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古牡蛎滩的发育与留存古环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徐起浩 《海洋科学》2002,26(4):58-62
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古牡蛎滩以牡蛎原生、分布面积大 ,年龄主要在25800±2490aB P~15460±420aB P之间为其主要特征 ,在牡蛎生长期间 ,深沪湾地壳抬升速率与水动型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当 ,深沪湾海水深度稳定 ,海岸环境稳定 ,古牡蛎繁盛生长 ,其后深沪湾地壳抬升成陆 ,古牡蛎滩脱离海水成为牡蛎滩台地 ,距今7000a和距今2000a的两次强古地震 ,使古牡蛎滩快速下沉到潮下带和潮间带海底 ,这是深沪湾晚更新世古牡蛎滩能留存到今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研究福建深沪湾多种相的晚更新世沉积,包括有冲洪积相的含砾砂黏土、湖相黏土、潮间带生物沉积相即大片的古牡蛎滩及滨海相河口潮滩砂黏土和风成老红砂等,研究了它们的沉积学特征和形成古环境及其可能反映的复杂的构造形变.沉积相特征表明,深沪湾地壳经历了距今约60 000 a以来早期的可能下沉(距今约28 000 a开始海浸)—距今约25 000~15 000 a的与水动型海平面上升速率大致相同的抬升(生成晚更新世古牡蛎滩)—距今约15 000~11 000 a的可能与古强地震相关的快速抬升(古牡蛎滩脱离海面形成古牡蛎滩台地,深沪湾地区生成多个陆地凹陷)—距今约11 000~7 000 a的相对稳定(凹陷内生长古森林)—距今约7 000 a的古强地震快速下沉(形成潟湖、古森林沉溺)—相对稳定—微弱抬升(又一次成陆)—距今约2 400 a的又一次古强地震快速下沉(形成海底古森林及潮间带古牡蛎滩遗迹)—相对稳定(海岸堤形成)的地壳形变及环境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3.
我国北方首次发现海滩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滩岩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碳酸盐胶结而成,形成于海滩,故称海滩岩.我国西沙群岛、海南岛的海滩岩已有过不少研究和报导,但在我国北方尚未曾发现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白沙口调查队于1985年7月在山东省乳山县白沙口地区进行地貌第四纪地质调查时,在一个宽1000米以上的沙堤群上首次发现了这种海滩岩(见照片).该岩石露头离现代海边线约200米,厚度50厘米,倾向甫,倾角5°,与现代岸线的走向和坡度基本一致.该海滩岩由贝壳和砂砾石等胶结而成,层理明显,质地较脆,用锤头击之即碎散,镜下观察,胶结物为碳酸盐泥.下伏为黄色细砂,据岩性及其离岸距离推断,该海滩岩形成的历史不会太久,系全新世的产物,推测其形成时代不早于6000年.海滩岩在我国北方的首次发现,对研究我国北方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和海面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福建深沪湾古森林遗迹和牡蛎礁发现的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分布于福建深沪湾南岸潮间带的古森林遗迹和牡蛎礁。结果表明,古森林属陆相裸子植物,距今约8ka;牡蛎礁主要由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化石组成,其形成年代约距今3k—4ka,从而为研究该区的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和古地理环境演变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沿海全新世海面变化研究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薛春汀 《海洋学报》2002,24(4):58-67
距今6 000a的高海面及其后海面波动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对渤海西岸贝壳堤、华南海岸海滩岩和珊瑚礁、天津市宁河县俵口牡蛎礁剖面和江苏北部建湖县庆丰剖面的研究,然而这些资料无法证明高海面和海面波动,因为珊瑚礁、牡蛎礁、贝壳堤、海滩岩和潮滩沉积物都不能提供古海平面的精确信息.  相似文献   

