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6篇
天文学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人工触发闪电通道的发光特征   总被引:6,自引:13,他引:6  
利用成像率为1000幅/秒的高速数字化摄像系统在380m的极近距离对人工触发闪电通道的发光特征进行了观测的研究。人工引发闪电除了采用的火箭地带接地导线的触发方式外还发展导线下端不接地的空中触发闪电的新技术。结果表明,闪电通道的发光截面基本上呈对称型。  相似文献   
42.
雷电物理及人工引发雷电研究十年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刘欣生 《高原气象》1999,18(3):266-272
简要总结了十年来在雷电的监测预警,雷暴云和云下空间电结构及电起过程,人工引发雷电及应用,我罱方和北方人工引发雷电的特征及差异,雷电放电的时空微尺度过程及高速摄像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43.
雷雨云下部正电荷中心产生的电场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人们对雷云下部局部的正电荷区迄今还了解得不多。本文介绍的是1985年夏季在甘肃东乡地区一次雷暴过顶时地面电场、降水、电晕电流以及闪电活动的一些特征。观测与分析表明地面上强而持续的正电场是由云下部的正电荷区所产生的,而电场由负到正及由正到负过渡时的快速变化率主要是从云底下落的带正电的雨滴群的贡献。在地面正电场控制时较强的降水及频繁的闪电表明,云中有一种强而有力的、与降水形成有关的起电机制在起作用。它使雨滴带上正电荷并维持云下部正电荷区历久不衰。本文所介绍的雷云下部的正电荷区在时间、空间的尺度上以及形成原因方面与Holden等人(1980)和Marshall等人(1982)所报导的结果颇为不同。  相似文献   
44.
中国南北方雷暴及人工触发闪电电特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7,他引:13  
张义军  刘欣生 《高原气象》1997,16(2):113-121
通过对我国南北方雷暴及人工触发闪电电特性的对比分析,发现南北方雷暴及人工触发闪是电特性有很大差异。北方雷暴电荷结构呈三极性,人工触发闪电是在地面电场为正的情况下成功的。主要由连续电流和双极性电流脉冲组成,最大放电电流为1kA,中和电葆量只有几库仑;南方雷暴则为偶极性,触发闪电由连续电流和我次回击组成,电流峰值在于10kA。触发闪电时地面电场均为负极性,其中在4kV/m以上;触发高度在北方最低为26  相似文献   
45.
正地闪发展的时空结构特征与闪电双向先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闪电VHF辐射源定位系统的观测资料, 对正地闪三维时空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正地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在回击之前有较长的云内发展过程, 平均持续时间为370 ms, 传输速度为105 m/s量级, 辐射强度与负地闪梯级先导辐射强度相当, 这一期间闪电是以负极性击穿过程在云中正电荷区发展, 通道沿水平方向延伸, 较少分叉;回击之后闪电在云内快速传输, 比回击前的发展速度快约2倍, 辐射点较少且比较弥散, 但辐射强度增强, 对应于连续电流过程, 并包含有多个正极性快脉冲;在闪电的最后阶段, 传输速度与回击前的传输速度相当, 辐射点主要集中在闪电通道的顶端. 与负地闪的时空发展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 正地闪的辐射点均发生在云内正电荷区, 没有探测到回击之前的正先导过程所产生的辐射. 正地闪持续时间平均为730 ms, 持续时间在500~600 ms的闪电占总数的43%. 90%正地闪只有一次回击, 最多有4次回击, 回击电流峰值最大为70 kA, 最小为11.5 kA, 平均为36.5 kA, 大于40 kA的约有40%.  相似文献   
46.
地面电晕离子对空中引雷始发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已建立的“地面电晕离子的演化模式”对甘肃省平凉地区一次雷暴过程的空中电荷密度和环境电场的演化情况进行了模拟,发现地面尖端产生的电晕离子如果不被俘获便可在1min左右内到达500m的高度上。对空中引雷火箭发射前的空中电场分析表明,引雷成功的关键除有足够长的导线以使导线两端的电场产生畸变外,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火箭-导线系统顶端能处于强的环境电场中以满足顶部流光的产生和持续传输。另外,低空较强的环境电场对火箭-导线系统下端下行流光的发展和空气间隙的击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次空中引雷触发高度上的电场大于50.0kV/m,火箭-导线系统下行正流光持续传输的电场值为19.0kV/m,放电过程首先起始于火箭-导线系统下端正流光的产生。根据多年的实验资料,建议实际引雷试验时,以500m高度上的电场为参考来决定火箭的发射时刻,北方雷暴大于50kV/m,南方雷暴大于25kV/m。  相似文献   
47.
人工引发雷电的静态摄影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展示和分析了人工引发雷电的近距离静态摄影照片,从中可以获取雷电某些宏观特征的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48.
本文首先论述了由地面多站电场变化测量来计算地闪所中和的电荷分布参数时点(球对称)电荷模式的适用范围及其可能造成的误差。结果表明:如果地闪所中和的电荷呈园盘状的对称分布(以模拟雷暴云中负电荷分布的水平尺度远大于垂直尺度的情况),则在水平尺度小于其离地高度的情况下,使用点电荷模式得出的电荷量及其中心离地高度和假定的电荷分布参数很接近;但如果电荷分布的水平尺度大于其离地高度,则由点电荷模式得出的结果会过高估计电荷中心的离地高度及电荷量大小。 本文第二部分提出了一个云闪的折线流光模式。根据地面多站电场变化测量,用这个模式可以确定云闪初始流光的极性、传播方向及传播速度等参数。从几个云闪个例的资料分析表明,这些闪电都是由向上传播的负流光开始的;流光激发后只要10—30毫秒就达到最大伸展,其传播速度和地闪梯级光导相似,达10~5米/秒的量级。这些结果和前人关于流光在云闪持续一半以上的时间里都连续伸展,因而其传播速度较慢的看法不符。  相似文献   
49.
高原地区云对地闪电首次回击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无狭缝光栅摄谱仪,获得了青海西宁地区云对地闪电首次回击过程400~700nm波 长范围的光谱,并首次在闪电的单次回击光谱中记录到了波长为604.6nm和619.4nm的谱线. 将原子结构的理论应用于闪电光谱的研究,用多组态Dirac Fock方法,计算了有关光谱线 的 波长、振子强度以及相应的激发态能量等参数,理论与试验观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 高原地区闪电首次回击光谱的结构及跃迁特性与其他地区有明显的区别,除NII离子n=3 的低 激发态产生的跃迁谱线外,激发能量为13~14eV左右的中性NI和OI的跃迁增多,但很难观测 到OII离子的跃迁谱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