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305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在系统分析青藏高原新生代98个残留盆地类型、形成构造背景、岩石地层序列的基础上, 对青藏高原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及上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进行了讨论: (1)古新世—始新世: 松潘—甘孜和冈底斯带为大面积构造隆起蚀源区.塔里木东部、柴达木、羌塘、可可西里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的构造压陷湖盆-冲泛平原沉积.高原西部和南部为新特提斯海.(2)渐新世: 冈底斯—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大范围沉积缺失, 指示上述地区大面积隆升.沿雅江自东向西古河形成(大竹卡砾岩).西昆仑和松潘—甘孜地区仍为隆起蚀源区.塔里木、柴达木、羌塘、可可西里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构造压陷湖盆沉积.塔里木西南部为压陷盆地滨浅海沉积.渐新世末塔里木海相沉积结束.(3)中新世: 约23 Ma时高原及周边不整合面广布, 标志高原整体隆升.塔里木、柴达木及西宁—兰州、羌塘、可可西里等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的构造压陷湖盆沉积; 约18~13 Ma高原及周边出现中新世最大湖泊扩张期.约13~10 Ma期间, 藏南南北向断陷盆地形成, 是高原隆升到足够高度开始垮塌的标志.(4)上新世: 除可可西里—羌塘、塔里木、柴达木等少数大型湖盆外, 大部分地区为隆起剥蚀区.由于上新世的持续隆升和强烈的断裂活动, 使大型盆地的基底抬升被分割为小盆地, 湖相沉积显著萎缩, 进入巨砾岩堆积期, 是高原整体隆升的响应.高原从古近纪的东高西低格局, 经历了新近纪全区的不均衡隆升和坳陷, 最终铸就了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 青藏作为一个统一的高原发生了重大的地貌反转事件.   相似文献   
432.
位于循化盆地南缘的积石镇羊圈贡拜—西沟上庄剖面发育连续完整的晚渐新世—上新世地层, 从老至新依次出露渐新统—中新统他拉组、中新统咸水河组(中庄段、上庄段、东乡段)和中新统—上新统临夏组(柳树段和何王家段).沉积相分析认为, 他拉组以冲积扇相为主, 咸水河组以富含膏盐层的咸化湖相—三角洲前缘相为主, 临夏组以湖相—三角洲前缘相夹水下扇相为主.通过对沉积序列中古流向的系统测量和分析, 揭示他拉组、咸水河组沉积期的古水流方向多在SE-NW之间, 结合物源分析, 表明当时西秦岭北缘逆冲带和拉脊山逆冲带均已隆起并遭受剥蚀成为循化盆地沉积物的物源供应区; 而在临夏组沉积期, 古水流以NWW为主, 推测循化盆地东部的积石山隆起成为物源的主要供应区.剖面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和C-M图分析结果印证了对剖面沉积相的划分, 并指示盆地沉积时期的三角洲前缘和水下扇发育区存在牵引流.   相似文献   
433.
根据在西藏南部吉隆盆地新近纪地层沃马组中获得丰富的介形类化石, 鉴定识别出介形虫9属37种, 其中8个未定种, 根据介形虫动物群在地层剖面上的分布规律, 建立了2个介形虫组合带, 自下而上为: Ilyocypris pentanoda-Qaidamothere vena组合带和Leucocythere mirabilis-Leucocytherella组合带.通过对研究区介形虫组合带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同层位的介形虫组合对比, 将沃马组的时代厘定为中新世晚期—早更新世.   相似文献   
434.
呼图壁凝析气田构造控藏过程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呼图壁气田是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发现的第一个中型凝析气田。文章从区域构造应力特征及构造运动方式入手,重建了呼图壁背斜构造演化历史,综合分析了呼图壁气田成藏过程和成藏的关键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呼图壁背斜构造形成演化,受幕式挤压应力、沉积压实作用及滑脱层的共同控制。同时,晚新生代的区域强烈SN向挤压应力不仅使得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迅速达到高-过成熟阶段并大量生气,而且造成地层异常高压以及断裂的开启,进而为呼图壁气田的形成提供气源和通道。而SN向水平区域构造挤压应力、异常高压及断裂是呼图壁气田成藏的主控因素。此认识对于呼图壁气田的开发、利用,以及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寻找新的天然气勘探耙区,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5.
分析GPS时空参考点下卫星钟差参数改正原理,结合伪距观测方程推导BDS单频及双频消电离层组合在标准单点定位、精密单点定位下的差分码偏差(DCB)改正公式。采用MGEX发布的DCB文件,分别进行多个测站的定位解算。结果表明,BDS伪距B1B2及B1B3双频定位DCB改正前E、N方向精度较单频差,严重影响定位精度,改正后E方向精度提高在dm级,N、U方向提高在m级;精密定位下B1B3组合DCB改正后与B1B2组合定位结果非常吻合,静态及仿动态下精度都有提高。  相似文献   
436.
