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6篇
地球物理   49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利用四川地震台网区域地震台站和布设于该地区的流动地震台站的宽频带地震资料,采用接收函数反演等方法,对四川及邻区地壳流动与动力作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地壳及上地幔速度显著高于青藏高原东缘。盆地中地壳vS值达3.6~3.8km/s,上地幔vS值为4.5~4.8 km/s,且地壳内无低速层,岩性上显示为刚强的地块。青藏高原东缘各台站的vS断面最显著的特征是速度值很小,中地壳vS平均值为3.0~3.4 km/s,上地幔vS值为4.0~4.5km/s。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速层,大部份低速层位于深度20~40km的中地壳,在深度为10~20km的上地壳及40~60km的下地壳中,也出现少量的低速层。受印度板块向北推移的影响,青藏高原东缘在向东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坚硬的四川盆地的阻挡,产生向南及南东运动。这些运动过程的产生是由于研究区受到较为复杂的力的作用。正是在这些力的作用下,青藏高原东缘成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低速的地壳流受到刚强的四川盆地的阻挡出现拆层现象,并拆分为向上及向下的2或3支分流。向上的分流侵入上地壳引起地表隆升,形成陡峭的高峰。向下的分流侵入下地壳以至上地幔,使地壳加厚莫霍界面下沉。青藏高原东缘地壳流主要沿活动断裂带上分布。它从青藏高原东缘中部羌塘地块流出,主流沿北西南东的鲜水河断裂带流动,然后转向南北沿安宁河及小江断裂向南。在研究区域的北部,还有1支北东向及东西向到龙门山的地壳流。  相似文献   
22.
紫坪铺水库水位变化对剪切波分裂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莎  吴朋 《地球物理学报》2015,58(11):4106-4114
本文通过对2006—2009年四川紫坪铺水库库区8个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事件,采用剪切波分裂方法获得了水库库区剪切波分裂参数,并结合地震活动性与水库水位之间的变化关系,分析了紫坪铺水库库区地壳应力的变化特征.剪切波分裂结果显示该研究区域快波偏振方向有两个,分别为北东向和北西向,充分体现了紫坪铺水库地区地壳应力是由北西向的区域主压应力与南东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综合作用的结果.慢波延迟时间平均值为5.8ms·km-1,慢波延迟时间较大的地区位于库坝和库尾,分别是水库蓄水排水引起地壳应力变化最大的区域.对比慢波延迟时间的变化和水库水位的变化显示了慢波延迟时间与水库水位之间的一致变化关系,揭示了水库的蓄水排水对地壳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
以四川自贡和长宁两个注水地区为例,基于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和观测报告,分析注水诱发地震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特征及其与当地加压注水数据的关系,并结合表征绝对应力水平的视应力综合分析研究自贡和长宁地区的应力状态。结果表明,自贡和长宁地区注水诱发地震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均在高值波动,其均值分别为0.89和0.90,且变化过程与加压注水数据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分析认为加压注水对局部区域应力场产生扰动影响,使地下浅层裂隙呈优势取向排列,引发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表现出较好的相似性,但其视应力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应力水平并不高。  相似文献   
24.
为了获得卫星通信系统传输地震数据的误码率,借助MATLAB软件仿真地震数据在高斯信道中的传输过程,建立卫星调制方式模型和高斯信道模型,使地震数据经过所建立的模型处理后,得到不同信噪比情况下的误码率。并分析卫星通信系统使用QPSK调制方式调制、传输地震数据对信号传送的影响。最后采用蒙特卡罗法仿真获取准确误码率曲线,为使用...  相似文献   
25.
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小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记录资料,由垂直向记录P和S振幅比值,结合部分清晰的P波初动记录资料,反演得到了2008年5月12日至2009年4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序列中829个ML≥3.5的小震震源机制解。采用统计和力轴张量计算方法,分析了震源机制解参数并求取了余震区平均应力场。结果表明:用余震区北段小震震源机制解求得的节面为直立或倾斜,走向为NNE-SSW向,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SWW-NEE方向,计算得到的平均应力张量σ1方向为77.1°;用余震区南段小震震源机制解求得的节面倾角较陡,在50°~90°之间,走向相对较分散,平均应力张量σ1方向为92.4°,呈EW向。从余震区南、北段的平均应力场方位随时间演化过程可以看出,余震区在2008年8月、9月、12月和2009年1月处于应力场调整阶段。最后研究了余震区南、北段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θ及逆冲型地震类型随时间的变化,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6.
