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49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东北地震史料辑览》由“东北历史地震考查与研究”专题项目的吴戈、房贺岩、李志田、方明远等编,由地震出版社于1992年4月出版。全书370千字、16开本、平装。定价:15元。本书共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古籍、史书、实录、方志、杂记、报刊、现场考察报告等记载的文史地震资料摘录,共辑入东  相似文献   
12.
水库地震即水库诱发地震的简称,是指水库蓄水后,由于水体作用改变了库坝区原有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的规律而诱发的地震。由于其震例多,分布范围广,可能震毁大坝而造成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后果,从而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当前水工建筑和地震工作中的重要科研课题之一。早期的水库地震震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1982年度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及其他“重要”(significant)地震主要以文字叙述方式按月统计其发生的数字和发震地点,报道一些破坏性地震的灾情和造成的破坏或伤亡以及救灾情况,同时将这些破坏性地震的震源参数列出一览表附后。最后对全年的地震情况作一总的概述。此外,表中的“测定机构”栏内的英文缩写字母所代表的有关单位另列出英、中文对照表附在一览表之后,以供查阅。  相似文献   
14.
现将1981年度全世界6级以上及重要地震综合汇编一览表的上半年部份刊载如后(其下半年部份将在本刊的另期刊载)。表中“测定机构”和“资料来源”两栏内的英文缩写字母所代表的有关单位以及有关期刊杂志和通讯社,在此表前分别介绍如下,以供查阅。  相似文献   
15.
国家地震局于1985年11月25日至30日在福建省泉州市召开了全国群测群防地震会议。有26个单位的领导和代表共98人参加了会议。1.本文首先介绍了这次会议概况。会议着重交流和总结了简易观测手段的清理结果;总结了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地震对策和在改革中地方地震台、企业地震台技术管理方面的经验;讨论和研究了当前群测群防地震工作的内容以及方向和任务。会议开得生动活泼,达到了明确今后方向和振奋精神的预期目的。2.节录了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林庭煌在会上作的题为《努力提高科学水平,争取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报告,报告分三个部分:①坚持科技体制改革方针扎扎实实继续前进;②发扬群测群防特点深入发展专群结合;③继续提高科学水平迎接新的历史任务。3.概括报道了厦门会议以来,我国群测群防地震工作通过调整、整顿、精简、清理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①认识上有突破;②实现观测手段的转移,突出了优势手段;③动物观测有创新;④提高了管理水平;⑤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有了明显变化;⑥加强了领导班子的建设。4.节录了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司长陈鑫连的大会总结讲话,包括三个方面:①关于简易观测手段清理工作的评价;②关于群测群防和地方地震工作的任务;③关于今明两年需要做的工作。5.介绍了全国地震科普作品评比结果概况。据统计共有31个单位申报了134项作品参加评比,结果评选出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0项和纪念奖25项。在这次会议上宣告了评比结果,并向获得特等和一、二、三等奖的作品颁发了奖励证书和奖金;向获得纪念奖的作品发了纪念证书和奖品。本文之后还附了评比获奖名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引言”中指出:地震社会学是主要研究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的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边缘学科。在“由来及发展”一节中说明,地震社会学是随着破坏性地震的不断发生和地震预测、预报等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一名词是1977年1月第五次日美地震预报科学讨论会上提出的;中国从1979年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后,开始较系统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同其他国家那样,当前也是主要集中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这个中心问题上。在“主要研究任务”一节中阐明,地震社会学主要是探讨组织体制的作用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探索发挥地震预报的积极作用;调研地震虚报、误传和谣言的对策;研讨地震的综合及各项对策;开展震害调查和预测;拟定与地震和地震预报有关的各项法令条例等。最后两节概述了我国开展地震社会学的研究工作概况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17.
第五篇是1983年度全世界6级以上及其他重要地震的综合汇编。文中按月统计了全年184次的发震数字及其发震地区;报道了其中67次破坏性地震的灾情及救灾情况,同时将这些破坏性地震的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源深度,震级等震源参数列出一览表附后。另对表中的“测定机构”附注了英文缩写字母的英、中文对照全称。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在各有关方面的支持赞助下,从1979年8月起筹备并成立了地震社会学专业研究室,并与其他部门的有关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开展了地震社会学的各项调查研究工作。关于这方面的基本工作概况和现状,在以本专业研究室名义撰写并先后发表在《国际地震动态》1981年第9期(总第33期)的《国际地震社会学概况及中国地震社会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和1983年第1期(总第49期)的《中国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工作方面的概况回顾》两文中均已作了概述,本文的第一部分在此仅作几点补充体会;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于作为1982年以前的课题“地震虚报和地震谣言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相应对策”的调研概况作一综述;本文的第三部分则对于作为1983—85年的课题“调查几次大震的预报效果,提出相应对策和改进预报方式的意见”的研究工作提出进展情况及其进一步设想,其中并将涉及开展地震社会学研究工作的今后展望。  相似文献   
19.
<国际地震动态>创刊30周年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世纪第一年的 5月迎来了《国际地震动态》创刊 30周年纪念。“30而立”一般泛指人到 30岁左右日臻成熟或在事业上取得初步成就 ,而对于一个已创办了 30年的刊物来说似也具有较为特殊的意义。作为本刊的创刊主编 ,此刻抚今追昔 ,不胜感慨 ,略作些许回顾 ,愿与本刊新老读者共飨。 1 本刊的历史沿革首先在此赘述几句 ,本人在文革前一直在外事单位工作 ,其中工作之一是先后主持编辑出版过英文周刊《北京动态》 (What's on inPeking)和参加编辑过中文周刊《国际文化动态“参考资料版”》;文革后调至地球物理研究所直至 1 987年 8月退休。来…  相似文献   
20.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社会学课题组与有关方面协作,从1989年迄今,在学术书(期)刊出版社等出版社陆续编辑出版了一套“灾害学和地震社会学研究丛书”及其他有关图书共20多种,现将内容简介如下(目录表附后):一、灾害学和地震社会学研究丛书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损失。为了减轻灾害损失,科学家们倡议20世纪最后10年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