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72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晚三叠世花岗岩类在秦岭-大别造山带西端广泛分布,其成因机制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研究对于反演华北、扬子两大板块沿秦岭-大别造山带在三叠纪时期的拼合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西秦岭天水地区柴家庄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及其中的暗色包体进行精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暗色包体中普遍发育针状磷灰石及斜长石捕掳晶,暗示岩浆混合作用;暗色包体具有较低的SiO2(60.27%~60.38%)、高的Mg#(54~55)和Nb/Ta比值(14.8~16.6),表明其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作用;寄主二长花岗岩表现出典型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富集Sr、Ba,亏损Y和HREE,岩石的Sr/Y比值介于88~98之间,Y/Yb比值介于13~15之间,暗示源区有石榴石残余.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柴家庄二长花岗岩可能为增厚的造山带下地壳在碰撞后伸展环境下发生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可能与晚三叠世时期秦岭造山带的板片断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2.
摘要:数字高程模型(DEM)是基础测绘的重要成果之一。DEM数据成果应用广泛,其质量直接影响应用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及应用目标的真正实现。结合生产实践,探讨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对利用遥感影像制作的DEM进行质量检查的方法。  相似文献   
93.
证据权法在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GIS为技术平台,采用证据权法对研究区进行了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综合分析历史滑坡数据及其环境因素和触发因素,数据源主要有地形图、DEM、地质图,选取地层岩性、构造、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道路、水系作为危险性评价因子。首先应用ArcGIS软件对数据源进行处理,提取各个评价因子图层,并对每个图层进行分级、缓冲区分析等处理,建立若干证据层。然后将历史灾害点与评价因子进行空间关联分析,计算每个评价因子等级的权重,最后计算出评价单元的危险性指数,并将危险性分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等危险区、低危险区。采用成功率曲线法对证据权法评价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次评价的精度为71%。利用历史滑坡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说明证据权可以客观定量地评价各影响因子对滑坡的影响程度,该方法应用于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比较有效。  相似文献   
94.
皖南山区阳台古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皖南山区阳台古滑坡堆积体为例,在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运用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结合极限平衡理论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但在暴雨的影响下,其前缘可能出现浅层的蠕滑-拉裂破坏,坡体中上部可能出现较深层的蠕动变形-拉裂破坏。对于这类滑坡堆积体的防治应当采用多级治理措施分别控制其变形部位,同时疏通截排水系统。  相似文献   
95.
南极乔治王岛六种苔藓植物的X荧光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无标样条件下 ,我们利用微束 X荧光分析法对南极乔治王岛的 6种苔藓植物的叶和茎进行重元素分析。它们是 :Andreaea regularis,Bryum muehlenbeckii,Drepanocladus uncinatus,Brachythecium subpilosum,Tortula saxiola,Ditrichum austro- georgicum。研究结果发现 ,不同苔藓植物对各种不同重元素的吸收能力不同 ,即使是同一种植物 ,叶和茎中的重元素成分也有差异。在 6种苔藓中 ,Andreaea regularis体内的重元素种类最少 ,但其对 Fe有较强的吸收。由于南极环境条件优越 ,在苔藓植物体内 ,尚未发现大量有毒重金属元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96.
台风Maggie路径异常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台风Maggie(1999年)是近年来比较特殊的一个台风,所有台风预报中心均未能准确预报其登陆前的异常路径。通过两个数值试验揭示了台风Maggie路径异常的原因。即Maggie路径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它与邻近的一个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7.
结合 5·12 汶川地震诱发的大量次生地质灾害,设计并完成了比例为1 :100的边坡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讨论了相似关系和模型的设计、传感器的布置、模型的建造过程,编制了动荷载加载制度。试验结果表明,边坡对输入动荷载具有放大作用,沿坡面向上,PGA放大系数呈上升趋势,并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其节律性变化规律受坡体岩性、结构面组合和动荷载振动方向的影响; 动荷载X向振动时的坡面峰值重力加速度(PGA)放大系数明显大于Z向振动时的坡面PGA放大系数,说明坡体在X向振动时的动力响应更为强烈; 坡体内PGA放大系数在铅直向上呈线性放大,在水平向上表现为节律性变化。试验结果有助于了解陡倾层状岩质边坡在不同动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规律,对研究其变形失稳机制和抗震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8.
柴达木盆地南缘万宝沟花岗岩体主要由似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中发育岩浆暗色包体。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为441±5Ma,表明其形成于晚奥陶世。该花岗岩的SiO2含量变化较大(62.20%~75.32%),高钾(3.58%~5.15%)和碱(K2O+Na2O>7%),A/CNK为0.98~1.09,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K2O/Na2O(>1)、FeOT/MgO(3.4~6.5)和Ga/Al(2.3~3.1)比值较高,亏损不相容元素Ba、Sr、Nb、P和Ti,相对富集Ta、Hf和Zr,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εHf(t)=-1.1~10.5,tDM2=744~1490Ma,变化范围较大,表明其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但以壳源为主。较高的εHf(t)(达10)值和较年轻的tDM2(仅为744Ma)暗示,源区中有年轻组分的参与。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认为该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拉张环境。万宝沟花岗岩在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上与典型环斑花岗岩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与秦岭中生代环斑结构花岗岩基本相似,表明中央造山带存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两期环斑结构花岗岩。这将对中央造山带构造演化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
四川锦屏山地区金矿床的成矿机理和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研究区典型金矿床的矿化地质特征、围岩蚀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四川锦屏山地区金矿床的成矿机理和矿床成因。锦屏山地区金矿床的含矿围岩以浅变质的三叠系粉砂质片岩为主,金矿床围岩中广泛发育碳酸岩化(早期)和硅化(后期),前者以铁白云石化为特征,后者以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和石英脉发育为特征。碳酸岩化主要发生在碳酸岩脉与泥质粉砂岩的接触带上的粉砂岩一侧,由碳酸岩脉侵入时的热液交代岩石中的泥质矿物而形成。金矿体的走向与碳酸岩化带的产状基本一致,金主要富集于硅化强烈、黄铁绢英岩化发育地段。碳酸岩化地层中具有较高的含金背景,指示成矿物质金来源于地幔,而矿化主要发生在黄铁绢英岩化和硅化带及石英硫化物脉中。结合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研究区金矿的成矿作用主要是后期热液的改造作用中金元素发生再次富集的结果。金矿的形成经历了碳酸岩脉侵入、地层发生铁白云石化并初步富集形成矿源层(岩)阶段和以硫化物石英脉为代表的热液期的大规模富集成矿两个阶段,矿床的成因类型因属于改造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00.
刘海军  赵建军  巨能攀 《岩土力学》2016,37(Z1):289-294
以岩质边坡倾倒破坏地质过程分析为基础,假定岩体倾倒破坏过程中始终处于力平衡状态以及层面上下缘存在着阻止剪切错动破坏的层间阻力,岩体中某一点应力根据弹性力学原理可以简化为垂直的自重应力和水平的侧应力,将倾倒破坏岩体的力学过程概化为平面应变模型,并基于最大拉应力破坏准则,推导出岩体倾倒折断破坏深度的临界公式。实例计算及讨论表明,倾倒破坏临界深度理论适用范围广,并且考虑了边坡水平应力,计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破坏特征。另外,边坡坡角、岩层倾角及厚度对岩体倾倒破坏深度影响具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层面倾角50°~70°时边坡最易发生倾倒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