目前非测绘专业RS和GIS的实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上存在前后割裂的缺陷,具体表现为RS采集数据后,缺少进一步深入的空间分析和知识挖掘过程;而GIS操作的数据源现势性差,大多采用已经示例数据,既导致了数据资源的浪费,又使学生缺少对空间信息项目总体流程的把握。本文厘清了这两门课程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将这两门课程实习合并为空间数据采集和分析综合实习的思路,以解决城乡规划科学问题为目标,以项目实战过程为主线,对实习内容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即采用面向对象法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了解译,其成果作为GIS数据源;然后通过空间分析计算城市规划指标,并进行了建筑日照分析。在湖南农业大学城规专业进行了实践检验,结果表明,空间数据采集与分析实习包括空间数据的采集、空间数据建库和空间分析,逻辑清晰、可操作性强,提升了学生综合动手能力,实习效果较好,可为其他高校和专业的空间信息相关课程实习的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437.
桂林市芦笛岩、大岩洞穴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桂林市芦笛岩和大岩进行洞穴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 1)除疗养地、瀑布等个别区域外,洞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普遍较洞外的高,可高出几倍至十几倍; ( 2)近洞口段洞道空气负离子浓度由外向里可增加1. 6至5. 6倍,达到某点后趋于平稳; ( 3) 人类活动对洞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影响显著; ( 4)洞穴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与湿度呈正相关; ( 5)在所测的八个月里,即2003年9月至2004年4月,洞穴空气负离子浓度在12月和1月较低。   相似文献   
438.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研究是认识整个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机制以及印欧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受控于昆仑山断裂、阿尔金断裂、祁连山断裂的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发育,较完整地记录了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变形信息。尤其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变形强烈,晚新生代地层出露完整,是研究其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及驱动机制的理想地区。文中应用平衡剖面和古地磁构造旋转方法,结合最新的磁性地层年代,定量恢复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历史。结果表明,在挤压应力的控制下该地区自22 Ma以来,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地层缩短与构造旋转,且其强度呈阶段性增长,具体又可划分为3个阶段:22~9.1 Ma构造活动平静期、9.1~2.65 Ma构造变形相对加强期、2.65 Ma以来构造变形顶峰期。研究表明,造成柴西地区地层持续缩短和顺时针旋转的关键推动力是印欧板块晚新生代的持续向北推挤、昆仑山-祁曼塔格山向柴达木盆地强烈挤压推覆以及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大规模的复活。  相似文献   
439.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柴西地区)地震剖面构造沉积相演化的分析, 结合基底岩性及区域构造运动历史, 重建了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沉积动态演化框架。柴西地区新生代以来一直处在印欧板块碰撞所引起的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挤压构造背景下, 经历了两大构造变形期: 第一变形期主要发育在古近纪, 变形高峰在下干柴沟组上段, 第二变形期发育在新近纪-第四纪, 变形强度日益加剧。剖面沉积相的变化体现柴西地区经历了水进-静水沉降-水退的过程, 平面沉积相演变是沉积中心受构造运动控制的直接结果; 受构造演化控制柴西地区以Ⅺ号(油狮断裂)和油北断裂为分界线, 由南至北地表形态表现为3种不同样式: 柴西南区断裂发育,柴西中部为英雄岭新生造山带,柴西北区主要发育冲断褶皱。柴西地区构造沉积演化特征是对青藏高原阶隆升的响应, 同时记录了青藏高原向北间歇性蔓延生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440.
郑亚东  王涛 《中国科学D辑》2005,35(4):291-303
中蒙边界的亚干地区经历古生代造山作用之后, 中生代经历两次重大的构造事件: 造山期(晚三叠-早侏罗世)为地壳的缩短导致总体向南的特大型推覆构造; 晚造山期(晚侏罗-早白垩 世)近南北的地壳伸展, 形成变质核杂岩. 经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查明, 造山期形成的推覆构造上盘总体运动方向约180°, 运动学涡度约为−0.10, 属缩短-增厚型剪切作用, 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近水平. 晚造山期伸展作用形成拆离断层, 上盘总体运动方向约165°: 早期运动学涡度平均为0.74, 属简单剪切为主减薄型剪切作用, 最大主压应力轴倾角66°; 晚期伸展作用的运动学涡度为平均0.55, 属纯剪切为主减薄型剪切作用, 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近直立. 表明推覆构造导致地壳的增厚, 原处于地壳上层的岩石下沉进入韧脆性转化带以下的下地壳, 增温的下盘岩石和其下部分重熔的物质因其体积的增大和比重的减小而上浮, 而上盘岩石则因构造增厚负荷加大. 在上方负荷和下部热隆的联合作用下, 夹持其间的韧性剪切带中的垂向纯剪切组分增大. 当垂向纯剪切组分超过简单剪切组分时, 韧性剪切带转化为伸展-减薄型剪切带. 这一递进转化过程体现了推覆构造和伸展构造时空关系和其间运动学和动力学内在的本质联系: 推覆构造引起地壳增厚的过程中孕育了伸展的因素, 伸展组分的递增最终导致晚造山的伸展垮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