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1篇
天文学   3篇
自然地理   8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地球发电机过程的实验室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地磁场起源的研究依赖于理论研究、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实地观测等四个方面的工作:理论研究给出物理框架,提出物理思想;实验室实验检验理论预言,发现新现象;数值模拟可以对很大参数空间的复杂过程和对象给出多方面的过程描述;而实地观测不仅仅是上述三方面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基础,而且也是对研究结果的最终检验.本文介绍地球发电机过程实验研究的主要结果,特别是2000年后的突破性进展.目前,大多数实验研究还停留在运动学发电机水平,相对于数值模拟的巨大成就来说,实验研究需要大力发展,这就是正在发展中的第二代实验发电机.  相似文献   
62.
地球变化磁场呈现复杂时空特点,这是由引起该磁场的磁层一电离层电流以及地球内部感应电流的特性决定的。为了研究变化磁场的物理成因及其在日地物理事件中的特性。首先必须将组成变化磁场的各种成分分离开来,然后逐一加以研究。 我们采用自然正交分量法对我国八个地磁台站的时均值序列进行了分析,这些台站展布在27°12′48″到49°36′的中低纬度带内,正是Sq电流体系焦点所在的纬度带。分析结果表明,由发电机过程产生的Sq电流体系是这一纬度带主要的电流体系,与磁暴环电流有关的扰动电流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电流体系,在冬季月份,它往往超过Sq程度。此外与UT有关的磁扰变化也被明显地分离出来,它的成因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偏心结构有关。这些成份的相对大小随季节变化,而且有确定的纬度分布。 我们提出了一套单台分析和多台分析的方法。考虑到自然正交分量法收效快,稳定性好,所需资料列序列短的特点,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台站使用。自然正交分量法可以从成因上分离不同成因,使它在理论研究中具有优于一般付氏分析、时序迭加等方法,可为中低纬电流系成因研究提供有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3.
行星尺度地磁异常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综合反映地球表面行星尺度磁异常的展布面积、磁场极值以及磁场分布特征等多种因素及其与磁能的关系,本文用穿过各异常区的“无符号磁通量”为特征参数来表征磁异常区强度.用第八代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分析了1900年到2000年全球最大的5个磁异常区的长期变化,结果表明,在一百年中,南大西洋(SAT)、大洋洲(AUS)和非洲(AF)3个异常区的磁通量均增加了200MWb以上,欧亚异常(EA)磁通量增加幅度稍小(157MWb),上述4个异常区磁通量增幅为30%-60%,而北美异常(NAM)的磁通量则减小了50MWb.各异常区面积虽有变化,但最大变化仅为%左右.对磁异常区的西向漂移研究表明,地球表面和核幔界面的西漂明显存在差异:地表磁场有持续而稳定的西向漂移,全球平均西漂速度为0.2°/a;但核幔界面磁场的西向漂移速度要小得多,最大不超过0.1°/a.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组成地磁场的不同球谐分量有不同的漂移速度;地表磁场的西漂主要决定于占优势的低阶分量,而核幔界面的西漂则受到高阶分量的重大影响.本文指出,在把地表西漂值用作地核磁流体运动速度的典型值时必须十分谨慎.  相似文献   
64.
空间电动力学是以电磁场基本理论和等离子体物理学为理论基础,以日地空间(包括行星际空间、行星磁层、电离层)的等离子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一空间物质系统中发生的各种电磁现象以及能量、动量、质量传输、转换和消耗过程。其主要目的旨在认识和理解空间环境的物理过程,进而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为矿产资源的遥感遥测、无线电通讯、灾害和环境的监测预报等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目的服务。  相似文献   
65.
本文简要叙述了磁层-电离层系统大尺度电流体系的观测和研究的基本原理.对五种主要电流体系的形成机制、形态学特征及其在日地能量耦合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6.
本文回顾了近百年来(1889-1990)电离层发电机理论中Sq电流体系的研究进展,分别阐述了Sq电流体系的研究意义、获得Sq等效电流体系的正演和反演方法、给出了主要代表学者的研究成果及方法,并对Sq发电机理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进行了讨论,可以看出Sq等效电流体系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二维理论也在日渐完善,但三维发电机研究无论在理论上和计算方法上都还有改进的余地,如何最大程度上合理地解释Sq的变化规律,并与磁层物理和大气动力学联合起来综合考虑是今后三维理论工作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7.
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是地球科学的世界性学术团体,这个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和协调关于地球及其空间环境的物理、化学和数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社会需要。IUGG全体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1987年8月9日至22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市举行了第十九届大会。来自世界各国的4000多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我国派出了以叶笃正为团长,包括大地测量、固体地球物理、大气科学、地磁与高空物理、海洋科学等学科的多名科学家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大会的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68.
本文就有关地磁 K 指数的数字化处理的几个问题作了分析计算研究。采用 MNOC 方法计算地磁场日变化,并用计算机处理得出的 K 指数与实测 K 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基本一致。本文还就 K 指数量算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9.
中国地磁场的三维结构及其长期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矩谐分析方法得到了中国及邻近地区地磁场的三维模型。通过对本区磁异常水平分布特征及垂直递减率的分析可以推论出:中国及邻区的地磁测量资料会对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的八极子(n=3)和更高阶磁极子(n>3)的系数计算产生影响。在1965-1970年期间,西藏磁异常中心及西太平洋磁异常中心以0.4°/年的平均速率西漂,同时以0.2°-0.6°/年的平均速率向北移动;X和Y分量的异常极值以3γ/年的速率增强,Z分量的异常极值以2-7γ/年的速率在减弱。  相似文献   
70.
本文对初始波法线角δs不同的中低纬非导管哨声进行了射线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当δs≤0°时,哨声波可到达较大的L值,在另一半球较高纬度处形成“聚焦区”,这组哨声色散值较大;当δ>0°时,随以的增加,哨声射线内移,δ>10°的哨声射线汇聚于另一半球较低纬度处,这组哨声色散值较小。据此提出解释中低纬哨声色散值连续变化的一种可能机制:电离层电子浓度水平梯度的连续变化引起初始波法线角以的连续变化,从而导致射线路径、群时延和色散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