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51.
澳大利亚高压与中国北方降水的遥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元箴 《海洋学报》1988,10(3):279-286
通过对1976年和1979年6—8月澳大利亚高压(以1000hPa平均涡度代表)与中国华北15个站24小时降水量的功率谱、交叉谱分析,发现两者在准一周周期处有较高的凝聚值,并呈反位相相关。即澳大利亚有冷空气爆发时,有利于华北产生大范围的大到暴雨。由1976年5—8月澳大利亚高压与南、北半球有关环流系统的物理量的交叉谱,发现在6.9天周期处均有较高的凝聚值,而且位相由小到大,进一步说明了澳大利亚高压与中国北方降水遥相关的影响过程。  相似文献   
52.
降雨是诱发边坡变形失稳的主要因素,而针对降雨型边坡的预警预报也一直是工程领域的核心问题。本文将蒙特卡罗方法引入降雨型滑坡的预警预报,首先基于正态分布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立了边坡的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并分析了9种不同型式降雨下边坡稳定性系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递增型降雨对边坡的稳定性尤为不利,均匀型降雨次之,递减型降雨影响最小。其次,将降雨过程划分为前期降雨+当期降雨,并确定了前期降雨对于当期降雨的有效时间为6 d。最后,论文结合可靠度理论,选取失效概率Pf=10%作为预警指标,通过把前期降雨引入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关系曲线并作为第三坐标轴,最终将该曲线扩展成为前期降雨(A)-当期降雨(I)-降雨历时(D)曲面(A-I-D阈值曲面),研究结果对于降雨型边坡的预警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3.
浙江常山蒲塘口剖面由下至上出露上奥陶统砚瓦山组、黄泥岗组、三衢山组和长坞组,发育斜坡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凯迪阶中含碎屑流沉积和以滑塌构造为主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砚瓦山组发育多期斜坡上部常见的中—远源碎屑流沉积、底流作用形成的含纹理条带状灰岩以及以钙质细砂岩为主的水下河道充填,出现大量原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火焰构造、小型泄水构造、沉积物挤入构造和塑性变形褶皱。黄泥岗组和三衢山组以含滑塌构造的深水相泥质灰岩为主,水体较砚瓦山组有所加深,至少有三期滑塌构造层。综合分析沉积岩相、软沉积物变形机制、大地构造背景,认为海底地形的坡度变陡和相对较高的沉积速率可能是砚瓦山组中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触发机制,并且对其瘤状灰岩的形成也有一定的贡献。黄泥岗组、三衢山组中的滑塌构造可能与当时华夏古陆快速向北扩张、古地形逐渐变陡及地震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4.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区域16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及南亚地区夏季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探讨了热带印度洋夏季大气热源主模态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春、秋、冬季相比,夏季大气热源强度强、范围广,热源最强中心在孟加拉湾北部大陆边缘;当孟加拉湾、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阿拉伯海的中东部以及恒河平原等地的夏季大气热源增加(减少),而赤道印度洋的中西部地区、阿拉伯海北部边缘等地的夏季热源减少(增加)时,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北部、东北以及西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的增加(减少),不利于华北南部以及江南地区尤其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的增加(减少);热带印度洋夏季大气热源的主模态主要通过影响对流层高、低层的环流来影响中国东部降水。值得注意的是,与热带印度洋夏季大气热源的主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相比,其年代际变化对中国东部降水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55.
