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四川省是中国传统的人口与农业大省,城市化发展的任务尤其艰巨.四川省城市化水平与全国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且发展极不平衡,这已成为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利用修正的Logistic模型,从城乡人口数量方面对四川省城市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2.
周小平 《地质论评》1991,37(5):456-459
北京十三陵雾迷山组微体植物群由球状、椭球状和丝状体组成,个体数量丰富,保存完好。其中带刺疑源类Micrhystridium sp.和螺旋状弯曲丝体Obruchevella sp.的发现,大大提前了各自出现的地质时代,表明它们并不局限于震旦纪—早寒武世。而Archaeoellipsoides属,迄今在世界不同地区相近时代地层中的发现,似乎表明这类形状特殊的微化石具有潜在的地层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33.
23±0.3亿年(23.3~22.88亿年)时,地质环境(沉积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发生了由地外因素引起的灾变。灾变后,火山活动明显减弱,富氧大气圈形成,生物演化出现飞跃,气温骤降;进而引起一系列岩石、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变化,并在全球范围有明显的一致性。所在,灾变是理想的地史分期界线,可作为太古宙—元古宙的分界。  相似文献   
34.
在建立一套涵盖5个层次、15个方面共34个指标的城市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四川省18个地级市的综合实力进行计算和比较.将各主成分得分结合主成分权数进行综合计算得出各城市的综合得分,然后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由于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经济基础的差异,使得四川省各城市竞争力参差不齐的结论,并提出针对各类城市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城市的软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以有效地提升四川各地级城市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5.
求解结构动力响应的小波分解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时程分析、振型迭加和小波变换3种方法,对一个10层建筑结构的地震动力响应进行了计算和比较,三者的结果完全一致,从而说明了线性时不变系统结构动力响应的唯一性定律是正确的。由于时程分析法可以用于非线性系统,而振型分解法只能用于线性系统,小波变换不但可以用于非线性,更可以用来进行多尺度分析的能谱计算,它能使抗震分析从传统的滞回耗能模型,提高到以结构损伤和延性评价的体系上来。  相似文献   
36.
几千年来针灸处方数据的积累,为现代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针灸临床经验,但是,如何借鉴海量的针灸处方生成有价值、最优的针灸处方,则是现代针灸学致力于研究的重点。搜集了跨度几千年的大部分针灸处方数据,在对其进行结构化的基础上,利用遗传算法的思想对每一朝代单独聚类产生各自的适应度函数,然后再对各个朝代的适应度函数按其权重组合形成总的适应度函数,最终通过适应度函数取值的高低获得优化后的针灸处方。将算法用于开发针灸处方决策支持系统,经临床实践,其寻优结果具有较高的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
<正> 1983年9月,笔者在大巴山西段的陕西省西乡县三郎铺高家湾一带,发现中寒武统陡坡寺组之上,中奥陶统宝塔组之下有一套3—4m厚的地层,由棕黄色含铁质的中粒砂岩组成,横向延伸稳定,含以扬子贝为主的腕足类及海林檎,上、下界线清楚,具有独立地层单位特点,命名为西乡组。  相似文献   
38.
大城市居民作为最主要的乡村多功能消费者,是影响乡村多功能转型和价值显化的关键主体之一。该研究基于长三角城市群典型大城市宁波的调查问卷数据,利用KAP模型提出3个研究假设,从城市居民的知识(K)、态度(A)和行为(P)三方面探讨大城市居民对乡村多功能转型的响应机理。结果显示:(1)宁波居民对11个乡村功能的认知态度全部显著,其中,对乡村提供休闲放松功能、乡村农耕文化体验功能和养老功能最为认可,均值分别是5.99,5.88和5.79;(2)大城市居民对乡村多功能转型具有“知识获取(K)-认知态度(A)-行为意图(P)”的传导和响应路径,即居民获取的关于乡村的知识、居民对乡村多功能的认知态度显著影响他们的乡村消费行为意图;(3)宁波居民对乡村多功能的认知态度(A)主要受由媒体和人际传播产生的外源性知识影响;除农产品供应功能、工业发展功能和文创功能以外,居民对其他8个乡村功能的态度(A)与他们前往乡村居住、旅游、工作和养老的行为(P)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研究结论:促进大城市乡村多功能转型的政策,应当重视城市居民对乡村消费的多样化需求在信息传播、差异化发展和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方面更好的承接城市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