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收缩裂缝在前寒武纪到显生宙各个地质时代都有发现,其成因一直存在争议。作者在灵山岛莱阳群泥岩和砂岩中都发现了大量的非构造裂缝,除了收缩裂缝外还有应力脆性裂缝和混合裂缝。这些裂缝通常在单层内发育,极少量延伸到邻层,具有多形态、多尺度、多充填方式、多期次和多级别的特征,与干燥泥裂和后期构造裂缝区别明显,结合地层中无暴露标志,认为是在水下环境形成。总结水下裂缝的关键特征并对比Pratt提出的地震收缩裂缝特征,推测灵山岛裂缝亦是地震触发而形成。灵山岛已经识别出了大量地震成因的软沉积变形构造,证明当时本区域地震活动频繁,具有裂缝地震成因的要素。前人总结收缩裂缝特点发现裂陷盆地明显多于被动大陆边缘挤压盆地,作者认为收缩裂缝在裂陷盆地拉张环境下容易形成和保存。灵山岛裂缝解释为水下环境地震成因具有更多的地质意义:可以解决沉积时水体深度问题;记录了古地震能量与频次,有效反映古地震的节律;是灵山岛莱阳群属于裂陷盆地沉积的有利证据。  相似文献   
52.
陈宇龙  内村太郎 《岩土力学》2019,40(9):3373-3386
降雨是诱发滑坡最主要的因素。为减少滑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滑坡早期预警系统成为了最佳选择之一。根据弹性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和基于降雨型滑坡变形破坏的特点,提出利用弹性波波速来反映边坡表面土体含水率和位移的变化。开发研制了一套三轴渗流-弹性波测试三轴仪和相关系统。该装置能让水从底部渗入土体,模拟降雨入渗土体的过程,同时能测试弹性波波速。试验过程中同步测试含水率、变形和弹性波波速的变化。还进行了降雨滑坡模型试验。利用三轴弯曲元注水试验和降雨滑坡模型试验,深入分析和研究降雨引起的土体滑坡过程与弹性波波速演化规律,揭示波速与含水率和变形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弹性波波速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缓慢减小,随着变形的增大而急剧减小,临近失稳时,波速骤然减小。根据试验结果对含水率和变形导致弹性波波速减小可能的机制进行了解释,提出弹性波在波速骤然减小时发出滑坡预警。研究结果为滑坡防灾减灾和预测预报提供新的方法和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3.
大别造山带东部与郯庐断裂带南段的衔接处发育有介于二者之间的转换构造,这些转换构造对于揭示二者之间的转换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郯庐断裂带桐城段及其邻区发育的转换构造的构造样式和年代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得出该处共出露两种不同尺度的转换构造,分别为较大规模北东向偏转的片麻岩构造带和被北东向糜棱岩带非透入性牵引转换的片麻岩带。发生构造转换的片麻岩、同构造脉体及北东向糜棱岩分别给出锆石U-Pb年龄:812~719 Ma,803~629 Ma、242~208 Ma和176~127 Ma以及735~650 Ma、288~216 Ma。结合前人年代学分析,本文认为片麻岩构造的较大规模北东向偏转活动为郯庐断裂带的初期形成活动,受大别造山活动控制;糜棱岩带的剪切活动的发生始于早侏罗世,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活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54.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回大地,春满人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中,2004年的春天将是重重的一笔。“两会”期间中央召开的唯一会议——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行各业都要杜绝浪费,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关系的客观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树立辩证的资源观。我们一直以“地大物博”而自豪,但面对13亿人口…  相似文献   
55.
为充分利用已有化简成果及其蕴含的化简知识,本文集成几种机器学习算法提出图形、图像融合利用的智能化简方法,实现顶点取舍决策的学习和优化。首先,分别利用全连接神经网络和卷积神经网络设计、构建基于图形的顶点取舍模型和基于图像的顶点取舍模型,通过样本训练各模型拟合从图形特征到顶点取舍和从栅格图像到顶点取舍的映射;然后,基于线性加权、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构建多种融合决策模型,实现基于图形和基于图像的顶点取舍的融合利用;最后,通过试验用例对所有模型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图形和基于图像的顶点取舍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掌握了化简算子,融合利用后还能进一步提高化简准确性、实现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56.
临洪河口现代沉积环境及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苏北部临洪河口不同区域的表层与柱状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石英颗粒表面微细结构和沉积物的测年分析以及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分析.将河口划分为不同的沉积环境区.探讨了不同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石英颗粒表面微细结构、沉积速率以及重金属元素分布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临洪河口可以划分为低潮滩上的波浪与潮流强烈混合作用区、高潮滩上的弱潮流作用区、口门附近的潮流与河流强烈混合作用区和河道内河流与潮流弱混合作用区。重金属的含量在柱样的30~40cm深度呈现向表层递增的趋势,Hg的污染比较严重.其他元素基本无污染,整个河口区域的生态危害性严重;沉积物粒度分布不是该区域重金属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污水排放量增加、氧化还原层位、沉降方式和不同沉积区的水动力环境是影响本区域重金属元素分布和累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7.
