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计算包括同震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以及震后黏滞松弛引起的应力变化等,可以更好地解释余震分布、地震序列等地震观测结果。在芦山地震之前,从1900年以来龙门山区域发生了4次7级以上地震,分析这几次地震的同震应力变化以及震后黏弹性松弛对芦山地震的产生的影响,芦山地震以后区域断裂带上的应力伴随强震如何演化,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破裂空段呈现何种应力状态,探讨这些问题可能会为了解芦山地震震源处震前的应力状态及该区域未来地震风险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文中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根据地质构造、速度、密度结构深部反演结果以及GPS及应力观测资料等,建立龙门山地区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进行研究。模拟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鲜水河断裂带的库仑应力年变化速率在研究区域中相对更高,这与研究区域的地震活动性一致。芦山地震的前4次地震,除叠溪地震外,康定、松潘、汶川等3次地震在芦山地震震中位置产生的同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大于0,表明这3次地震可能促进了芦山地震的发生,汶川地震的同震库仑破裂应力超过了0.01MPa,同震触发效应十分显著。震间的黏弹性松弛对芦山震源处起加载作用,从1900年以来这种持续的加载作用也超过0.01MPa,因此在模拟应力演化的时候,介质的黏弹性松弛效应不能被忽略。从库仑破裂应力的角度计算龙门山区域断层的应力演化,可以发现龙门山断裂带上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破裂的空段,在芦山地震之后仍然属于相对应力水平较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小尺度植被分异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华  刘盼  张桂花 《地理科学》2018,38(6):944-953
陡崖坡广泛发育是丹霞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块往往四面陡崖,山块之间也因此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特殊的地貌造就了许多特殊的小生境,产生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本文梳理了山地自然分异和丹霞地貌生态与植被分异方面的研究文献,发现人们对于丹霞地貌区小尺度植被分异的关注不足。为此,针对丹霞地貌区小尺度植被分异这个最具有个性化的自然分异现象与本质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到主要结论:丹霞地貌区小尺度的自然生态分异不符合一般意义上山地自然带分异规律,其根本原因在于地貌所引起的生境差异;丹霞地貌区的山顶效应实质上是“干岛”效应,其沟谷效应实质上是一种“热岛+湿岛”效应;孤立山顶的边缘形成生态结构“突变带”,使得山顶形成孤立的“环状生态圈层”;因地貌差异形成的小生境差异,决定了丹霞地貌区的植被分异图谱。这种小尺度植被分异研究能够丰富中国山地科学研究,并为丹霞地貌区植被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西安地震台典型数字记录震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天然地震和诱发地震分类,以多震地区典型事件为例,分析并总结西安地震台数字记录震相特征,为地震台站进行震例分析和更深层次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平恩  廖力  奉建州  刘盼 《地球物理学报》2019,62(11):4170-4188
以巴颜喀拉块体为研究对象,考虑区域地质构造差异,主要活动断裂带,活动块体和边界断裂带的划分结果,引入深部三维速度结构,建立能反映地表起伏和岩石圈分层结构的青藏高原地区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以地壳水平运动速率观测值和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测量值为约束条件重建研究区现今构造背景应力场.在此基础上模拟了自1900年以来巴颜喀拉块体周缘的7级以上强震序列,从库仑破裂应力角度研究了应力演化与强震的关系、强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长期构造加载对强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强震的发生可能与震源区总应力的增加有关.2008年汶川地震导致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应力增加,表明汶川地震对2013年芦山地震有促进作用.鲜水河断裂带上的7级以上强震序列对发生在邻近龙门山断裂带上的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有延迟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弹性动力学方程出发模拟了鲁甸地震在包谷垴—小河断裂地震自发破裂过程,探讨影响鲁甸地震破裂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鲁甸地震的左旋走滑的震源机制以及震级主要是受背景应力场的影响,断层滑移分布受到断层几何结构、水平应力场方向及相对大小的影响,非平面复杂断层几何结构是导致鲁甸地震复杂的滑动位移分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赵韬  王莹  徐一斐  刘盼  刘春 《中国地震》2023,39(4):893-901
2018年9月12日19时6分,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发生5.3级地震,不同机构给出的震源深度结果相差较大。为进一步确定宁强5.3级地震的震源深度,基于区域速度模型,首先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然后采用瑞利面波振幅谱和CAP深度误差函数联合反演,进一步测定了此次地震的矩心深度。结果显示:CAP方法得到的陕西宁强5.3级地震矩心深度约为12km,瑞利面波振幅谱测定的矩心深度为13km,结合引入的误差函数联合反演,最终确定陕西宁强5.3级地震的矩心深度为13km左右,表明此次地震仍属于发生于上地壳的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