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在探讨于都陆相小型红盆晚白垩世岩石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沉积相划分及沉积环境、沉积体系分析,认为这套地层总体形成于冲积扇-湖泊沉积体系,且以前者为主。沉积环境可具体划分为冲积扇、冲泛平原、湖泊,并将冲积扇按成因进一步划分为泥石流、分枝河道(辨状河)、片流及洪泛等4种沉积相。在旋回及叠加型式研究基础上又进行了层序地层的划分,将该地盆划分为2个二级构造层序及5个三级旋回层序,并对盆地地质演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2.
为了更精确描述煤层气注气开发或二氧化碳煤层封存涉及到的多组分吸附过程,采用扩展Langmuir、理想吸附溶剂和二维状态方程预测不同煤对甲烷-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的吸附,并将三种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维状态方程模型对混合气体的吸附预测精度最高,并且能较好适用于高压系统的吸附预测。除此之外,从三种模型分离因子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理想吸附溶剂和二维状态方程模型在吸附时都考虑了气体相对吸附性随平衡气相组分和压力的变化,而扩展Langmuir没有考虑该因素。因此,也表明理想吸附溶剂和二维状态方程模型在预测多组分气体相对吸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3.
强降雨易诱发风化花岗岩边坡浅层滑坡,其滑坡滑动面多位于具有较大孔隙尺寸的强风化带。通过对广西玉林与梧州交界处风化花岗岩边坡浅层滑坡的现场勘查和对不同层位的土体进行物理力学试验,研究了饱和度对湿热地区风化花岗岩双层土质边坡抗剪强度的影响,发现两个风化带土体都存在一个“最优饱和度”使抗剪强度达到峰值,但饱和度对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规律不同,即饱和度对黏聚力影响很大,对内摩擦角影响很小;花岗岩全风化带与强风化带土体性质差异明显,尤其表现在饱和度影响下抗剪强度特性方面,从基质吸力理论和颗粒间胶结作用角度分析所发现的现象,可以清楚地解释产生差异的机制,为风化花岗岩边坡的开挖和滑坡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4.
现代大地测量学中的时间系统分为原子时系统和世界时系统两大类。原子时系统包括坐标时TCB和TCG、力学时TDB和TT,它们之间的转换公式主要是基于相对论框架得到的。世界时系统包括UT1、ERA、GMST、GST、LMST、LST等,它们之间的转换公式主要是基于地球自转、岁差-章动模型得到的。TAI是原子时的具体实现,UTC是连接原子时和世界时的桥梁。本文根据时间系统间的转换公式,计算了原子时系统彼此之间的差值序列,以及相关世界时系统在IERS 2003、2010规范间的差值序列,并分析了这些差值序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对满归地区主体岩浆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形成时代、构造背景及地质意义。研究区存在大量早侏罗世侵入岩和少量早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为(199±1)~(184±1) Ma,类型为细中粒石英闪长岩、中粒花岗闪长岩、细中粒二长花岗岩、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流纹岩、英安岩和安山岩,不是前人划分的新元古代—古生代,揭示了研究区有强烈的中生代早期构造-岩浆作用。岩石地球化学反映: 岩石为准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Ⅰ型岩浆岩; 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 3.42~32.96,Eu元素亏损程度不遵从岩石从基性到酸性增强的演化规律; 大离子亲石元素Ba相对富集,Rb、Sr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Th、U 相对富集,Nb、Ti、Y 相对亏损。岩浆来源与构造分析表明,石英闪长岩与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来源于壳幔混合岩浆,中酸性火山岩、花岗闪长岩和细中粒二长花岗岩来源于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作用,其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的演化有关。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蒙古—鄂霍茨克洋壳中段可能在中三叠世末开始俯冲,至早侏罗世封闭,碰撞高峰时期在早侏罗世,晚于以往认为的晚三叠世。漠河逆冲推覆构造可能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东段闭合过程中自北向南挤压的远程效应。蒙古—鄂霍茨克洋中段、东段闭合时限对探讨东北地区中侏罗世—晚白垩世盆岭构造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6.
