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116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洞庭盆地地处湘西古生界边缘,经历了中生代晚白垩世盆地基本成型和新生代断块运动为主的两期构造旋回,为终成于燕山(中生代)延续于喜马拉雅(新生代)的断陷盆地。盆内局部凹陷白垩系之上存在着持续砂泥岩沉积及第四纪河流湖泊相现代沉积,具备了形成一定规模生物气藏的地质条件。2013-2015年笔者通过洞庭盆地浅层沉积物系统地球化学勘探,基本搞清了盆地内渗漏甲烷气体异常的分布状况。根据各指标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发现洞庭盆地北部沅江凹陷北部斜坡、青树嘴-河坝镇一带是洞庭盆地内生物气资源最有可能突破的远景区。为了追索渗漏甲烷气体来源,深化地球化学异常解释评价以及浅层生物气系统研究,2015-2016年在发现的生物气远景区,部署完成5条广域电磁测深和两条汞气测量剖面。本研究旨在通过实测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剖面的对比研究,揭示本区第四系构造分布和地球化学异常机制,为洞庭盆地生物气资源远景和气藏靶区的预测划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勘探第四系生物气资源方法技术的选择提供了建议。勘探成果表明:(1)本区第四系能够满足生物气系统“生储盖”条件,具有生物气资源潜力;(2)沉积物游离烃甲烷地球化学异常是下伏第四系内气体聚集沿断裂带或沉积层向表层渗漏运移所致。酸解烃指标是识别有利于生物气体生储环境的敏感因子之一;(3)洞庭盆地工区西北部,P2剖面南段和P2线北部与P3、P4剖面交汇区域,具有良好的“自生自储”型生物气藏资源远景,是本区勘探生物资源天然气最有希望的靶区;(4)洞庭湖北部工区东部,P6测线南部接近沅江凹陷中心的四季红一带,是本区寻找 “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型气藏的有利地带和资源远景区;(5)浅层沉积物地球化学勘探,有利于发现与生物气有关的气体渗漏、评价下伏沉积体系特性、缩小地球物理勘探靶区。地球化学与广域电磁剖面测量的结合是勘探生物成因天然气经济快速的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162.
农用地分等定级之管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用地是指市(县)行政区域内的全部耕地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宜农未利用土地。“农用地包括耕地,可用于农耕用途的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和宜农未利用土地;不包括建设用地、自然保护区,也不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相似文献   
163.
贵州香纸沟岩溶藓类附生水生原生动物群落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藓类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维持了丰富的附生水生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2006年11月26日至2007年1月26日, 对贵阳市香纸沟岩溶沉积环境中8种藓类附生水生原生动物群落进行了野外生态调查,采集样品和标本48份。经室内对附生水生原生动物培养、分离和鉴定, 揭示了该区岩溶藓类附生水生原生动物群落具有下述特征: ( 1)水生原生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含24科26属36种。( 2)水生原生动物群落含6个功能营养群。其中,原生动物光合营养群( P群, Photosy nthetic auto tro phs) , 占总数的25% ; 细菌取食者群( B群, Bactivores detritivores) , 占总数的44. 44% ; 腐生营养类群( S群, Saprotrophs) ,占总数的2. 78% ;食藻者类群( A群, Algivores) ,占总数的11. 11% ; 非选择性杂食者群( N 群,Nonselective omnivores) , 占总数的11. 11% ;食肉者群( R群, Raptor s) ,占总数的5. 56%。( 3)根据岩溶水流、基质和藓类植物特征,划分该区附生水生原生动物生态群落为4个类型和8个亚类型。   相似文献   
164.
李建华  郝书俭 《地震地质》1999,21(2):83-185
NWW向昌平-丰南断裂是根据卫星图像解译发现的一条隐伏活断层,是迄今为止发现的NW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中规模最大的断裂,为一条第四纪左旋走滑正断层。深地震测深表明,断裂已延伸至上地幔顶部  相似文献   
165.
