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179篇
测绘学   86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147篇
地质学   331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51.
本文主要阐述在地面观测中不按云的演变规律发展的积雨云出现的几种情况,及怎样及时、准确观测积雨云。  相似文献   
52.
上海气温变化及城市化影响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研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上海市区气温变化规律和城市化进程对其影响,分析了上海市区气温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对比了市区和郊区气温在不同气候背景下的变化趋势,采用与郊区台站对比法分析了上海市区气温城市化效应,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与气温各分量长期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将高空与地面观测资料相结合,定量估算了城市化效应对平均气温的贡献,初步讨论了气温的城市化效应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873~2004年上海市区年平均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为1.31 ℃/(100 a),在1921~1948年和1979~2004年两个时期增温明显,其中第二段增温强于第一段;与郊区站点相比,市区在降温期内降温最小,增温期内升温幅度最大;城市发展导致市区和郊区气温有显著差别且温差逐年加大,其中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在秋季的差别最大,最高气温市区和郊区之间差别在夏季最大;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地面气温升高的速率,其中以最低气温最为明显;在1980年代城市化效应使上海市区年平均温度平均升高0.4 ℃,在1990年代平均升高1.1 ℃。  相似文献   
53.
豫西洛宁沙坡岭钼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东秦岭钼矿带东段,是新近发现的赋存于太古宙太华群变质岩中的细脉浸染型钼矿床。本文对其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测定了1个辉钼矿样品的Re-Os同位素年龄,获得模式年龄为126.8±1.7Ma,表明沙坡岭钼矿形成于燕山期,接近金堆城、雷门沟钼矿的形成时代,Re同位素含量显示其地幔来源的特征。沙坡岭钼矿形成机制错综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特别是深部钻孔工程验证工作,对于验证深部是否隐伏着与成矿相关的斑岩体、储量更大的斑岩型钼矿有着重要作用,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54.
湖南瑶岗仙钨矿成岩成矿作用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32,自引:9,他引:23  
湖南瑶岗仙钨矿床位于南岭东西构造带中部,加里东隆起带与印支-燕山凹陷带的交汇部位。区内出露地层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侏罗系,其中寒武系和泥盆系为含矿的主要层位。矿体赋存于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笔者在前人对矿床的地质构造、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采用SHRIMP铀-铅、铷-锶等时线和铼-锇等时线定年方法,对瑶岗仙花岗岩体及赋存于岩体内外接触带的黑钨矿-石英脉进行精确定年,获得岩体锆石SHRIMP铀-铅年龄为(170.7±2.2)Ma(置信度95%,n=12,MSWD=1.7),产于岩体外接触带寒武系地层中的黑钨矿-石英脉年龄为(175.8±4.1)Ma(置信度95%,MSWD=0.88),产于岩体内接触带的黑钨矿-石英脉年龄为(156±3)Ma(置信度95%,MSWD=0.20),产于外接触带石英脉中的辉钼矿年龄为(170±5)Ma。测定结果表明,瑶岗仙钨矿床的形成至少经历了两个成矿期,分别对应于J1/J2过渡期与J2/J3过渡期。今后的深部找矿工作尤其是杨梅岭矿段深部应该注意寻找两个时期分别形成的石英脉型和矽卡岩型矿体。  相似文献   
55.
河南省嵩县鱼池岭钼矿是近几年在东秦岭钼矿带中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钼矿床.该钼矿床产于合峪复式花岗岩体及隐爆角砾岩中.含矿岩体以富二氧化硅、铝质、贫钙、富碱、高F以及K2O含量大于Na2O含量为特征.矿区内辉钼矿化主要类型为浸染状、细脉状、网脉状,薄膜状和薄饼状.成矿围岩蚀变类型有钾长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黄铁绢英岩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和高岭石化等,具典型的斑岩型钼矿床的矿化和围岩蚀变特征.笔者选取了6件不同矿化类型的辉钼矿样品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模式年龄(130.3±2.0)~(131.7±1.9)Ma,等时线年龄(131.2±1.4)Ma.表明该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与赋矿的合峪花岗岩体的侵位年龄相一致,应为同一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的产物.辉钼矿中Re的含量为12.48×10<'-6>~53.39×10<'-6>,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性质.鱼池岭钼矿与东沟、汤家坪等斑岩钼矿形成于同一时期,应为东秦岭-大别地区晚中生代区域岩石圈大规模伸展的响应.  相似文献   
56.
