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31.
棕鞭毛虫牧食作用对铜绿微囊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纯培养的铜绿微囊藻种群中添加有效牧食者棕鞭毛虫.进行为期9d的实验,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棕鞭毛虫牧食作用对铜绿微囊藻的影响.结果表明棕鞭毛虫的牧食导致微囊藻种群迅速下降,同时微囊藻种群出现了群体形成现象.棕鞭毛虫直接牧食作用诱发微囊藻形成群体后,能在一定程度上能防御棕鞭毛虫的进一步牧食,使得种群得以延续.在棕鞭毛虫的牧食作用下.以酯酶活性和叶绿素荧光强度为代表的微囊藻细胞活性在实验后期显著增强.而牧食处理后细胞尺寸有所变小,这可能是伴随着微囊藻诱发性群体形成过程中一种生态对策的调整,保持较小的个体有利于种群的迅速增殖.  相似文献   
32.
Cyanobacterial blooms occur in eutrophic lakes worldwide, and greatly impair these ecosystems. To explore influences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on dynamics of both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 an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 which are at the base of the food chain, an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from December 2014 to November 2015 that included various stages of the seasonal cyanobacterial blooms(dominated by M icrocystis) in a large-shallow eutrophic Chinese lake(Taihu Lake). Data from eight sites of the lake are compiled into a representative seasonal cycle to assess general patterns of POM and DOM dynamics. Compared to December, 5-fold and 3.5-fold increases were observed in July for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 3.05–15.37 mg/L) an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5.48–19.25 mg/L), respectively, with chlorophyll a(Chl a) concentrations varying from 8.2 to 97.7 μg/L. Approximately 40% to 76%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was partitioned into DOC. All C, N, and P in POM and DOC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hl a. POC:Chl a ratios were low, whereas proportions of the estimated phytoplankton-derived organic matter in total POM were high during bloom seasons.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ontributions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to POM and DOC varied seasonally. Seasonal average C:P ratios in POM and DOM varied from 79 to 187 and 299 to 2 175, respectively. Both peaked in July and then sharply decreased. Redundanc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Chl a explained most of the variations of C:N:P ratios in POM, whereas temperature was the most explanatory factor for DOM.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dense cyanobacterial blooms caused both C-rich POM and DOM, thereby providing clues for understanding their influence on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33.
铜绿微囊藻在竞争生长条件下对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民  孔繁翔  史小丽  邢鹏  谭啸 《湖泊科学》2007,19(2):118-124
在室内研究了有、无伊乐藻存在条件下,不同水平的氮及氮磷比(N/P)对实验体系中附着藻类和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有沉水植物的体系中,当氮浓度较高时(5 mg/L),浮游藻类对N/P的变化比附着藻类更为敏感;而当氮浓度较低时(2 mg/L),浮游藻类与附着藻类对N/P的响应则没有显著的差异;2)在有沉水植物的体系中,当N/P为15时,随水体中氮浓度的升高,附着藻类的生物量显著增加,但浮游藻类的变化不显著.当N/P为25时,随水体中氮浓度的升高,浮游藻类及附着藻类的生物量均显著升高;3)附着藻类的生物量在无沉水植物(伊乐藻)存在的情况下要比有沉水植物(伊乐藻)存在时高得多,且随氮浓度升高,其生物量的增加量也远高于后者.而对浮游藻类而言,情况则完全相反.  相似文献   
34.
太湖浮游细菌种群基因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规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邢鹏  孔繁翔  高光 《湖泊科学》2007,19(4):373-381
为认识湖泊中浮游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的方法,研究了太湖梅梁湾和湖心区浮游细菌种群16S rRNA基因多样性以及种群基因组成的季节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浮游细菌种群具有丰富的基因多样性.浮游细菌的丰度、DGGE条带数、种群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 指数和Pielou指数均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及秋季浮游细菌的丰度、基因多样性及种群的均匀度较高,而冬季和春季则较低.浮游细菌种群的基因组成随时间变化.梅梁湾浮游细菌的丰度显著高于湖心.梅梁湾与湖心浮游细菌主要建群种的基因型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5.
太湖水华蓝藻底泥中复苏和水柱中生长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曹焕生  孔繁翔  谭啸  杨州  张民  邢鹏 《湖泊科学》2006,18(6):585-589
为了研究太湖底泥中蓝藻的复苏和水柱中的生长,作者自行设计了原位藻类复苏收集器和生长培养器并安放在太湖梅梁湾监测蓝藻复苏释放和生长.实验在藻类的复苏期(2005年3-6月)进行.结果表明在复苏期太湖蓝藻的复苏呈现波动性增加,4月达到最大量.水柱中蓝藻同步的比生长率和生长量也呈现波动性上升,并在5月初达到最大值.浮游动物的存在并没有对蓝藻的生长造成显著的影响.对底泥蓝藻释放和水柱生长进行比较,底泥释放的蓝藻只占藻类生长量的很小一部分(<2.5%).所以,水柱中蓝藻的生长对其优势的确立和水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后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水柱中蓝藻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36.