许志扬  江兴龙  林茜  李凯 《海洋与湖沼》2023,54(6):1746-1755
对鱼类的行为进行智能监测,精准地量化与识别其健康状态,已成为研究热点。为实现养殖鳗鲡行为状态精准识别,提出一种基于DenseNet双流卷积神经网络的鳗鲡行为状态检测方法。利用混合高斯背景模型进行前景提取构建数据集,针对传统卷积神经网络对于时间动态信息提取能力有限的问题,搭建关联空间特征与时间特征的双流网络结构(Two-stream),并使用DenseNet-121网络替换原网络,对比VGGNet、ResNet等网络,通过密集连接实现特征重用,在搭建更深的网络结构基础上加强了运动特征传递并减少了参数量,更好地提取具有代表性的行为特征。传统双流网络在两端的softmax层仅作简单的决策层平均融合,无法更深程度关联时空高级特征,提出在网络卷积层提取空间特征与时间特征后,加上一层卷积层将时空特征进行卷积融合以提升模型识别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基于DenseNet双流卷积神经网络对6种鳗鲡行为状态检测方法准确率达到96.8%,相较于单通道的空间流与时间流网络,准确率分别提升了10.1%和9.5%;相较于以VGGNet、ResNet搭建的双流网络,准确率分别提升了12.4%和4.2%;与决...  相似文献   
107.
李凯  江兴龙  许志扬  林茜 《海洋与湖沼》2023,54(4):1207-1216
为实现对养殖鳗鲡(Anguilla)摄食强度的准确评估,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流残差卷积神经网络的鳗鲡摄食强度评估方法,该方法针对传统双流网络(Two-stream)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相应的改进。首先针对传统双流网络存在网络结构较浅,无法提取到充分的鳗鲡摄食行为特征的问题,选择使用ResNet50网络进行替换,以提取到更具代表性的特征。其次针对传统双流网络最后的分类结果是把空间流和时间流的得分取平均值融合而获得,这种方式较为简单,且其空间流和时间流网络为独立进行训练,容易导致网络出现学习不到鳗鲡摄食行为的时空关联特征的问题,选择使用特征层融合方式对空间流和时间流网络提取获得的特征进行融合,让网络能够并行进行训练,以提取到时空信息间的关联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文内提出的基于双流残差卷积神经网络的鳗鲡摄食强度评估方法准确率达到98.6%,与单通道的空间流和时间流网络相比,准确率分别提升了5.8%和8.5%,与传统的双流网络相比准确率也提升了3.2%。  相似文献   
108.
李凯  游海涛  刘兴起 《湖泊科学》2017,29(2):266-275
晚第四纪尤其是全新世是地球气候系统演化的一个关键地质时期,是探究全球及区域重大气候环境事件,揭示其内在演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关键时段.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中,主要的年代学方法有:AMS14C年代学、石笋U系测年和纹层年代学等.其中纹层年代学被认为是比较精确的定年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中国的一些湖泊中发现了年纹层沉积,例如龙岗火山区的小龙湾、四海龙湾及二龙湾玛珥湖,柴达木盆地的苏干湖,青藏高原东部的新路海以及可可西里地区的库赛湖.本文概述我国近年来湖泊纹层年代学研究进展,总结中国湖泊年纹层类型、特征及纹层年代学研究方法、误差估计等方面的进展,并提出未来年纹层研究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促进中国湖泊沉积物年纹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9.
瓦埠湖位于淮河中游南岸,属于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根据2011年8月-2015年12月对瓦埠湖湖区3个监测点位、入(出)湖河流4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选用内梅罗水污染指数法和单因子指数法,以总氮、总磷、铵态氮和高锰酸盐指数为评价指标对瓦埠湖湖区水体和主要入(出)湖河流水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瓦埠湖湖区总体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Ⅳ类水质,其主要污染源为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部分入湖河流受农业氮、磷污染的影响水质较差,其中庄墓河污染情况最为严重.因此,必须加强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
李凯  宋立军  东玉  李爱荣 《海洋学报》2019,41(3):96-105
塔斯曼海位于西南太平洋地区,处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西兰板块之间,大地构造背景复杂。该地区是全球油气资源勘探的重点海域之一,但是国内对该地区的研究相当匮乏。本文根据塔斯曼海海域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对塔斯曼海海域的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前人关于塔斯曼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Resolution海岭北部,我们认为塔斯曼海的范围应包括Resolution海岭以南,麦夸里海岭以西,塔斯曼断裂带以东的区域(即南部次盆)。结果显示,塔斯曼海域及邻区包括3个一级构造单元:东澳大利亚陆缘、西兰板块和塔斯曼海盆,且塔斯曼海盆可进一步划分为西部次盆、东部次盆和南部次盆。本文基于塔斯曼海域90 Ma以来的洋壳年龄数据编制了构造演化图,将塔斯曼海的形成演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1)中生代陆内裂谷期(90~83 Ma BP);(2)塔斯曼海扩张阶段(83~61 Ma BP);(3)塔斯曼海北部扩张停止阶段(61~52 Ma BP);(4)塔斯曼海南部改造阶段(52 Ma BP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