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对C-ATS地电仪系统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进行了介绍,结合维护检修经验对C-ATS地电仪常见故障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故障的排除方法进行阐述,检查维护仪器的方法经验,对其它地电台站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2.
刘吉平  朱海燕 《国土资源遥感》2006,(2):39-41,56,i0003
以TM/ETM 热红外波段为基本分析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得到武汉市城区及其近郊可对比的热红外像对辐射值,提取了研究区建筑物、绿地及水体等下垫面信息。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1988年和2002年的热场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研究区热场影响因素按作用大小依次为建筑物、绿地和水体。同时表明,采用热辐射较为稳定的水体DN值对热红外波段数据做规范化处理,所得热辐射相对值具有很好的时空可对比性。  相似文献   
33.
我国土地持续利用亟待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土地持续利用中几个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包括土地资源监测和管理,土地资源经济评价与使用制度及其效应等,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2018年台湾海峡6.2级地震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小震震源机制解、地震视应力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6.2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及应力状态特征,结合大陆和台湾岛GPS测量资料的分析,探讨岛陆两地相对运动对区域应力场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震前5年起上述区域地震活动明显由弱转强,中小地震及震群活动由海域逐步向粤闽赣湘交界广泛扩散,表明地震活动增强可能是较大范围应力场增强所致;(2)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的分析表明,区域应力场呈现拉张(震前15年)-挤压(震前5年)-拉张(震前半年)的演化特征;地震视应力计算结果同样显示震前5年开始区域应力水平快速大幅上升并持续至临震前半年转为下降;(3)GPS基线长期观测表明台湾岛相对大陆存在年度“分离-相聚”交替运动,6.2级地震前两岸经历了“分离-相聚-分离”2次明显的倒转运动,运动方式倒转时间与应力场及地震活动变化存在准同步性.分析认为台湾海峡及粤闽赣湘交界等区域应力状态及地震活动可能主要受制于两岸相对运动方式,台湾岛震前持续近5年朝大陆挤压造成区域应力持续增强可能是导致6.2级地震以剪切破裂方式发生的直接因素.菲律宾海板块位于台湾岛东部的动力...  相似文献   
35.
36.
2018年2月4日至2月21日阳西台水位出现短期异常,通过数据变化特征的分析、野外调查、抽水实验、数据比对观测分析,排除仪器故障、降雨干扰,汽车站水井抽水等干扰因素,认为此次异常与阳西新湖震群活动、阳西3.7级地震相关。  相似文献   
37.
<正>1研究背景阳江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是广东省3个地震活动较为活跃的区域之一。1969年7月26日阳江发生6.4级地震,是广东省有仪器记录以来的最大地震,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该区目前中小地震活动仍较频繁,自1969年6.4级地震至今共发生4.0级及以上强余震7次,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为了丰富阳江地区地震监测手段,加强地震监测水平,提升地震预报能力,2017年广东省地震局和阳江市地震局共同开展了防震减灾重点项目“阳江区域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建设。该系统的建成使用,  相似文献   
38.
时域漂移的泛克里格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地质统计学中的泛克里格模型的漂移在时间域上进行计算, 在满足无偏性估计要求的条件下, 得到泛克里格模型的一种新形式。与原模型比较, 所得模型能够体现数据的时空特性, 并且模型形式得到简化。该模型适用于具有长期观测资料, 同时观测位置相对固定的估计和预测问题。  相似文献   
39.
杨青  刘吉平 《湿地科学》2007,5(2):111-116
在对湿地土壤分类研究进展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湿地土壤的独特规律,参考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类标准、美国土壤分类标准和中国最新的土壤系统分类的标准,对中国湿地土壤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根据成土过程、人类活动、有机物的含量、土壤化学物质含量、地貌条件等因素,将中国湿地土壤划分为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6个级别。对中国湿地土壤分类的研究,有利于湿地科学研究中对土壤的认识有统一的标准,同时对土壤分类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火烧对三江平原湿地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三江平原腹地,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年火烧地段以及中国科学院三江生态实验站烧后一年地段,设置当年火烧、火烧后一年与未烧湿地对照区,用对比法分析了火烧对湿地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烧会减少湿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火烧当年洪河保护区草根层与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下降尤为明显;火烧次年生态实验站火烧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仍低于未烧湿地。同时,伴随有机质的迅速分解与矿化,无论火烧当年还是次年,土壤草根层与腐殖质层全氮、全磷含量都较未烧湿地低,而全钾含量提高。火烧当年保护区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含量虽然降低,但速效氮、速效磷占全量的比例较未烧湿地高;草根层土壤内速效钾含量较未烧湿地高,占全量比例也较高,但在其他层次内未见提高。三江生态实验站内火烧后一年的土壤,除速效氮占全氮的比在腐殖质层及潜育层内仍高于未烧湿地外,其他速效养分含量占全量比值普遍低于未烧地。另外,火烧后湿地土壤的pH值略有升高。以上结果均在湿地草根层与腐殖质层表现明显,火烧对湿地土壤潜育层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