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1.
建立自然保护、恢复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保护地评价指标体系,以达到评估景观保育情况,分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获取景观保育持续提升的方向和对策是本文目标。以云南九乡峡谷洞穴景区为例,设计了景区景观的自然性、功能性和属地性指数评价体系。九乡景区景观自然性指数为7.004,属次生景观类;景区功能性指数是7.58,属发展型景区;属地性指数6.8,属景区产业向服务社区与居民就业方向转型的过渡产业型景区。根据九乡景区景观格局和保护利用状态,提出四个景观保育区,分别是乡土植物廊道和文化景观保育区、峡谷河道景观保育区、峡谷洞穴景观与地表植被保育区、植被管护与石漠化治理区等。景观保育措施主要是自然保育与恢复,以实现管理景观自然化,同时发展景区社区主导的旅游服务业与开发民特产品,增强景观保护的社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2.
乔木侧根对土体的斜向牵引效应Ⅰ原理和数学模型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为证实植物侧根对周围土壤的斜向牵引效应是乔木根系抗系抗蚀护坡机械效应的重要内容,以云南松林为例对这种效应及其量值进行了野外观测和模型计算,并对其在克服林地浅层坡面的不稳定性以及控制侵蚀保护坡面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巴江岩溶流域水文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溶地区因其多相且不规则的复杂流态使得其水循环模拟及预测较为困难。以石林巴江流域为研究区,将流域内水文气象站点数据与遥感数据相结合,利用MIKE-SHE模型来模拟巴江流域水文过程,该模型对于蒸散发及不饱和带的模拟较为详细。并使用黄家庄水文站2000~2005年的实测日径流量进行率定与验证。结果表明,验证期总水量基本保持平衡,nash-sutcliffe系数为0.84,表明该模型能够模拟短时间内的水流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降雨量为关键变量,且其空间分布的差异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云南石林景区主要乡土植物物候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石林景区主要乡土植物物候节律,选择25科35种乡土植物,对其物候特征与同期主要气象因子进行了2 a平行观测。结果表明,在2月气温达到10℃,有46%的植物开始萌动;3月气温持续增高并超过15℃,展叶的植物最多,占57.1%;开花期集中在3~6月,尤其在5月温度超过20℃,有82.9%的树种开花;果实成熟期则分散在4~12月。各个物候期的平均温度和≥5℃积温与植物物候表现较为密切,光照和温度对植物开花和结实期影响较大。根据乡土植物物候特征,结合喀斯特山地自然景观特点和景区适配植物群落建设,提出“石中有树,树中有石”的配置原则,筛选在时空格局上适应喀斯特山地环境的观赏植物,构建出与石林喀斯特景观相协调的植被景观,增加景区景观和生态价值,提升景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石林巴江流域中部近40年(1964-2001年)的气温和降雨量的年、季节和月变化。本区气温的增温速率是0.2℃/10a,与昆明市区增温率相近,低于同期全国增温速率;雨季(夏季)增温幅度大于旱季(冬季)。在过去40年中,年降雨量增加总量约为40mm,雨季降雨量略有降低,而旱季降雨量略有增强,全年第一次降雨强度和全年日最大降雨量也略有增加,但每年连续不降雨天数增加约1.9天。降雨量变化的波动性比气温变化的波动性强。气温、降雨量在1960s、1970s、1980s和1990s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鉴于保护地调查评价历史与目标,国家公园地质考察评价基准是地质学关于地球的“时间、空间、演化”知识的发现路径,既识别国家公园候选地的国家符合性地质事件,又识别国家公园自然性、独特性、优美性、多样性、整体性的地质机制,提供国家公园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与自然景观保育管理的地质学支撑。浙江丽水百山祖国家公园符合性的地质事件是公园发现的4.0~4.2 Ga冥古宙陆核物质的锆石晶体、中生代岛弧陆盆火山酸性火山岩系列和从流纹岩山岭到花岗岩—变质岩谷底的“峰—岭—丘—谷(盆)”的亚热带滨海山地地貌结构,地貌结构发育演化是百山祖公园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性流域水源地、独特山水景观的形成基础。保护百山祖公园地貌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是确保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演化和生态服务产品持续供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李玉辉 《地质论评》2021,67(1):242-246
石林喀斯特国际意义的科学价值发现源自时间、空间、演化相融合的地球科学综合考察评价路径,这就发现了"山石冠天下、风情醉游人"石林名胜的科学价值,也提供了石林地质公园可持续利用管理的基础.石林地质公园是集喀斯特地质、地貌、水文水资源、土壤、生物、人群聚落与文化习俗于一体的完整地理区,具有建成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科学价值、美学...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核心区滑坡灾害时空分布规律,以Google Earth 0.55 m分辨率的2005、2009、2015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实地走访调查,建立滑坡数据库,在ArcGIS 10.2平台上计算滑坡点的最邻近指数、K函数曲线及密度分布。结果显示:1)哈尼梯田遗产核心区2005、2009、2015年的滑坡数量分别为184、337和285个,对应最邻近指数为0.556、0.603、0.628;最显著聚集的空间尺度为1 000 m,从聚集向离散分布转变的空间尺度阈值分别为2.9、3.9、3.6 km。2)3个年份滑坡点高密度区占比逐渐增加(2.3%→5.8%→8.3%),中密度区占比亦逐渐增大(15.7%→21.8%→27.9%),低密度区占比逐渐减小(82.0%→72.5%→66.8%)。3)需要重点防范滑坡灾害风险的区域为森林区的西段和东段,村寨区的多依树、硐浦、勐品、水卜龙等地,以及阿勐控河和碧猛河流域内的梯田区。综上,研究区2005-2015年滑坡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人类活动对地表景观干预程度不断加大,滑坡灾害风险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异质性喀斯特地貌结构与喀斯特保护地整体保护利用的关系,将水平蚀低垂直加深的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落实于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Strahler面积—高程分析,形成整体、海拔段和内部洼地的面积—高程曲线与积分值指标组,以量化石林县域喀斯特地貌演化。结果表明不同地貌发育特征的不同地形面具有不同的Strahler值,其差异和规律性有一定的指示价值。石林县四级海拔梯级地貌处于壮年晚期,为断裂切割与巴江侵蚀基准面差异性控制下的孤丘夷平面分解,属同期异构的回春型地貌区。> 2100 m海拔段为孤丘夷平构造侵蚀溶原中山,洼地不发育。1900~2100 m海拔段为孤丘夷平面转向孤丘溶原洼地、峰丛洼地,暗河不发育。1700~1900 m海拔段为溶丘洼地斜坡,由蚀余状石林—剑状石林—覆盖石林—烘烤石林组成的石林垂直层状结构与溶丘—洼地—暗河—泉群—河谷盆地组成的水平梯级地貌结构,它是水平与垂直地貌过程的融合产物。石林发育区既为水源形成区,也为水土流失区。这是石林保护地整体保护利用的地貌动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云南石林公园植被重大变化与意义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复原了石林公园原生性植被及与石林的关系;研究了植被变化历史与原因。结果表明,人地关系调整和产业结构变化是石林公园植被变化的动力。乃古石林景区出现的地带性植被萌生林展现了岩溶区石漠化地段植被自然恢复的一种过程,即保护岩溶地质遗迹能使残留的繁殖体(桩和根)得到萌生成熟,增加新繁殖体(有性繁殖体和无性繁殖体) ,实现乡土植被的恢复。但目前石林公园的现状植被与石林岩溶地质遗迹景观还存在不相适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