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海洋学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6年冬、春2个季度在深沪湾沙滩潮间带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表明,深沪湾沙滩潮间带生物群落生态特点是种类少、数量高,群落结构简单.运用Brey(1990) 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计算,得出冬、春两季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48.79[g(AFDW)/(m2·a)]和1.30.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次级生产力三者的变化是一致的,均是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这种分布格局与沉积环境及潮汐有关.  相似文献   
2.
3个海域沙筛贝遗传差异的DNA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技术,对3个海域的沙筛贝进行了地理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福建东山湾与厦门马銮湾沙筛贝的遗传距离为0.2764,深圳湾与马銮湾沙筛贝的为0.3067,深圳湾与东山湾沙筛贝的为0.3305.这说明马銮湾与东山湾的沙筛贝种群遗传距离较近,而东山湾与深圳湾的沙筛贝种群遗传距离较大.对厦门马銮湾沙筛贝的18S rDNA进行了测序,在基因库上查得同科另外3个种的18S rDNA序列,构建了分子系统发育树,发现沙筛贝与Mytilopsis leucophaeata同源性比较高.  相似文献   
3.
海水观赏水族缸中不同挂膜法对氮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构建生态平衡的海水水族缸闭合循环系统,笔者设置了4种海水水族缸挂膜实验缸,缸内分别加入虾肉(腐尸法)、虾肉和硝化细菌(综合法)、硝化细菌(生物制剂法)、自然海水(对照空白缸),定期测定缸内三态氮的含量,通过三态氮含量的变化来判断缸内生物膜的成熟程度.腐尸法和综合法在15d后就能达到氨氮含量稳定,但硝酸盐含量较高;硝化细菌法氨氮含量达到稳定需要28d,而空白对照缸氨氮达到稳定需要35d.在生物膜挂膜后,加入观赏鱼进行实验,发现硝化细菌法和自然海水法所构建的水族缸氨氮含量变化较小,而腐尸法处理的水族缸易引起藻类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4.
沙筛贝(Mytilopsis sallei)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帘蛤目(Veneroida)饰贝科(Dreissenidae),也称萨氏仿贻贝.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鱼虾饵料被引到厦门马銮湾,逐渐成为附着生物的优势种,严重影响贝类养殖.在厦门马銮湾水域设计挂板实验和采集沉积物中大型底栖动物,获得了外来物种沙筛贝与其他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数据.SPSS统计软件回归分析表明,沙筛贝与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在挂板的垂直分布上呈负相关,沙筛贝高密度(大于105个/m2)时能导致网纹藤壶死亡,其主要原因是沙筛贝附着在网纹藤壶壳壁上,抢夺网纹藤壶食物而导致其饿死.无论是在挂板上还是在沉积物中,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凿贝才女虫(Polydoraciliata)的数量有随沙筛贝数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这是因为成团的沙筛贝有利于小头虫和凿贝才女虫的栖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