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83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Field measurement of waves and wave pressure in a given harbour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years 1973 and 1977 and the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made. Based on this analysis and the linear wave theory som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total pressure spectrum and the total pressure crest value and trough value are discussed, and the method of calculating these quantities is given.  相似文献   
32.
回顾了一些数学地质的基本理论方法(即基础数学方法、多元统计、地质统计学、人工神经网络、分形理论)以及它们在大洋多金属结核研究中的应用状况,并探讨了其今后的主要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33.
海南岛东西陆架秋季悬浮体分布特征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8月到10月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在海南岛周围进行了近海底质和悬浮体的调查。利用悬浮体调查数据对比了海南岛东西两侧陆架悬浮体浓度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东西两侧陆架的悬浮体在垂向上的分布形式基本有3种:增加型、C型和稳定型。海南岛东西侧陆架在悬浮体浓度分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自然条件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物质来源对悬浮体体积浓度分布也有较大影响。悬浮体体积浓度在局部的高值、高梯度区与流系(如暖涡和上升流)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在东侧陆架,盐度分布与悬浮体的浓度分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4.
本文在取得大量实测和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柘林湾的水文、泥沙条件作了归纳与统计;还着重对航道的回淤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浚深后的回淤量预报值,可供在该海区今后建设深水港口时参考。  相似文献   
35.
本文结合具体设计项目,通过对拟建工程点邻近已有的潮位资料进行分析,运用相关、对比、内插等方法,来推算无观测资料处的潮位特征值。经过验证,认为完全能满足设计所要求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36.
Marine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 is one of the largest dynamic pools of organic carbon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yet DOM is still chemically poorly characteriz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origin, composition, and cycling of DOM in the China marginal sea, dissolved humic substances(DHS) were isolated from seawaters in two location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The DHS were subdivided into fulvic acids(FAs), humic acids(HAs) and the XAD-4 fractions. Complementary analytical approaches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isolated DHS samples including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13) C cross polarization magic angle spinning(CP/MA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and pyrolysi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Py-GC/M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both DHS samples encountered the influences from marine source, indicating that algal and microbial-derived materials are the predominant precursors for the studied samples. The three fractions of DHS showed diff erent properties. FAs presented more aromatic features, whereas HAs contained more aliphatic lipids and proteinaceous materials. The XAD-4 fractions were enriched in ~(13) C and contained more carbohydrates but less aromatic compounds. The lower molecular weight and higher heteroatom content and number of carboxyl groups for the XAD-4 fractions may give them considerable geochemical significance for aspects of trace metal species, bioavailability of pollutants, mineral weathering and water acidification in marine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37.
近3万年来南海北部碳酸盐旋回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2005年"海洋四号"在南海北部海域溶跃面之上获得的ZHS-176柱状样品,分析了其碳酸钙的含量,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域近3万年来碳酸盐含量在间冰阶时较高,冰阶时降低,其旋回特征自下而上主要分为5个阶段:(Ⅰ)末次冰期以来,碳酸钙含量偏低;(Ⅱ)冰消期,碳酸钙含量升高,出现第一个高峰;(Ⅲ)早冰后期,碳酸钙含量明显降低,出现低谷;(Ⅳ)中冰后期,碳酸钙含量升高,出现第二个高峰;(Ⅴ)晚冰后期,碳酸钙含量略微降低。ZHS-176柱碳酸盐含量变化总体表现出"大西洋型旋回"的特征,但在早冰后期,尤其是在8.5~7.5 ka B P时出现了一次明显的低钙事件,可能与陆源物质输入增加以及深海溶解作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38.
我们的银河系,是一个称为本星系群的星系部落中的第二大成员。这个星系部落中最大的星系就是我们熟知的旋涡星系—仙女座大星云,M31(或称NGC224),一般认为,它至少被四个“早型星系”所环绕:M32(或称NGC221)、H110(或称NGC205)、NGC185和NGC147①,以及一些没有NGC编号(因为它们的发现时间相对比较靠后)的更小的卫星星系。  相似文献   
39.
红河—金沙江断裂带,根据地质结构的差异可分为北段羌塘向北叠瓦逆冲断裂带,中段三江—哀牢山向东叠瓦逆冲断裂带,南段河内—中建正反转走滑断裂带。北段和中段均由三组基本平行的叠瓦逆冲断层构成,显示以强烈挤压为特征,但后者相对较弱;南段则经历了古近纪由挤压反转为拉张,形成一些断陷构造,新近纪又反转为挤压,断陷转变为坳陷,形成河内、莺歌海及中建等坳陷。该南段的主断层为正反转构造逆冲带的前锋太平断裂带,与原先人们所认为的不相同。红河—金沙江断裂带的挤压特征总体上由北往南逐渐减弱,其演化受特提斯构造活动所控制。断裂带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在喜马拉雅期形成的断坳结构盆地中油气显示较好。  相似文献   
40.
从地震信息看吐哈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吐哈盆地被南北两条缝合带所夹,南侧为北天山碰撞缝合带,北侧为克拉美丽——麦钦乌拉碰撞缝合带,是一个多期叠合盆地。基本呈现为“东西三分”的两坳一隆构造格局:东部哈密坳陷,中部了墩低隆起,西部吐鲁番坳陷,包含“六凹四凸”,可划分出38个二级构造带,并可归纳出七种构造带类型。吐哈盆地的构造样式十分发育,并表现为高幅度,与断层伴生,成排成带雁行排列,在平面上分布不均。按成因分类,这些构造样式可归纳为三大类:基底卷入型、盖层滑脱型及复合型,其中,基底卷入型多为背斜构造样式,对油气聚集较为有利。吐哈盆地的主要含油气构造及断裂形成于燕山运动期,它们经受了喜马拉雅运动的改造,但由于盆地内存在撕裂断层,使得各块体被改造的程度有明显差异。新的勘探选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①主攻北部凹陷带的山前构造带,进行前侏罗系的地震深层攻关;②突破中央带的勘探工作;③加强南部凹陷带接替战场的研究与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