为了有效的利用高光谱卫星数据获取植被信息,Furumi等在模式分解方法(PDM)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植被指数(VIPD).根据地面实验建立的相应光合成曲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估算模型,利用2001年前后多个月份的MODIS影像数据,对日本纪伊半岛地区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研究表明,根据地面实验建立估算模型估算得到的温带常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均值,与2001年IPCC调查报告上的估算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地面实验结果证明该光合成曲线NPP估算模型能够较好的应用于温带植被研究.在北纬32°30'-36°24',东经134°30'-137°06',面积3.94×104 km2研究区域内,2001年NPP约为6.11kg CO2/a.从NPP的空间分布上而言,纪伊半岛范围内单位面积NPP以三重和奈良县山地林地带最高,达2.56kg CO2/m2/a.在纪伊半岛植被分类中,温带落叶植被的年均NPP最大,约为2.23 kg CO2/m2/a,水田的年均NPP最小,仅约为1.42 kg CO2/m2/a.  相似文献   
58.
山东省灵山岛早白垩世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野外露头和镜下薄片等资料、地质统计等方法, 对山东省灵山岛老虎嘴剖面和船厂滑塌剖面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分布特征和形成期次进行了研究。船厂剖面发育滑塌褶皱、负载构造、阶梯断层、布丁构造、球—枕构造等典型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老虎嘴剖面发育层内褶皱、微阶梯断层、层内角砾岩等。根据形成时间、发育部位和形态特征, 将船厂剖面变形划分为滑塌前变形和滑塌中变形, 滑塌前变形又可以细分滑塌体下部变形和滑塌体内部变形。滑塌褶皱具有多级别、多尺度的特点;以厚岩层组成的滑塌褶皱为主, 尺寸为米级;岩层内部纹层形成的次级褶皱为辅, 尺寸为毫米级。滑塌过程中岩层不同部位应力不同, 伴生其他变形构造, 如拉张形成的布丁构造和挤压形成剪切褶皱等。滑塌前已经形成的负载构造等在滑塌过程中保持原来形态, 不因地层变形而变形。这些古地震触发形成的软沉积变形构造证明灵山岛在早白垩世古地震活动频繁。  相似文献   
59.
早前寒武纪被认为是大陆地壳形成的重要时期.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前寒武纪下地壳岩石主要以变质基底(五河变质杂岩)和中生代闪长/二长闪长质斑岩中包体形式存在,它们为研究该地区前寒武纪下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极好的天然实验室.近期的变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Hf同位素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区前寒武纪下地壳经历了幕式地壳生长与多期改造.强烈的构造—热事件和变质改造时间集中于2.5~2.6、2.1、1.8~1.9 Ga以及390、176 Ma.其中,形成于2.5~2.6 Ga的下地壳岩石,一部分经历了2.1 Ga和(或)1.8~1.9Ga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以及390、176 Ma的变质改造,类似于形成于2.1Ga并经历了1.8Ga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岛弧成因的下地壳岩石,表现为高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另一部分岩石则形成于2.55~2.64Ga,可能因处于下地壳上部而仅遭受了2.48~2.49 Ga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但没有2.1 Ga和(或)1.8~1.9Ga变质叠加的岩石学和年代学记录,表现为典型前寒武纪下地壳岩石特点的低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2.7~2.8 Ga的继承锆石U Pb年龄和锆石Hf模式年龄暗示研究区可能还存在更早的地壳生长时期,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0.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环渤海地区城市化过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1992年、1996年和1998年的三期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了区域尺度的环渤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群空间信息,建立了城市群地区面状、线状和点状城市化空间模式,分析了环渤海城市群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化过程。基本结论如下:①20世纪90年代环渤海城市群地区城市斑块数量增长较快,城市化过程明显,但小斑块所占比重较大,城市斑块破碎度增加。同时,区域内城市重心基本维持在经度117.93o和纬度38.49o附近,整体上表现出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②20世纪90年代环渤海城市群地区城市化过程基本上可以从空间上概括为在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周围的面状城市化过程、沿交通干线周围的线状城市化过程和广大区域内以新兴小城市或小城镇出现为特征的点状城市化过程三种基本过程。其中,面状城市化过程一直居于优势地位,但面状城市化过程的基本有效范围主要局限在面状城市斑块周围3 ̄4km范围。线状城市化过程和点状城市过程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但表现出明显的增强趋势,在区域内的影响范围正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