西秦岭夏河-合作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矿及多金属矿床开发地带,区内断裂构造复杂,构造控矿作用显著。文章利用分形理论方法对夏河-合作地区不同方向断裂构造作定量分析,统计计算断裂构造容量维和信息维,结合矿床空间分布分形特征和矿床Fry分析,探讨研究区构造分形特征及断裂与矿床的空间展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全部断裂容量维1.2374,北东向断裂容量维0.8229,北西向断裂容量维1.2296,近东西向断裂容量维1.0312,全部断裂容量和北西向断裂容量维处于断裂分形临界值(1.22~1.38)区域,显示研究区断裂构造连通性较好。研究区全部断裂信息维1.1118,北东向断裂信息维1.018,北西向断裂信息维1.2296,近东西向断裂信息维1.0217,北西向断裂信息维处于断裂分形临界值区域,反映北西向对矿床的控制最强。断裂构造分形维数可以表征矿床的沉积部位,以容量维、信息维等值线图以及Fry图划分出3个有利成矿区。  相似文献   
56.
滇东地区奥陶系红石崖组的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石崖组是分布于滇东和川西南地区的一套红色的奥陶纪粗碎屑沉积地层,含笔石、几丁虫和疑源类等化石,过去通常认为其时代为阿仑尼格期(大致相当于当前国际划分的弗洛期和大坪期)。通过对云南禄劝桂花箐水库岸边、禄劝六江和昆明二村红石崖3条剖面的红石崖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化石采集,获得了大量笔石标本,鉴定出了2属15种。根据滇东地区红石崖组的笔石动物群,建立Corymbograptus varicosus笔石带,通过与国内外相关笔石动物群的对比分析,该带可与我国黔北地区的Acrograptus filiformis带、英国湖区的Corymbograptus varicosus带以及阿根廷西北部Acoite组的"Baltograptus deflexus带"进行较好对比,其时代应为早奥陶世弗洛期早中期。据此,红石崖组与其上的巧家组之间很可能缺失大坪期地层。  相似文献   
57.
张元动  陈旭 《现代地质》1999,13(2):250-250
中奥陶世(底界相当于笔石I.victoriaelunata带或A.suecicus带之底,顶界为N.gracilis带之底)是继早寒武世生命大爆发之后生物多样化的又一关键时期,笔石动物作为主要的漂浮生物,在此期间经历了快速分化、演替的过程,对其宏进化...  相似文献   
58.
本文利用1985年6—8月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计算了南半球澳高地面气压与我国近35个台站24小时降水量的凝聚谱、位相谱,发现在准一周(约五天)周期处两者存在反位相振荡。又通过澳高地面气压与北半球有关环流系统的凝聚谱、位相谱分析,发现澳大利亚冷空气爆发与北半球夏季低纬和中纬行星尺度系统存在短周期准一周(约五天)左右遥相关。并且,东亚沿岸从南到北七个站850百帕经向风速,与澳高地面气压在周期五天左右处,有较高的凝聚平方值,风速增强过程有北传现象。   相似文献   
59.
赵文志  张填昊  张元  杨园  卢兵 《地质与资源》2023,(4):505-511+516
在农业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中,植物的化学组成是重要的直接指标,因此对植物样品元素含量进行准确测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开发一种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测定植物样品中多元素的分析方法,同时不需要在光谱测定之前进行费力而繁琐的样品前处理.采用微波消解、电热板消解及超声消解3种方法处理植物样品,利用ICP-OES分别测定植物样品中Ca、Cr、Cu、Fe、Mg、Mn、Ni、Pb、Sr、Zn等10种元素的含量,并对3种方法的消解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0.042×10-6~0.239×10-6、0.046×10-6~0.237×10-6、0.026×10-6~0.232×10-6;测定待测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0%;相对误差分别为-11%~+13.8%,-22.1%~+8.7%,-13.3%~+8.9%.其中超声消解表现出更低的检出限和较好的准确度,满足DD2005-03《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  相似文献   
60.
湖北恩施太阳河奥陶纪-志留纪之交沉积间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湖北恩施太阳河灯草坪奥陶系—志留系剖面的生物地层学和岩石学的研究,该剖面的沉积间断发生在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带至Coronograptus cyphus带之间,共缺失5个笔石带。奥陶系、志留系之间黏土岩矿物分析显示,在奥陶系、志留系之间出现有高岭土,推断在其间可能上升为陆地。具体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