开采扰动诱发的煤与瓦斯突出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瓦斯动力灾害之一。为系统探索开采扰动下煤体损伤演化特征和瓦斯渗流规律,拟开展不同瓦斯压力下全应力应变–渗流实验。通过考虑气体吸附和热膨胀效应修正广义胡克定律,建立基于塑性变形的煤体损伤本构关系,进一步构建考虑损伤的分段渗透率模型。结果表明:以渗透率突变点为界,可将煤体渗透率分为峰前和峰后2个变化阶段。其中,峰前呈指数型降低,而峰后急剧增加,峰值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随着瓦斯压力升高而降低;煤体轴向塑性应变和损伤演化规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二者均呈现出峰前变化不大,峰后激增的变化趋势;利用不同瓦斯压力和50℃实验数据对所建的损伤模型及渗透率模型进行验证,得到理论曲线和实验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度,表明新建模型可较好地反映不同条件下煤体破坏失稳过程中的损伤演化规律和瓦斯渗流特征。   相似文献   
166.
山东半岛及其近海大雾的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971~2000年30 a气象整编资料对山东半岛威海、青岛、烟台地区所有观测站进行大雾天气的统计,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出现大雾的次数最多,南部沿海次之,北部沿海较少,海雾常见的季节是春夏两季,出现最频繁的月份为7月,冬季最少;夜间出现大雾的日数较白天明显偏多。重点对经常出现海雾的成山头、石岛、青岛3个沿海站进行了重点分析,发现一日中早晨6~7时是出现海雾最多的时次,11~17时海雾出现最少,夜间又开始增多。南到偏东南风有利于暖平流和水汽的输送,弱的流场有利于大气层结的稳定,适宜的海温都容易产生沿海大雾。  相似文献   
167.
大气水汽影响一直是造成重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监测结果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地表形变速率稳定的延怀盆地为试验区,利用ASAR数据得到该区域的差分干涉处理结果,利用与ASAR数据获取时间相近的NOAA_16/FY_1C数据对该区域的大气水汽含量进行了反演.通过这些结果,对差分干涉处理结果中大气水汽的影响进行了去除.去除大气水汽影响后得到的地表形变结果与野外考察实测结果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8.
受控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及后撤作用,华南晚中生代经历了强烈大陆再造,并伴随幕式岩浆活动,是研究活动大陆边缘构造- 岩浆作用、壳幔过程和板块俯冲动力学的天然实验室。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发表的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和深部结构等多学科成果,以构造解析为主线,深- 浅结合,在华南识别出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中晚侏罗世弧背缩短和白垩纪弧后伸展系统,厘定了二者的时空格架和叠加改造关系。弧背缩短系统以扬子中部的隔档- 隔槽式褶皱、深部多层滑脱和双重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具SE向NW的逆冲扩展变形规律,与古太平洋板块的前进式俯冲有关。白垩纪主体以大陆伸展为主,经历了伸展和挤压变形交替,并伴随着岩浆活动的爆发、迁移和停止,其可能与板片俯冲动力学变化有关。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白垩纪岩石圈长距离伸展的深部过程及浅表响应,提出了岩石圈随深度变化的分层差异伸展模式。自下而上,从岩石圈地幔到上地壳,应变近一致地表现为(W)NW- (E)SE伸展,反映了垂向变形一致性。可能的垂向应力传播过程:板片后撤诱发长距离地幔流,其在岩石圈底部形成剪切牵引应力,促进下岩石圈地幔被动拉伸;上岩石圈地幔局部发育强应变剪切带,作为应力传播构造,其可有效加强壳- 幔间剪切,促进下地壳韧性拉伸,将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变形关联。我们认为岩石圈伸展、板片后撤和地幔流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动力学耦合系统,将华南岩石圈长距离伸展的驱动力归结为:① 古太平洋俯冲带海沟后撤和板片回卷诱发的远程效应,和② 地幔流在岩石圈底部施加的剪切牵引应力。  相似文献   
169.
关于NWW向昌平-丰南隐伏断裂的新证据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NWW向昌平-丰南断裂是根据卫星图像解译发现的一条隐伏活断层,是迄今为止发现的NW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中规模最大的断裂,为一条第四纪左旋走滑正断层。深地震测深表明,断裂已延伸至上地幔顶部。  相似文献   
170.
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是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全球增暖背景下中国区域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对于国家开展重大生态恢复评估和未来植被保护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0-2016年MODIS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集,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从平均态、线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