太湖底泥水华蓝藻复苏的模拟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本实验采集太湖梅梁湾底泥及上覆水,在保持底泥表面完整的前提下在实验室中建立湖泊生态系统模拟装置,探索太湖底泥中蓝藻种群的复苏规律经60d光照升温培养,显微观察蓝藻复苏细胞,测定底泥和上覆水中的色素含量.结果表明,在室内模拟条件下,太湖底泥蓝藻复苏初始时主要以2-8个细胞的小群体存在,其细胞直径为7.2-7.8μm,大于夏季的藻群体中的细胞直径(4.8-6μm).底泥蓝藻的复苏过程与环境温度变化密切相关.蓝藻在水体温度达到14℃时开始少量进入水柱中,在环境温度升至18-20℃之间时大量进入水中,为水华形成提供了种源.底泥蓝藻的最佳复苏温度(18-20℃)高于非蓝藻的复苏温度(14-18℃),高温对蓝藻复苏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37.
太湖底泥表层越冬藻类群落动态的荧光分析法初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0,他引:18  
阎荣  孔繁翔  韩小波 《湖泊科学》2004,16(2):164-169
为探索春季湖泊底泥表层不同藻类群落的复苏规律,本实验采集了太湖梅梁湾地区的底泥,应用荧光分析法测定藻蓝素,同时测定湖泊底泥中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确定春季梅梁湾底泥中不同藻类类群的色素含量变化,说明荧光分析法可以应用于底泥色素分析中,初步探讨了蓝藻群落和非蓝藻群落在春季温度上升期间恢复生长过程的差异。  相似文献   
38.
太湖光合自养真核超微藻遗传多样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真核藻类叶绿体16S rRNA的引物PLA491F、OXY1313R,通过PCR、构建基因克隆库的方法初步调查了太湖梅梁湾和东太湖光合自养真核超微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太湖自养型真核超微藻主要为隐藻(Cryptophyta),其次为硅藻(Bacillariophyta)、金藻(Chrysophyta)和定鞭藻(Haptophyta).该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太湖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39.
太湖浮游植物细胞裂解速率的酯酶活性法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从2009年8月至2010年10月,每月采集太湖3个不同富营养化湖区水样,运用酯酶活性法,测定了颗粒态酯酶、溶解性酯酶活性以及酯酶衰变周期,估算了太湖浮游植物细胞裂解速率.研究结果表明,太湖颗粒态酯酶活性为0.58~35.15 nmol FDA/(L.h),溶解性酯酶活性为0.55~7.59 nmol FDA/(L.h),酯酶衰变周期为7~75 h,细胞裂解速率为0.02~0.77 d-1,三个采样点细胞裂解速率没有显著差异.颗粒态酯酶活性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说明运用酯酶活性法估算太湖浮游植物细胞裂解速率是可行.此外,叶绿素a浓度与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梅梁湾和湖心叶绿素a浓度具有显著差异.贡湖湾叶绿素a浓度与细胞裂解速率之间具有显著的反比例关系,说明细胞裂解速率也是影响太湖藻类生物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0.
滇池微囊藻水华多糖的提取和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水华"微囊藻多糖及其对水体化学和生态特性的影响,以去离子水、pH5的缓冲液和pH9.2的缓冲液为提取液,分别在4℃和80℃条件下从滇池"水华"微囊藻中提取多糖,并对其所提多糖部分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H9.2的缓冲液所提多糖总得率最高,为2.25%;pH5的磷酸盐缓冲液所提多糖总得率最低,为0.383%.溶解性分析表明,不同提取液所提多糖在所试验的几种溶剂中表现为不溶、分散或部分溶解,未能找到将多糖完全溶解的溶剂.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分析表明,不同提取液所提多糖都含有中性单糖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一个未知糖.硫酸-咔唑法分析显示不同提取液所提多糖含有糖醛酸.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显示去离子水4℃条件下所提多糖含有很高的金属元素钙和镁,分别为2.15%和0.4%.初步研究显示,"水华"微囊藻多糖为酸性杂多糖,低溶解性显示在自然水体中它易形成多糖颗粒,有较高含量的金属元素说明它会影响到这些金属元素在滇池中的溶解、沉积、生物利用和循环,特别是钙和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