Using the broadband seismic data of the regional stations in the Sichuan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and the mobile seismic stations in this region,the receiver function inversion method was adopted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flow and dynamic effects in Sichuan and adjacent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Velocity i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of the Sichuan basi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neath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The velocity v_S is from 3. 6 to 3. 8km / s in the crust and4. 5- 4. 8km / s in the upper mantle beneath the basin,and there is no low-velocity layer in the crust. The lithology shows a hard block. The v_S velocity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s lower,with average v_Sof 3. 0- 3. 4km / s in the mid crust and4. 0- 4. 5km / s in the upper mantle. Low-velocity layers are distributed widely in the crust,most of which are in the mid crust at a depth of 20km- 40 km,and there are also a few low-velocity layers appearing in the upper crust at depths of 10km- 20 km and the lower crust at depths of 40km- 60 km. Affected by the northward pushing of the Indian plate,the eastward movement of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s blocked by the hard Sichuan basin,producing a southward and southeastward component.Such movement process is produced by the complicated forces acting in this area. Just under the action of these forces,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becomes a region with complicated geology and intensive earthquake activity. Obstructed by the hard Sichuan basin,the low-velocity crustal flow is delaminated and split into two or three upward and downward tributaries. The upward flow intruded into the upper crust,causing uplift of the earths urface,forming mountain crests; the downward flow intruded into the lower crust and upper mantle,resulting in thickening of the crust and depression of the Moho. The crustal flow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s mai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active faults. The crustal flow flows out from the Qiangtang block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the mainstream flows along the NW-SE trending Xianshuihe fault zone,then turns NS and flows to the south along the Anninghe and Xiaojiang faults. There is another crustal flow in the north of the study area,flowing in the NE and E-W directions to the Longmenshan faults.  相似文献   
27.
基于2009年1月—2015年4月芦山地震震源区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大量地震的双差重定位结果,对固定台站 (BAX, MDS, TQU) 和流动台站 (L131, L132, L134, L135) 周围处于横波分裂窗内的地震记录进行了横波分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台站TQU外,其它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走向基本一致;台站TQU处于前山断裂与一条SE向断裂的交汇处,其偏振方向具有一定的方位性,表明SE向断裂可能是导致台站TQU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偏离的原因之一.各台站位于1角区 (入射射线与裂隙面夹角为15°—45°的双叶区域) 和2角区 (入射射线与裂隙面夹角为0°—15°的区域) 的归一化时间延迟结果显示,除台站L135由于缺少震后持续数据外,其余6个台站在1角区内的归一化时间延迟在芦山地震主震后均逐渐减小.另外,从BAX, MDS, L134, L131这几个台站的玫瑰图中可见,芦山地震后快波偏振矢量发生了90°翻转现象,说明各向异性孔隙弹性 (APE) 理论在该研究区的适用性,即该理论可用于监测研究区的区域应力场变化.   相似文献   
28.
采用质点运动判别法与偏振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S波分裂参数: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获得了6个台站S波分裂参数结果:位于余震密集区的L6202台有2个快波优势偏振方向(NNE向和近EW向),在主震后1个月其快波偏振方向为近EW向,随着余震的发生应力得到释放,其快波偏振方向调整为NNE向;L5111台无明显的快波优势偏振方向,体现了该区域复杂的地质结构和主震后应力调整作用;L5112台的快波优势方向为NNE向,与岷江断裂走向大体一致;位于余震密集区东侧的JZG台快波偏振方向为NW向,与塔藏断裂的走向一致;位于余震密集区南侧的L5110和L5113台的快波优势偏振方向为近EW向,与九寨沟区域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各台站的归一化平均慢波延迟时间在1.2~5.0 ms/km范围内,L6202、L5112台的平均慢波延迟时间明显大于JZG、L5110台,反映出余震密集区的应力积累强于其他区域。  相似文献   
29.
使用汇集在四川台网中心的固定台站、震后架设的流动台站、周边水库台站等震中距150 km以内的震相数据,选用分层速度模型,对芦山7.0级地震及震后9天内的余震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了重新定位.给出了芦山7.0级地震的发震时刻为2013-04-20 08:02:46.8,震中位置30.278°N,102.989°E,震源深度16.67 km,给出了3324次余震的双差定位结果,并对发震构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芦山地震主破裂长度约40 km,下倾宽度约20 km,破裂视面积约800 km2,主破裂沿南西走向,倾角约40°.余震震源优势深度为10~22 km.余震沿南西走向,主要集中于大邑-名山断裂上盘.  相似文献   
30.
近年来,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趋势对土地要素保障提出新的要求,现行的土地供给体系已无法高效满足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工业用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十分必要。本研究以广东省工业用地供应现状为基础,通过调研与分析发现,该地区工业用地供给侧存在土地供给方式单一、市场配置失效等问题,对此提出制度研究及完善对策:(1)优化出让方式及供给策略,因地制宜采取弹性出让、分段出让、租让结合等多种出让方式相结合;(2)高效配置新增,精准调节土地投向,探索“标准地”“带项目”“带方案”供应土地;(3)鼓励中小微工业企业集聚发展,优化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布局,促进优质资源要素集中集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