豫西熊耳山寨凹钼矿床辉钼矿铼-锇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寨凹钼矿床位于河南熊耳山地区,是新近发现的穿插于太古宙太华岩群深变质岩中的辉钼矿石英脉型钼矿床.为了获得该钼矿床的成矿年龄,从10件采自辉钼矿石英脉的样品中挑选出辉钼矿单矿物进行Re-Os同位素年龄测定.10件辉钼矿样品22次测定结果的年龄最小值为(1 680±24)Ma,最大值为(1 831±29)Ma.其中10件辉钼矿粗粒(自然粒度)状态下13次测定结果的等时线年龄为(1 686±67)Ma,MSWD=16;4件研磨后粉末状辉钼矿9次测定结果的等时线年龄为(1 804±12)Ma,MSWD=1.09.两条等时线的仞始<'187>Os值在误差范围内接近于0,表明<'187>Os全部由Re衰变而来.上述结果表明,寨凹钼矿床形成于17~18亿年的中元古代早期,是目前中国已知最老的钼矿床,为中元古代早期华北克拉通伸展-裂解环境中构造-岩浆热事件所伴随的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与熊耳群火山岩浆活动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辉钼矿的Re含量为4.832×10<'-6>~0.665×10<'6>,平均3.045×10<'-6>,表明成矿物质可能来自围岩地层.东秦岭地区从元古宙到印支期、燕山期的铜矿化构成该区的钼成矿谱系,寨凹钼矿床可能是该谱系中最早的端员.  相似文献   
57.
白石顶钼矿床位于湘粤桂交界的桂北姑婆山地区,主要以石英辉钼矿脉的形式产于桂岭岩体(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南华系浅变质浅海相碎屑岩中.桂岭岩体岩石类型以中-细粒斑状(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岩石呈灰白色,似斑状结构.斑晶主要由微斜长石和斜长石组成,基质则由微斜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普通角闪石组成,副矿物有磁铁矿、锆石、褐帘石、绿帘石、磷灰石、榍石等.白石顶钼矿的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和白钨矿等.围岩蚀变有黄铁矿化、钾长石化、白云母化、绿泥石化等.文章通过对桂岭岩体及其包体中锆石SHRIMP U-Pb年龄和辉钼矿Re-Os年龄的测定,初步揭示了白石顶钼矿床的成矿年代,桂岭岩体(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424.4±5.6)Ma,其中的闪长质包体的SHRIMP U-Pb年龄为(428±4)Ma.6件辉钼矿Re-Os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24.6±5.7)Ma,这表明白石顶钼矿床形成于志留纪.此次工作首次认为在华南地区志留纪也发生了金属钼的富集成矿,该成果对于深入认识华南地区加里东期的构造.岩浆演化及其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58.
安徽铜陵地区是长江中下游Cu-Au-Fe-S成矿带中的一个重要成矿区,新桥大型Cu-Au-Fe-S矿床为其重要的矿床之一.运用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该矿床中矿石的黄铁矿进行了精确定年测定,首次获得了黄铁矿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126±11Ma,初始OS值1.2±1.9(MSWD=2.6),属早白垩世,代表了铁硫化物的成矿年龄.结合前人的精确同位素定年结果,认为铜陵地区存在两种成矿事件,一种是与Cu-Au-Mo矿有关的成矿事件,代表的铜钼金硫化物的成矿年龄为138.0~140.0 Ma;另一种与铁矿有关的成矿事件,代表的铁硫化物的成矿年龄为112.6~126 Ma.  相似文献   
59.
以2020年6月26日于田MS6.4地震为例, 采用地磁谐波振幅比法, 选用距震中370 km和360 km范围内的且末台、 狮泉河台所记录到的秒值连续波形数据, 对震前地磁异常进行了提取和回溯性分析, 发现地磁谐波振幅比反映了观测点深部电阻率变化, 2020年于田MS6.4地震前且末台和狮泉河台地磁谐波振幅比出现了较明显的异常现象。 异常特征有: ① 地磁谐波振幅比YZHxYZHy主要表现为“下降—转折—恢复”的形态, 地震发生在下降型变化恢复之后上升阶段; ② 震前约2年起, 且末台和狮泉河台谐波振幅比表现长短周期变化不同步或NS向与EW向变化不同步的现象; ③ 且末台YZHx(NS)和狮泉河台YZHy(EW)谐波振幅比异常变化中的转折上升形态具有自较长周期向较短周期的迁移现象; ④ 狮泉河台谐波振幅比趋势性异常起始时间早于且末台, 持续时间平均2年左右, 最大异常幅度达到0.04; ⑤ 且末台YZHx(NS)和狮泉河台YZHy(EW)异常相比对应其他分量更为显著, 这也许震中和台站所在位置有关系; ⑥ 地震前和田大地电场(距震中约265 km)岩体裂隙优势方位角(α)也显示异常变化, 可见该地震前多地球物理探测参量的异常响应, 呈现多地球物理量耦合, 增加了异常可信度。  相似文献   
60.
将柯坪块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最大似然法进行b值计算,并结合利用双差定位法对柯坪块体上发生的ML≥1.6地震重定位后的结果,寻找沿柯坪块体主要断裂带的凹凸体。研究发现,柯坪块体上发生地震的震中主要沿断裂带分布,沿柯坪塔格逆断裂带存在凹凸体,该区域虽已发生大地震,但依然处于高应力水平,因此初步判定沿柯坪塔格逆断裂带仍存在发生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