6.
福建莆田海岸沙丘岩的形成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所报道的海岸沙丘岩,位于福建省莆田县平海乡后石井村南约200m处的花岗岩红土台地上,海拔21一38.4m。由于这套由碳酸盐胶结的海相生物碎屑和石英粗中沙所组成的岩石在外形与成份上与附近的海滩沉积物相似,因而若干研究者将其作为海滩岩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深沪湾古森林树桩和牡蛎礁的牡蛎壳的~(14)C测年数据,表明它们分别为距今7000~8000a和9335±199a,属于中全新世早期和早全新世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根据野外调查及龙湖湖内和沿岸共78个钻孔岩心揭示的龙湖及沿岸混合花岗岩及其风化土、残坡积层和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层展布,分析了龙湖成湖前的凹陷和发育在凹陷内的古河流环境。研究发现龙湖湖盆内下游古河床相对邻近上游河床被大幅度抬升达3m余。龙湖的最早湖相沉积年龄为2 430±90aBP,其年龄落在导致古森林更深沉没于海的深沪湾晚全新世强古地震的时间范围内,认为龙湖的形成可能与2 430aBP左右深沪湾大地震,导致控制深沪湾陆地地堑的衙口—氵丙州断裂西北侧地块翘起掀升,使得湖盆凹陷内下游古河床被快速抬升,古河流被堵塞有关。龙湖是地震断塞湖,不同于断陷湖,是向斜坳陷湖的又一种构造湖。研究得出龙湖成湖前的古河流约在7 000aBP开始形成,这正是导致深沪湾古森林首次沉没于海的深沪湾早全新世强古地震大致年龄,结合古河床形成前的凹陷形态,认为龙湖湖盆内古河流的形成可能与7 000aBP左右深沪湾大地震导致龙湖地区环境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深沪湾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声学地层和地质钻孔沉积地层的对比,并结合沉积物的粒度、微体古生物以及AMS14C测年的综合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以来的地层层序,探讨了深沪湾的古环境演变。深沪湾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自上而下划分的5个声学地层单元与钻孔岩芯划分的5个沉积地层单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8.2 ka BP左右,全新世海侵使得海水进入深沪湾海域,海平面低于现今海平面10~12 m,气候凉爽;7 ka BP左右海水到达现今海平面位置,并于6 ka BP左右到达最高,约比现今海平面高2~3 m,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近岸大量裸子植物被海水淹没并被沉积物快速掩埋;5 850~5 642 a BP研究区温度降低,该降温活动持续到2 ka BP左右,气候凉爽干燥;2 ka BP以来温度逐渐上升,600 a BP左右有一个相对冷期,之后温度又逐渐上升至现今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对福建深沪湾地学旅游资源进行综合、系统的考察基础上,对福建深沪湾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统计研究,并对其中的地质遗迹景观和类型进行系统分类,着重对海底古森林、古牡蛎滩、红土台地、古人类活动遗迹发现点和海蚀地貌等核心地质景观进行了阐述,并对其科学意义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1.
企望湾砂质海滩剖面冲淤幅度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滩沉积地貌现场观测资料为基础 ,通过海滩剖面形态组合 ,历史地形资料比较和特征地貌形态变化理论计算分析 ,对汕头南部企望湾弧形砂质海岸切线段的海滩剖面冲淤幅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 ,该海滩剖面冲淤幅度具有区段变化 ,低潮阶地和槽谷部位约 1 .5~ 2 .0m,滩肩和水下沙坝部位可达 3 .0 m。近 3 0年来 ,海滩剖面总体上趋于微冲刷 ,平均冲刷强度约为 1~ 2 cm/a,可能与近期人工挖砂有关。  相似文献   

12.
福建深沪湾潮间带沉积异质体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鸣同  黄向华 《海洋科学》2003,27(12):42-44
深沪湾潮间带并列着两种性质迥异的沉积异质体——沉溺古树林和牡蛎礁。其号观性质、形成年代和沉积特征都有显著差异。古树林主要树种有:油杉(Keteleeria)、桑树(Mouas)和皂荚(Gleditisia)等,属于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4C测量表明其生长于7000aBP前后;牡蛎礁造礁生物主要属种有:近江重蛎(Crassostrea riwlaris),长重蛎(Crassostrea gigas Tunbers)等。属于河口贝类,^14C测量表明其生长于20000aBP左右。地貌调查和钻孔沉积物分析显示:牡蛎礁是晚更新世古河口的产物,古树林是全新世河道古土壤生长林,两者被埋藏后近代重现海滩。  相似文献   

13.
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6年冬、春2个季度在深沪湾沙滩潮间带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表明,深沪湾沙滩潮间带生物群落生态特点是种类少、数量高,群落结构简单.运用Brey(1990) 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计算,得出冬、春两季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48.79[g(AFDW)/(m2·a)]和1.30.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次级生产力三者的变化是一致的,均是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这种分布格局与沉积环境及潮汐有关.  相似文献   

