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5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提出了利用单站地基GPS多普勒频移实时估计弯曲角的方法,该方法克服了探空法和模型法的局限,可以全天候观测,适合于实时应用。实验结果显示,GPS结果与探空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在低仰角范围内优于模型结果。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高频电波加热电离层实验期间电子能量分布函数,利用美国HAARP和欧洲EISCAT实验中630.0 nm、557.7 nm与844.6 nm等气辉辐射测量结果,给出了在红光与绿光强度比值小于10和比值大于等于10两种情况下电子能量分布函数表达式,在3~100 eV电子能量范围内,分段幂指数因子随电子能量的增加而下降,并利用获得电子能量分布函数对其他电离层加热期间气辉辐射进行计算,红光与绿光辐射强度之比与实验测量结果相符,从而验证了获得的电子能量分布函数.  相似文献   
13.
利用我国9个电离层观测站第21和22太阳周大约20年的,f<,0>F<,2>月中值数据,分析太活动和地磁活动对电离层,0>F<,2>的影响.结果显示白天和夏季夜间f<,0>F<,2>和太黑子数R之间存在着明显非线性关系,并且随着纬度的降低逐增强.当回归分析加入地Ap指数时,多重回归模型与实测值误差进一步减小,说明同时考虑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的线性影能够更好地描述f<,0>F<,2>的变化.基于f<,0>F<,2>与太阳黑子数R及地磁指数P之间的非线性统计关系,利用Fourier级建立9个单站谱模型,并与国际参考电离层IRI行了比较,精度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14.
E层占优电离层是指E层的峰值电子密度大于F层的峰值电子密度(NmE>NmF)时的电离层,记为ELDI(E-Layer Dominated Ionosphere)。针对ELDI,利用2007-2010年的COSMIC (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 Ionosphere, and Climate satellite)掩星数据,在修正地磁纬度-磁地方时标系下统计分析了它在南北极区极夜期间(南北半球的冬至日前后30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极夜期间电离层ELDI特征明显,其分布与极光椭圆位形基本一致,而且其在夜侧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磁子夜之后,北极为70%左右,而南极为90%左右;另外南极的ELDI特征在磁纬度分布上要略宽于北极的分布范围。在ELDI高发区,电离层峰值电子密度要高于其两侧地区,特别是在夜侧,尤其是磁子夜前的峰值电子密度要接近甚至大于磁正午的峰值电子密度,在南极地区格外明显;而且ELDI高发区内的E层的电子含量(TECE)、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I)及TECE占TECI的比重(TECEI)都高于其两侧地区,北极TECE和TECI大于南极,而TECEI则是南极大于北极。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极夜期间极区高能粒子沉降引起底部电离层电离率增大所致;同时,由于地磁轴偏离地理轴的程度在南极要大于北极,使得极夜期间南极地区的电离层的电子密度,特别是在F层要相应地小于北极地区,从而导致了极夜期间南北半球极区电离层ELDI特征之间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不同能谱沉降电子对极区电离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极区电离层自洽模型,考虑沉降电子引起的电离,计算了极区电离层的高度积分电导率和F层电子浓度,模拟了不同能谱分布的沉降电子对极区电离层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能谱分布沉降电子对电离层电导率的影响不大,在能通量一定的情况下,平均能量是影响电导率大小的决定因素.而能谱对F层电子密度影响较大,随着平均能量的增加,能谱对电子浓度的影响越显著.在平均能量大于1 keV(甚至更低)时,修正的麦克斯韦分布谱能明显地增强F层电子浓度.  相似文献   
16.
时变海面与其上方导体平板的复合电磁散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当前的数值方法求解动态海面与目标的复合电磁散射,由于海面的变化,在不同时刻需要对阻抗矩阵各元素及海面表面电流重新求解,因而要耗费大量内存和运算量.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本文应用物理光学(PO)近似求解了导体海面表面电流及导体平板的一阶散射场,应用基尔霍夫近似给出了海面的后向散射场,同时借助互易性定理降低了求解平板和海面之间二次耦合散射场的难度,讨论了平板尺寸、风速等对后向复合散射场的影响.另外,本文还推导出了耦合散射场多普勒谱频移的理论公式,详细分析了复合后向散射场的Doppler 频谱特性.  相似文献   
17.
极移十年尺度波动的多分辨率重建及其统计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极移的频谱分布包含f0、f(-1)和f(-2)分量,研究各个分量的统计特征及其产生机制在天文地球动力学的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利用小波分析的正交分解的特点,将地球极移按幂律谱进行分解,提出了核函数的概念,并对校函数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过程的核函数的平均变化周期438天,最大变化周期525天,最小345天,f(-2)过程的核函数的平均变化周期426天,最大变化周期495天,最小360天.f0过程与太阳黑子的变化有很强的相关性,f(-1)和f(-2)分量与太阳活动无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北极黄河站三波段全天空成像仪(ASI)的高分辨率的地面极光观测数据,联合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EISCAT)Svalbard雷达(ESR),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SuperDARN)雷达等观测,研究了发生在2003年12月22日0900-1010 UT时间段内极区电离层极光和等离子体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在不同行星际磁场(IMF)条件下,黄河站极光ASI均观测到了一系列极向运动极光结构(PMAFs),其特征为极光在赤道向一侧点亮后向高纬扩展。这些PMAFs都伴随有明显的粒子沉降特征,且在IMF北向时该粒子沉降能达到更低的电离层E层区域,而此时这些PMAFs相应位置的高纬电离层出现了一个典型反向对流涡,这是高纬(尾瓣)重联的典型特征之一。这些结果表明北向IMF条件下的这些PMAFs是由高纬重联所产生。在IMF南向时,黄河站观测到的PMAFs可跨越更广的地磁纬度,表明其演化时间亦较长,其相应区域的电离层特征也表明该PMAFs由日侧磁层顶低纬磁重联所产生。  相似文献   
19.
利用我国9个电离层观测站第21和22太阳周大约20年的foF2月中值数据,分析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对电离层foF2的影响,结果显示白天和夏季夜间foF2和太阳黑子数R之间存在着明显非线性关系,并且随着纬度的降低逐渐增强.当回归分析加入地磁Ap指数时,多重回归模型与实测值误差进一步减小,说明同时考虑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的非线性影响能够更好地描述foF2的变化.基于foF2与太阳黑子数R及地磁指数Ap之间的非线性统计关系,利用Fourier级数建立9个单站谱模型,并与国际参考电离层IRI进行了比较,精度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20.
利用EMD方法提取地磁A_p指数周期分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EMD和小波对试验信号进行分解比较,结果表明EMD方法能够更加真实的再现数据本身的频谱分量和对应幅度.利用EMD方法对1932年~2006年地磁Ap指数月均值进行了分解,分别得到一系列模式和一个趋势项.其中可能包含了6个月周期分量,准1年周期分量,QBO(准两年震荡)分量,准5年周期分量,准11年周期分量和22年Hale周分量等.地磁活动Ap指数与太阳黑子数都有着11年周期变化,我们比较发现Ap指数11年周期分量极值出现要比太阳黑子数11年周期分量极值出现平均滞后1~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