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据当地人反映,海南岛通什自治州北西约12公里,报隆村附近的龙岭山上,1924年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地裂(地裂后该山又得名土裂岭),在当地影响较大,一些人认为这次地裂可能和地震有关,为此笔者趁今年在海南工作之际考察了龙岭山地裂,进行了访问调查,证实该地裂不是地震引起,而是由滑坡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22.
1986年8月笔者在海岸地震调查时在福建省惠安县净峰乡赤土尾村海岸潮间带后滨发现有长达60余米,宽20余米,厚30cm的泥炭层,部分为砂土所埋,下部为混合花岗岩风化残积层,风暴潮时泥炭层全为海水所淹。  相似文献   
23.
1999年8月河源新丰江ML4.9级地震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分析了这次地震的宏观影响场,地质构造及地震序列等特征,结果表明,这次地震的VI度极震区为NW走向,范围较大但破坏相对较轻,震源深度达10km左右。这次地震的发生可能和新丰江地区NNW向的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4.
福建深沪湾潮间带发现晚更新世牡蛎海滩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6年9月至1987年5月笔者在地壳变形调查时,在福建省晋江县深沪湾发现主要由大量牡蛎化石组成的海滩岩,分布在深沪湾土地寮村边距岸约100m外,通常水深约2-3m的潮间带.牡蛎海滩岩长400余米,宽达60余米,间断分布,厚达20cm,下部被泥沙掩埋(照片1—2).  相似文献   
25.
研究福建深沪湾多种相的晚更新世沉积,包括有冲洪积相的含砾砂黏土、湖相黏土、潮间带生物沉积相即大片的古牡蛎滩及滨海相河口潮滩砂黏土和风成老红砂等,研究了它们的沉积学特征和形成古环境及其可能反映的复杂的构造形变.沉积相特征表明,深沪湾地壳经历了距今约60 000 a以来早期的可能下沉(距今约28 000 a开始海浸)—距今约25 000~15 000 a的与水动型海平面上升速率大致相同的抬升(生成晚更新世古牡蛎滩)—距今约15 000~11 000 a的可能与古强地震相关的快速抬升(古牡蛎滩脱离海面形成古牡蛎滩台地,深沪湾地区生成多个陆地凹陷)—距今约11 000~7 000 a的相对稳定(凹陷内生长古森林)—距今约7 000 a的古强地震快速下沉(形成潟湖、古森林沉溺)—相对稳定—微弱抬升(又一次成陆)—距今约2 400 a的又一次古强地震快速下沉(形成海底古森林及潮间带古牡蛎滩遗迹)—相对稳定(海岸堤形成)的地壳形变及环境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26.
地震通常被作为造成长距离顺坡搬运大体积沉积物并在海洋和湖泊中沉降下来的浊流--致密沉积--水柱的一种可能的引发机制,Heezen和Ewing(1952)首次提出了这样的设想,北大西洋海底电缆的折断应归因于1929年大浅滩地震产生的海底浊流,为此一些工作者用沉积物的浊度记录重建许多地方的地震历史。本文给出了一次地震导致浊流的直接观测结果。在卡里亚科海盆内的光散射和沉积物流量的测定表明,委内瑞拉北部海  相似文献   
27.
大地震辐射的地震波穿过整个地球。因为这些波仅在地球内部传播,所以经历了多次反射,并且沿相反方向传播的波之间的相互干涉形成了一种驻波形态:地球的简正振型(图1)。这些“体”波也受到传播它的介质的影响。因此它也就带有关于地球弹性分布和间断位置的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28.
华南沿海地区验潮站资料反映的海平面变化与海岸升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收集到的25个验潮站资料,表明近几十年来华南沿海海平面大约平均以1.45mm/a的速率上升,与全球海平面升高速率1.5mm/a接近。由各验潮站海平面的升降速率与全球海平面平均升高速率比较,得到验潮站所在海岸地壳速率在4.4~-4.1mm/a之间。其运动方向与由滨海相样品反映的晚更新世及全新世以来的海岸升降趋势大体相同,即现今海岸主要为中、晚全新世以来的继承性运动。  相似文献   
29.
广东省及邻区新生代以来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分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分析多年来地震地质调查资料,将广东省及部分邻区划分为具不同构造活动特点的6个区,分别论述、分析这些区内新生代以来的断裂构造、火山喷发、第四纪沉积及地震活动等。结果认为,由断层样品热释光测定确定的断层最近期活动年龄主要是在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沿海地带主要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新生代以来构造具继承性活动的地区是地震最活动地区,如琼雷地区。同时,由于历史上发生过强震,地震后至今具较大速率下沉地区,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可能是不易发生强震地区,如琼北东部和南澎-南澳地区;Ms6级地震将主要发生在晚更新世以来的新生盆地,如潮汕盆地和近岸海湾地区;Ms5级地震在一定条件下,几乎可能发生在省内的任何地区。  相似文献   
30.
《热带地理》自 1999年第 4期起开辟了“争鸣园地”栏目 ,并以粤东“‘冰臼’与‘壶穴’之争”为题开展热烈讨论。至今两年来 ,在广大读者竭诚支持下 ,本栏目在国内外地学界已产生了广泛影响 ,争鸣至今热度未减。现因内容安排等原因 ,对本专题的讨论只能暂告一段落。为继续贯彻“学术争鸣”方针 ,加强地学各相关专业之间的交流 ,促进学科发展 ,本刊编辑部于 7月 2 0日在广州地理研究所组织举行了关于“‘冰臼’与‘壶穴’之争”的专题讨论会。与会者有来自广州地区有关的专家、学者和专业科技人员共 2 0多人 ,南方日报并派记者到会采访。会议自始至终充满热烈气氛 ,专家们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 ,为满足广大读者的迫切要求 ,现将所收到的专家书面发言稿 ,包括未能到会的专家为本栏目撰写的稿件一并刊出。为客观地反映会议情况 ,同时解决稿件多而版面不足的矛盾 ,特别是为持不同见解者提供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 ,稿件一律以简短的笔谈形式编发。又根据“文责自负”原则 ,稿件处理力求在内容、观点、风格等方面保留其“原汁原味”。虽然 ,对本专题的讨论现已暂告一段落 ,但这绝不意味着争鸣已“划上了圆满句号”。广大读者通过对两年来争鸣过程的深入了解和分析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