14.
海滩养护目前已成为防治海岸侵蚀的主要措施.养滩工程后海滩剖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对剖面的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可以理解海滩地貌和动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对养滩工程进行评价.通过对北戴河西海滩和中海滩两处养护海滩剖面的养护前、养护初、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后等时间节点进行剖面形态测量,对海滩剖面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填沙区内海滩在养滩工程初,滩肩按照设计增宽约30 n,即原岸线平均向海推进约30 m;养滩3个月后填沙岸段侵蚀较大,两个海滩滩肩宽度共缩小约7~14m;6个月后滩肩宽度相比3个月时再减小4 m,大部分剖面蚀退量开始减小;9个月后和1年后的侵蚀量相对之前更少,有些剖面甚至开始淤积.由于填沙区内侵蚀的物质向两侧运移,使得填沙区外海滩剖面则基本上一直处于淤积状态.1年后滩肩宽度相比养护前宽度增宽约为12~16 m.西海滩和中海滩在1年后填沙保存分别为88.7%和75%,养滩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厦门岛东北岸海岸风沙运动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厦门岛东北海岸是台湾海峡西岸风沙最活跃的岸段之一,其中香山-五通岸段由于新建设了宽阔的人造海滩,风沙更加肆虐.为了解该岸段海岸风沙的运动特征和影响程度,分别于2007年11月22日、12月31日和2008年1月13日使用捕沙器定时取样和同步风速观测的方法进行风沙观测.结果如下:(1)人造海滩的风沙起沙风速约为6.9m/s,该风速以上,风沙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2)海岸风沙在离地面1m高度内运动,其中的94.8%在0.25m高度下运行;(3)人造海滩的风沙粗于自然海滩的风沙,随风沙运动高度从低到高,平均粒径由细到粗,分选性变好;(4)本岸段>6.9m/sNE风时平均输沙率约为2.776kg/m2h,单宽输沙量约为374.84kg/h,即8.995t/d.  相似文献   

16.
西沙群岛海滩岩类型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西沙群岛现代生物礁最新科考成果,在数十个岛屿上发现海滩岩,划分为固结海滩岩、高位海滩岩、坍塌破坏型海滩岩、侵蚀破坏型海滩岩和侵蚀型海滩岩5种类型;描述了它们的手标本特征、赋存分布及岩石类型和作为油气储层的价值;指出甘泉岛淡水资源的存在归因于海滩岩的胶结致密程度。  相似文献   

17.
一、深沪湾的地理地质概况深沪湾为福建沿海中部晋江县的一个小海湾,形同肾脏,湾口向东,湾的北端为永宁镇,南端为深沪镇。近十年来,这两个镇的经济发展很快。附近的石狮市是著名的侨乡,又是近年来港、澳、台投资的热点,轻工及商业发展迅速。深沪湾的海岸有如下特点:中部,前港林场以南,土地寮村以北,约1km长的海岸为海蚀红土陡崖。陡崖高5m左右,其物质组成主要为土红色沙质粘土。数百年来,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海滩岩几个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滩岩一词见诸文献,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系指一种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由碳酸盐矿物胶结的岩石.该术语最先为地理学者应用,近廿年来亦常见于海洋地质学中.但是由于其岩石学涵义过广,在一般沉积岩分类中,并没有它的位置.近十多年来,在国内专业文献中,海滩岩的描述日见增多,但对海滩岩的理解却不尽一致.笔者在海南岛南岸及西沙群岛的调查和冲绳海槽淹没型海滩岩的研究中,接触到许多与海滩岩有关的问题,深感有必要对海滩岩的若干认识做些探讨.不妥之处,欢迎教正.  相似文献   

19.
胶州湾位于黄海的西缘中部,山东半岛的南岸,近似椭圆形,面积400余平方公里,其中零米等深线以下面积298平方公里,0—2米水深115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40%,湾口在湾的东南部,宽约3公里,是与黄海相连的唯一通道,湾口及湾的中部为深水区,水深达30米以上;是天然深水航道。胶州湾及周缘地质结构以北东向构造线为主,组成地壳的基底岩  相似文献   

20.
华南全新世海滩岩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闽、粤、桂、琼已发现全新世海滩岩不少于44处.(14)~C测年表明,大部分为中全新世,其中以距今4000—200年的为最多,表明中全新世晚期至晚全新世早期是华南海滩岩的主要形成期.这些全新世海滩岩反映下列四方面的古地理意义:海岸线变迁;海平面变化;动力条件的变化;新构造运动.讨论了海滩岩与海岸沙丘岩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明确区别海滩岩与珊瑚礁或沙堤中的贝壳、分清海面升降还是堆积扩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