据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序列的结果,全球不同的地震区内,存在几十年尺度的强震活动高潮幕和平静幕交替出现的现象;(4)北半球大陆浅源强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特征有关。上述特征对估计全球和不同地震区的地震活动趋势可能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4.
一个震群是否是前兆震群?它是否是该地区潜在大地震活动的讯号?从监视震情出发,要具体研究震群的特征和作出可能的判断。 1984年4—5月在内蒙赤峰喀喇沁旗发生一起震群活动,从4月20日开始至5月30日基本结束。此间,在震群周围约1°的范围内,在内蒙古自治区内设有三个地震台(宁城台:震中距△为0°.30—0°.35;新惠台:△为0°.63—0°.69;赤峰台:△为1°.12—1°.24)。  相似文献   
65.
中国大陆浅源强震分布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傅征祥  邵辉成  丁香 《地震》2004,24(3):15-20
考查了1900~2001年中国大陆不同活动地块浅源强震分布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并讨论将其应用在地震趋势预测中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大陆西部的天山、祁连一柴达木、羌塘一拉萨及川滇地块的强震活动(Ms≥7.0)和大陆东部的中朝一鲁东黄海地块和华南地块东边界(东南沿海地震带)东半段中的强震活动(Ms≥6.0),大多数(70%以上)发生在地球自转加快的年份中;大陆西部滇东一滇西地块的强震活动(Ms≥7.0),以及大陆东部中蒙一华北平原地块和华南地块东边界(东南沿海地震带)的西半段强震活动(Ms≥6.0),大多数(67%以上)发生在地球自转减慢的年份中。并且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在地震预报中可能作用的R值评分。  相似文献   
66.
中国大陆中长期地震活动的群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志华  傅征祥 《地震》1999,19(4):338-344
主要研究中国华北地区和南北地震带中长期地震活动的时间特征。选取华北地区和南北地震带二个地震活动地区1970年以来有仪器记录的完整地震目录。作相关地震删除后对于不同起始震级分别计算不同时-空尺度下观测地震数Np 与泊松分布下理论地震数np 的比值(称为时-空“矩”),结果表明无论华北还是南北地震带,无论起始震级是ML 3. 0或ML 4. 0,所有的地震活动过程都显示群集特征Np/np> 1。地震活动随时间呈指数分布,具有标度不变性,分维数在0. 2~0. 7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67.
钱家栋  陈琪福  傅征祥  李丽  吕培岭 《地震》2000,20(2):94-100
第 2 2届 IUGG(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 )大会于 1 999年 7月 1 9日至 7月 3 0日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举行。其中关于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的研究 ,与以往几届大会一样 ,是地学界关注的几个热点问题之一 ,有关内容被安排在 IASPEI(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联合会 )会场以及 IASPEI与其他协会联合举办的学术专题中 ,本文汇总了这些会场的有关地震预测研究的基本情况。1 概述  第 2 2届 IUGG会议上 ,IASPEI会场共有 8个子专题 (ST1 -ST7和 SW1 ) ,其中有关地震预测研究主要集中在 ST1和 SW1中 ,它们的主题分别是“震源的性质和…  相似文献   
68.
研究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3928N,11811E)前后区域地震活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震源区以外的3个区域中观测到地震活动增强,该变化通过信度0.99的Z-统计检验,认为可能是由唐山大地震触发的.最大触发地震震级为5.5.这些区域地震的震中距为几十至300km.采用半空间弹性位错模型,计算了唐山地震诱发的区域库仑破裂静应力场的变化△S c f s.在上述3个区域中的地震优势破裂面上,△S c f s>0.   相似文献   
69.
IntroductionThemodelofspatialandtemporalsynthesizedgainforastrongearthquakeoccurrenceisdevelopedasthebasisofTheDynamicSoftwareSystemforMiddle-andLong-termEarthquakeForecast.Themodelisestablishedaccordingbothtothestatisticalprincipleandtotheobservatio...  相似文献   
70.
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较强余震的应力触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 0 0年 1月 15日在云南省姚安县发生了MS6 5级地震 ,震后发生了 7次M≥ 4 0级的较强余震。本文计算了姚安MS6 5级主震后 ,主震和前震在 7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ΔCFS)。结果表明 ,有5次较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 (ΔCFS >0 )的地区 ,增加的范围为 10 -2 ~ 10 -1MPa。并对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 ,发现在前震和主震的破裂面长宽度和位错量估计值分别取上下限的 16种组合情况下 ,5次较强余震破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都为正 ,只是数值在 10 -3 ~ 10 -1MPa之间变化 ,而另 2次较强余震破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正负值发生变化。结果表明 ,主震和前震位错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是姚安MS6 5级地震较强余震活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