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316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0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王古1井奥陶系油气成因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素梅  庞雄奇  邱桂强  高永进 《地球科学》2005,30(4):451-458,479
首次在东营凹陷南斜坡王古1井奥陶系古潜山中获得深层高蜡油(含蜡量40.84%),其富含蜡质烃,甾、萜类等高分子量化合物含量甚微.采用分子筛络合技术对王古1井原油中的甾、萜类化合物进行了浓缩,并对碳酸盐岩储层中的方解石脉包裹体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王古1井奥陶系原油及储层包裹烃的组成与分布具有深层孔店组烃源岩的特征,与沙四段烃源岩相关性差,揭示奥陶系原油不同于以往发现的第三系沙河街组原油.正构烷烃单体同位素δ^13C值分析也表明,王古1井原油与孔店组烃源岩接近且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反映孔店组为其可能的油源岩.王古1井奥陶系油气的发现表明东营凹陷存在一套迄今尚未发现的深层油源岩,该区具有深层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32.
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中的最佳布极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艳东  赵家骝  庞丽娜 《地震》2004,24(2):17-24
对如何确定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中的最佳布极方式, 包括极距个数和各极距长度的确定进行了研究。 确定最佳布极方式的主要依据是地下各层介质的响应系数随观测极距的变化规律以及采用不同观测极距对反演精度的影响。 以宝坻台为例, 讨论了在电性剖面参数已知的情况下, 如何确定多极距观测中各极距长度。 最后, 利用提出的最佳布极方式确定的装置系统对宝坻台模拟多极距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 结果表明, 用最佳布极方式确定的多极距观测系统可精确计算出地下各层介质的真电阻率变化。  相似文献   
533.
关中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与环境演变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庞奖励  黄春长 《地理科学》2003,23(4):448-453
通过对周原全新世古土壤和关中新石器文化的研究,认为新石器文化对环境变化有积极的响应,但这种响应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其中5800~5000a B. P.间的以干旱为特征的环境恶化是造成关中仰韶文化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探讨了环境因素在新石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人类文化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其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  相似文献   
534.
泾河上游黄土高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黄土高原腹地甘肃合水MJY-A全新世土壤剖面磁化率、粒度、全铁、TOC、TC、CaCO3等气候代用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全新世早期,黄土高原中部地区气候虽比较温和干燥,风尘堆积速率降低,土壤发育表现为边沉积边成壤的自然过程;到了全新世中期,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地表植被发育,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强烈,土壤发育依旧表现为自然的成壤过程,形成深厚的古土壤-黑垆土(S0);到了全新世晚期,气候开始恶化,干旱少雨,植被急剧退化,沙尘暴频繁发生,形成的现代黄土层(L0)覆盖了土壤(S0)使之成为埋藏古土壤,土壤发育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现代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退化,并不全是由自然要素本身固有的规律所造成的,而是在自然要素本身变化的背景上叠加了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35.
北洛河中游黄陵洛川段全新世古洪水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姚平  黄春长  庞奖励  查小春  李晓刚 《地理学报》2008,63(11):1198-1206
通过在北洛河中游黄陵洛川段河谷的考察, 选择典型的古洪水平流沉积剖面进行了古 洪水水文学研究。在野外考察测量的基础上, 采集平流沉积层样品, 进行粒度成分、磁化率、 烧失量、CaCO3 含量等分析, 证明研究地点具有典型的古洪水平流沉积层, 并且通过地层学对比分析, 确定其为中晚全新世特大洪水的沉积物。利用水文学原理计算出该组古洪水沉积层所记录的特大洪水的洪峰流量在12 350 m3/s~14 730 m3/s 之间。同时通过对该断面下游方 向20 km 处的东王河铁路桥1994 年9 月洪水洪痕的测量, 利用相同方法计算其洪峰流量, 证明古洪水水文学计算结果合理可靠, 从而为北洛河中游的工程建设及沿岸地区的防洪减灾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536.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为目前国内较典型的碳酸盐岩油气储集层,且有巨大的勘探潜力,深入研究该套储集层的类型及分布对塔中地区的下一步勘探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大量岩心分析,根据孔隙度—渗透率相关关系将塔中地区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储集层划分为3 种主要类型:孔隙型、裂缝型、裂缝—孔隙型。根据各单井储集层类型,结合沉积相及断裂等储集层影响因素,推断了良里塔格组3个岩性段的不同类型储集层的分布范围,认为裂缝型储集层最为发育,而最有利于油气成藏的裂缝—孔隙型储集层主要发育于良二段,孔隙型储集层分布范围较小。最后认为塔中Ⅰ号断裂带塔中82井区—塔中24井区为油气勘探最有利区。  相似文献   
537.
关中西部漆水河全新世特大洪水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对漆水河流域深入调查研究, 在漆水河与湋河交汇的二级阶地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中发现古洪水沉积夹层, 利用沉积地貌学、沉积学、考古学和释光年代学方法, 确定了在全新世时期的11500 年内, 漆水河曾经在4650~4600a BP、4600~4300a BP、4300~4100a BP 和3100~3000a BP 发生了4 期20 次洪水事件。通过利用水位-流量关系模型, 计算出这4 期20 次特大洪水的洪峰流量, 大大延长了洪水水文数据序列, 并建立了漆水河全新世洪水频率曲线, 科学、系统地提高了漆水河洪水水文学计算精度, 增强了渭河流域防洪减灾和水资源开发当中洪水频率分析的可靠性。这项研究成果对于我国著名的农业科技城-杨凌的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同时填补了渭河流域古洪水水文学研究的空白, 对于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538.
泾河中游古耕作土壤的微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野外调查,应用偏光显微镜和图像处理软件等手段,结合理化分析,研究了泾河中游古耕作土壤的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古耕作土壤是中壤土;骨骼颗粒磨圆度好,以石英、长石等不易风化矿物为主,并含有石英复合晶、石英或长石的扁平状单晶等外来物质;细粒物质主要是粘粒和次生方解石。古耕作土壤的基本微垒结为海绵微垒结;根孔、虫孔发育,裂隙不发育;土壤形成物主要是铁质粘粒浓聚物和不同形式的次生方解石;前者的丰度和铁质浸染强度高于表土层和母质层。光性定向粘土极少量。  相似文献   
539.
Based on field surveys,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the YPC site, Yu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for analysis of contents o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and their variations with XRF and comparison with the curve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pH value distribution, loss on ignition and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dust source of loes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 Holocene pedogenic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were revealed.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0571154; No.40471119 Author: Li Xinyan (1978–), Ph.D, specialized in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相似文献   
540.
为解决辽河西部凹陷复杂构造圈闭含油性主控因素及定量表征问题,对研究区103个复杂构造圈闭进行地质统计和R型主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圈闭距离排烃中心的距离、所在地点的流体势、盖层厚度、砂体厚度、切割圈闭的断层个数等是制约复杂构造圈闭油充满度的主控因素。通过地质解剖分析表明,圈闭距离排烃中心越近、处于相对低势区且储盖厚度与断距满足三元耦合关系(储层中砂岩厚度<断距<盖层中泥岩厚度)时,该复杂构造圈闭油充满度就较大。依据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复杂构造圈闭油充满度与其主控因素的多元非线性定量预测模型。选取未参与模型建立的21个复杂构造圈闭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80%以上的复杂构造圈闭油充满度理论值与实际值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